书城心理爱上学校,不再厌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
14514700000006

第6章 厌学的种种表现(2)

据小郑自我介绍,他今年28岁,吉林省桦甸人,理想是当一名教师。2005年毕业后,他在广东任过代课教师,月薪1000元左右,2008年被辞退。后来,他回到老家,白天找学生补习,晚上在学校门口摆小摊、卖烧烤,“赚几个零花钱,勉强度日”。

“现在找工作太难了,没有背景,家里困难,又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投简历都是石沉大海。”小郑说,5年间他无数次投简历,都被拒之门外,这些经历把他年少时美好的抱负和梦想都磨灭了。他想自己创业,但经济条件不允许,父母下岗失业,上大学花光了家里积蓄,自己工作挣的钱都寄回家还债了,而“想贷款,门都没有”。

“要毕业证没用,许多地方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你,我这几年大学是白读了。”解释火烧毕业证的原因,小郑表示,他不想作秀,更不想被人同情,就是想发泄心里的压抑和无奈,同时也想借此引起社会对失业大学生的关注。

“火烧毕业证”的视频被传到网上后,立即在各大网站流传,跟帖论战随之而起,人人网还就此在网民中展开了讨论。在小郑的家乡吉林省,这一事件也导致诸多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和反思,成为校园热点话题。

“看似疯狂之举,却是一种另类的行为艺术,反映了当代部分大学生的酸楚和无奈。”长春大学学生小关对小郑的行为表示理解。他说:“寒窗苦读16年才能拿到大学毕业证,按道理应倍加珍惜。但这年头,硕士博士满街走,本科生又算什么?除了名牌大学,其余高校的文凭大多不是什么有分量的敲门砖。读完大学却难以找到工作,这种心理压力和生活穷困是通常大学生难以承受的。”

吉林大学同学小郭认为:“毕业证本来是大学学识能力达标的一个证明。但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大学生工作难找,另一方面招聘单位抱怨招不到人才,形容现在的大学像速成班,高等教育质量滑坡,课程科目与社会需求脱节。扪心自问,有的大学生念书期间心态浮躁;有的人每天花大量时间上网泡吧、交友恋爱,4年一晃儿过去,除了一张毕业证,真本事真功夫又有多少?大学生只有努力提高自身实力,才能在就业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与其怒烧毕业证,不如趁现在多努力。”

“实际上对于我们专科生来说,毕业证没有太大意义,我们找工作凭的就是能力。”吉林工商学院学生小吕表示,毕业证是辛苦学习10多年后得到的认可证书,烧掉它是一个非常不理智的做法,何况,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大学文凭早就不再是就业护身符,不能把工作指望全落在这张纸上,要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关键还在于提高自身能力。

小郑火烧毕业证后,被个别网民尊为“2010年史上最牛大学生”、“有个性”。对此,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赵宏义指出,这一特例是青年人理想、愿望长期得不到实现而产生的一种过激反应,冷静一段时间后自然会回归常态。

“一张燃烧的毕业证照亮了诸多现实问题,但反思过程中,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高校和社会”,赵宏义认为,就业涉及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等问题,青年人要内外因结合看问题,从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鞭策自己发展,以适应将来的岗位需求。

“考霸”张非

“考霸”是一个新词,是教育部这些年来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考霸”主角张非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多次参加高考,还曾为高考状元,一次考入北大,两次考入清华,故名“考霸”。但因沉迷网络,几年间先后从北大、清华退学。他的话题延伸至今,演变成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退学。

张非

张非简历:

2003年,张非同学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一中就读,高考以606分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录取,2004年却因7门必修课不及格被迫退学。同年,张非在南充十一中复读。

2005年,张非再次以703分——南充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可是一年后,张非再度因为没修满学分而被退学。

2007年,张非改名张空谷,在南充十中经过仅仅3个月的复读,以677分——南充市理科第2名的成绩再次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据了解,虽然历年来大学生退学在高校中屡见不鲜,但关于退学的话题从未像今年这样热闹过,网上更出现了一个“中国退学网”,上线人数每天基本保持在三四百左右,大多是有着相同经历的人。

又一个“考霸”

现就读于某师范大学汉语言比较文学的小李(化名),就是一个退学的实际样本。

2002年的时候,他以理科652分的高分考入了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读了2年后,在2005年3月份选择了自动退学,6月份重新参加高考,以583分的成绩进入了现在的大学。

退学的原因,到底是不喜欢这个专业还是成绩跟不上,他自称:“两者都有,然而假如成绩跟得上,也不会断然退学。”他说自己实在不喜欢通信工程,他没有什么学习兴趣,成绩也没法好起来,每个学期及格的科目很少,“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今后从事这个工作不是我想要的,会一辈子不开心”。

“我比较喜欢文科的,因此第二次高考选择了文理兼收的比较文学,其实这也不是我最喜欢的专业,但至少我学得不错。”

进入师范大学的小李现在是班里的班长,拿的是一等奖学金,刚刚结束大二的他已经过了英语六级……他说,现在的心态不同了,经过前一次的经历,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学自己想学的,虽然他还是不太喜欢现在大学的教学模式。

同样考的是理科,第一次考了652分,第二次只有583分,相差不少,万一考不上怎么办?

