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爱上学校,不再厌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
14514700000011

第11章 厌学背后的疾病和应对(1)

你神经衰弱吗?

著名作家孙犁在1986年6月发表的《红十字医院》短文的一开头写道:“1956年秋天,我的病显得很重,就像一个突然撒了气的皮球一样,人一点精神也没有了,天地的颜色,在我的眼里也变暗了,感到自己就要死亡,悲观得很。其实这是长期失眠,神经衰弱到了极点的表现。”这一段描述可以说是神经衰弱患者的“自白”、“主诉”,它寥寥几笔,使得神经衰弱病人的一部分思想感情跃然纸上。

“神经衰弱”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名称,首先是由美国的比尔德在1868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神经衰弱主要由于心身过度疲劳,引起了中枢神经系统刺激性衰弱,表现为十分敏感,容易疲乏。

通常讲来,有4种人容易神经衰弱。

(1)缺乏自信性格的人。这类人干什么事都没有信心,依赖性大。我认识一位女青年,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她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都要“请示”她的妈妈,她胸无主见,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行动。她神经衰弱,经常失眠睡不好觉。

(2)强迫性性格的人。这类人过分求全,总觉得事情不是十全十美。我认识一位中年医生,他学习刻苦,医术很好,在病人当中享有威望。可是他有一个总是改不了的“毛病”,那就是他没完没了地要用肥皂洗手,唯恐手上不干净,有传染病菌。他也是神经衰弱,经常失眠。

(3)忧郁性性格的人。这类人总是动不动就会闷闷不乐。

(4)歇斯底里(俗称“癔症”)性格的人。这类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虚荣,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神经衰弱和职业、工种有密切的关系。从事脑力工作的人比起从事体力工作的人,神经衰弱的发病率一般要高几倍。有人调查,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很少患有神经衰弱的;可是准备报考大学的高中生,神经衰弱发病率却最高,而且随着高考的激烈争夺程度的提高,有逐年增多的趋向。从这个简单的调查可以看出,神经衰弱是脑病,是因为用脑“过度”或用脑不当,而引起大脑功能严重失调的疾病。

从神经衰弱属于大脑功能严重失调的观点出发,就可以确定出在3种情况下,有可能得神经衰弱这种疾病:①如果长期紧张地从事脑力劳动,可是却不争取或者得不到大脑功能的放松和调节时;②如果遭受强烈的精神创伤,可是却不争取或者得不到安慰和疏导时;③如果持续地忧郁悲伤,可是却不争取或者得不到温暖和关怀时。在这些情况下都有可能得神经衰弱病。

得了神经衰弱病怎么办?一是不要过分紧张焦虑;二是要及时地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不可延误。最好的办法就是合理地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有紧有松,不要把精神像满弓似地绷得紧紧的,要放松思想,缓和情绪。一般说来,在比较紧张的脑力劳动1个小时后,就应当散散步,活动一下身体,最好是能够在空气新鲜的地带做做简单的体操。实验证明,这样做10分钟,就可以使耐力增加大约15%以上,使消除疲劳的时间缩短大约80%以上。你看,这样的休息,难道不是不仅仅没有“浪费”了时间,反而倒是因为提高了工作效率,而节省了时间吗!?至于怎样预防神经衰弱,有两个办法不妨一试:①保持舒畅、愉快的心情,要想得开、放得下,不被烦恼所困扰;②养成每天风雨无阻地进行体育运动的好习惯。如果你善于调整和稳定你自己的思想情绪,再加上坚持体育运动,增加大脑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过程,那么,我有充分把握地说,神经衰弱的毛病就会从你身边逃开,你就不会感到疲劳不堪、精力衰竭,而会觉得情绪饱满,精力充沛。

警惕精神崩溃

中国有句俗话,叫“兵败如山倒”。意思很明白,比喻两军交战,一旦一支军队打了败仗,往往会像雪崩山倾似的分崩离析,溃不成军,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就像玩多米诺骨牌一样,将牌按一定间距摆成一个矩阵,只要推倒一张骨牌,就会很快地引起连锁反应,瞬间所有骨牌便会一个个被撞倒。

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战役,叫“淝水之战”。秦王苻坚率90万大军攻打东晋,在淝水一带,被兵力只有他1/20的晋兵打得大败。结果,苻坚及其将士惊恐万状,望风而逃。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战例所记述的秦国几十万大军争先恐后,竞相逃跑的场面,恰恰是心理上的“多米诺效应”。这种效应在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一个球队被人家打得大败,心理上没有受挫的准备,往往连战连败,一蹶不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缺乏心理训练。同样,一个人在遭到失败时,有时也会出现“多米诺效应”,觉得自己一切全完了,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灰心丧气,再无斗志。

青少年朋友们,当你在某种事情上遭到挫折、失败或不幸时,要警惕这种心理上的“多米诺效应”出现,防止它摧毁你的精神防线。在生活中,凡是被“多米诺效应”罩住的人,大多是由于丧失信心或信心不足所致,往往很容易被挫折、失败所吓倒。信心是个性的良好品质,精神防线的忠实卫士。信心越坚定越充足,你的精神防线就越牢固,越不易被摧毁。如果你们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你的周围有些人,不是没有雄心大志,也不是自甘落后没有进取的热情,但往往不能把美好的愿望化为行动,白白地让时光在身边一分一秒地流逝过去,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就出在缺乏坚定的信心上。一遇挫折,就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好,不相信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来,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我劝这些朋友们千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中国古代有位学者叫刘勰。他从小失去双亲,生活很苦。但他志向很大,热爱读书,一心想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成年后,为了钻研学问,他立志不娶,搬到寺里与和尚同住,白天帮助寺里干活,晚上利用寺里清静的环境发愤读书。几度春秋,几度风雨,坚持了10多年,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最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体系最完整的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这部书被后人称为文苑之瑰宝,至今仍具有研究价值。青少年朋友们,刘勰的成功,就在于他既有美好的愿望,又有坚定的信心和实干的精神。后人曾赞叹说:“《文心雕龙》关键在于一个‘心’字,如果能像刘勰那样,用心专一、信心百倍地去钻研,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呢!”