“很简单,那就先开始工作。”小李的退路很简单。

“没有文凭能找到工作吗?”

“实际上大学也就是一张文凭,在现在的我看来,实际上做什么都可以,只要用心做,就能做到最好。因此我现在念大学不光在课堂上上课,课余也学一点别的内容,暑假到社会上打打工,增加点阅历,我觉得死读书不行,否则就是走上了原来退学前的老路。”

虽然退学重考过,但小李并不赞成退学。他说,退学重读太浪费青春。“现在大学里70%的学生都是混日子,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退学重读,实在太浪费时间了。”

你有厌学情绪吗?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下列各题“是”或“否”。

(1)我认为学习一点也没有意思。

(2)我是被迫无奈才不得不学习的。

(3)我一学习就提不起精神。

(4)在现在社会里,学习一点用处都没有。

(5)我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

(6)到学校上学太痛苦了。

(7)我是为了父母才去学习。

(8)我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9)一上课,我就无精打采。

(10)上课时教师讲的内容我总是不完全理解。

(11)我常常抄袭同学的作业。

(12)就算是无事可做,我也不愿意学习。

(13)我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14)我背书包上学纯属在消磨时光。

(15)我上学常常迟到、早退。

(16)我与教师的关系不是很好。

(17)我上课注意力经常不集中,常常走神。

(18)我在学校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19)我认为上学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

(20)我最头痛的一件事就是考试。

(21)我盼望早点离开学校,以求得解脱。

(22)我对玩耍、上网、看录像等活动很感兴趣。

(23)我经常旷课。

(24)我一拿到书就感到头痛。

(25)讲堂上教师讲的课我根本听不懂,也不想弄懂。

(26)考试考好考坏我无所谓。

(27)我上课时常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28)我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评分标准:

每题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0分。然后将各题相加,得出总分。

测试结果:

0~10分:轻度厌学情绪。

11~22分:中度厌学情绪。

23~32分:重度厌学情绪。

厌学及其他问题

“12355”是一个公益服务台,该服务台的心理和社工专业志愿者曾经电话回访了159个网瘾求助案主。

据调查,90%网瘾青少年对父母有敌视情绪,还有90%的家长反映孩子超级厌学。近30%的家长反映孩子还有行为偏差倾向,如聚众闹事、偷窃、赌博、伤害他人等,更有家属反映孩子有吸食精神成瘾性药物的行为。

以下是比较典型的案例。

案例1:

广州市花都区的刘女士来电说:

“我儿子12岁,不爱读书,每天只想着上网,如果不让他上网,他就大发脾气,抡起拳头就想打人,我已经没办法教了,请热线帮帮我。”

热线志愿者了解到,刘小姐的孩子才12岁,但是迷恋上网已经有好几年了,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以前家长阻止他上网,他只是生生闷气;现在阻止他上网,他就抡起拳头要打人,并叫喊着长大后要拿刀砍死父母,然后就一个多月不和父母说话。

迷恋上网的孩子们

案例2:

家住广州市海珠区燕子岗的王女士来电说:

“女儿今年14岁,很不听话,做事经常丢三落四的,有时候我们教育她,她还会凶我们。现在我们都不敢回家了,因为她向我们要东西没要到的话,她就会把家里闹得翻天覆地的,非常叛逆,我们夫妻都快被她逼死了,上课就到处走,好像完全失控的,老师都停过她很多次学了,我们都没脸见老师,她经常用粗口骂我们,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啊!”

案例3:

广东某地的林先生来电说:

“我表妹14岁,本来上初二,可她现在不上学,经常去逛夜街,学人抽烟,天天和别人去网吧、混酒吧,和别人去酒店开房吃K粉等,经常出去几天都不回家,回来当父母是死的,家人没办法教导她了。”

热线志愿者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多次尝试联系林先生的表妹都没成功。林先生说现在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的机构能管教像他表妹这样的孩子,如果有的话他们全家人都想把表妹送过去,家里人实在是管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