当然,信心不是万能的。事情不会因为你有信心,困难就减少,失败就不降临。然而,信心却是激励人去进取的强有力的心理动力因素。信心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使你藐视困难、战胜邪恶,鼓励你集中全部智慧和精力去迎接各种挑战。具有坚定信心的人,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个人在困难面前垮下来,首先是精神失去了支撑力。精神不垮,是一切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信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当你面临失败的困境时,它可以使你的进取心理及时得到补偿,使它在新的方向得到再生,而不会陷入“多米诺效应”的魔圈。总之,信心所产生的补偿作用,可以给人以勇气,激发人新的希望。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旱路不通水路通”,“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满怀信心地坚持下去,总会看到成功的曙光。

青少年朋友们,生活的道路是宽广的。如果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什么挫折,发生什么不幸,万不可怨天尤人,垂头丧气,自我解除精神武装。埋怨和无能、苦恼和泄气往往是同步增长的。越是埋怨,越找不到克服困难的办法;越是苦恼,越缺乏进取的勇气。重要的是振作精神,冷静思考,去寻求新的努力方向加以补偿。有人因脑子差而自愧不如人,有人因身体有残而悲观失望。其实大可不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不能妄自菲薄。美国有个黑人画家,四肢瘫痪,但他不甘心无聊地打发日子,决心学习绘画,手不能动,就用嘴咬住笔作画,经过刻苦练习,终于学会画画。我国的张海迪身体也有严重残疾,但她通过自身刻苦的努力,补偿了身体上的缺陷,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脑子笨,可以通过勤奋努力得到补偿。据说达尔文、爱因斯坦、华罗庚、张广厚小时候都并不聪明,他们都靠勤奋、自信在事业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总之,失败、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遇到挫折、失败时失去信心,精神防线被摧毁。要相信人是有巨大的潜力的,问题是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发展自己所长,去弥补自己所短,那么,你总会在人生的乐队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从而在人生的乐曲中,奏出你美好的旋律。

厌学症

厌学症与通常的厌学情绪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写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引起辍学。造成厌学症的原因有许多。从外因看,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如家长期望过高,不当的教育方法,老师态度生硬,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内因看,是学生生理因素造成的,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理烦躁、激动、不安情绪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进而讨厌学习。

头昏、头痛、脾气暴躁是厌学症的普遍现象。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很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因为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与发展。

厌学症的高发

又一个暑期过去,学生们再次重返讲堂,厌学症的抬头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从北医三院、回龙观医院、育心园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这些年来到医院或私人心理咨询中心做心理治疗的患厌学症的青少年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占到青少年各种心理疾病的30%左右。

回龙观医院心理医生赵晨滨告诉记者,厌学症约占青少年各种心理疾病的30%,以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居多。厌学症症结分析情况主要是学生缺乏责任感。

据北医三院心理科吴任钢副教授介绍,青少年之所以讨厌上学,甚至患上厌学症有几点原因。

(1)家庭没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并不觉得学习和自己的人生有什么重要关系。

(2)家长给学生以巨大的压力,超过了学生承受的能力。

(3)面对面学习失去兴趣的学生,家长不要急于批评,要心平气和地和学生交流,和学生一起克服心理障碍。

(4)家长在家里不要事事包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神童得了厌学症

现年6岁的聪聪(化名),3岁的时候,他就已经会背很多古诗词。他喜欢游泳、演讲和书法,小小年纪已经取得过多项比赛的名次,被左邻右舍称为“小神童”。可因为压力太大,聪聪最终患上了厌学症。

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被称为“神童”。可他却在近期患上了厌学症,说啥也不想上学了。

聪聪的妈妈介绍,儿子喜欢钢琴,她和丈夫就给他买了一架钢琴,并且每天陪他练琴4个多小时。儿子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他们又开始带他参加比赛,并给他规定了每次比赛都要拿名次。“他后来又喜欢上了游泳,我特意请了游泳教练指导他。”聪聪的妈妈说,上小学之前,聪聪先后参加了钢琴、街舞、架子鼓、演讲等多个学习班。无论学什么,她都要求聪聪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并十分热衷于带儿子参加各种比赛。

巨大的压力使原本对学习很有兴趣的聪聪最终产生了厌学情绪,说啥也不肯再去学习班学习了,有一次甚至对家中的钢琴又踢又打。上了小学,聪聪上课根本不听讲,并开始找各种借口不去上学,考试成绩也一直落在其他同学后面。

无奈之下,家长只能带着聪聪来到心理门诊接受治疗。鞍山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主任李艳苓介绍,孩子患上了厌学症,“可以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家长过分施压有关,希望广大家长都能放平心态,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儿童厌学症的原因

1.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不管进行什么性质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多多少少地令人产生厌倦情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努力学习十几年,甚至更长。因此,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引起厌学。

2.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导致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中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其原因有:①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社会不良风气也走进了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②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家长及社会上“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认为知识够用,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③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而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