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二:下一个路口有冰激凌
爸爸妈妈带月月上街。天气很热,月月自己走了一会儿就有点坚持不了了。她吵着要吃冰激凌。爸爸看了看,前一个冰激凌摊子已经走过了,再往前走一个路口才有卖冰激凌的小店。妈妈想把月月抱起来,但爸爸阻止了妈妈。
爸爸弯下腰对月月说:“月月,这里没有卖冰激凌的摊子,要往前走一个路口才有。你是要爸爸妈妈带你坐车回家吃西瓜呢?还是坚持走到下一个路口?”
月月说:“我不想吃西瓜,我想吃冰激凌。”
爸爸说:“那么月月就要坚持走到下一个路口才可以哦。”
月月想了想,答应说:“好。”
于是爸爸妈妈带着月月继续往前走。走了一会儿,月月喊累,想让爸爸妈妈抱,但是爸爸拒绝了她,说:“月月要是自己坚持走过去的话,冰激凌会变得特别好吃。”
月月问:“真的吗?”
爸爸说:“真的。而且你看看,马上就到下一个路口了哦。你已经坚持走了这么久了,真了不起,再坚持一下怎么样?卖冰激凌的摊子站在这里就可以看到了呢。”
月月在爸爸的鼓励下,终于自己走到了卖冰激凌的摊子那里,她吃着冰激凌,真的觉得比平时都要好吃。
冰激凌还是平时的冰激凌,但是因为经过了等待和努力,就变得格外香甜。虽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却教会女儿一个道理。如果你想实现一个愿望,就必须具备耐心、控制力和意志力。因此小事也变得不再“小”,而是人生的大道理。
2.让孩子多玩规则性的情景游戏
“警察”抓“小偷”
锐锐和朋朋一起到奇奇家去玩。大家商量下来,决定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但是谁当“警察”,谁当“小偷”呢?最后锐锐提议由大家轮流来当“警察”和“小偷”。通过猜拳,第一轮是锐锐当“警察”,朋朋和奇奇当“小偷”。
这样玩了几轮以后,奇奇不愿意了。因为他不想当“小偷”,只想当“警察”。这时妈妈说话了:“奇奇,如果你不愿意当‘小偷’的话,那别人也同样不愿意当‘小偷’。玩游戏可不能只顾你自己啊。你要有点耐心,虽然这一轮是你当‘小偷’,但是下一轮就该你当‘警察’了。”
听了妈妈的话,奇奇同意了。三个孩子在当“警察”的时候很开心,在当“小偷”的时候又很耐心地等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会总是当“小偷”,只要耐心地等上一阵,就可以当上自己喜欢的“警察”了。
让孩子多玩这一类规则性的情景游戏对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克制力是非常有好处的。在游戏中,孩子更容易接受等待的过程。因为在等待过后得到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的喜悦是可以立刻感受到的。在游戏过程中,克制、耐心、等待等行为更容易成为孩子的自主行为。因此父母应当多为孩子设计这一类的情景游戏,并鼓励他们参与。
3.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自控力
例一:不能碰的葡萄
娟娟家里有一小片葡萄架,是爸爸精心嫁接过的,一到了夏天就非常的漂亮,而且架子上总会垂下诱人的果实。在葡萄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娟娟就很想去摘了,因为她很想快点尝到葡萄甜美多汁的味道。但是爸爸对她说过,没有成熟的葡萄不可以去摘。所以娟娟总是等得很心急。
有一次娟娟终于忍不住了,她悄悄站上小凳子摘下了一小串葡萄。当她迫不及待地把葡萄放进嘴里的时候,却发现葡萄又酸又涩,难吃极了。她急忙吐了出来,觉得很失望。其实娟娟的一举一动都被站在她身后的爸爸看在眼里。爸爸看着女儿的小苦瓜脸,笑着摸摸她的头说:“你现在知道爸爸为什么不让你摘没有成熟的葡萄了吗?因为没有成熟的葡萄是又酸又涩的。想要吃到甜美的葡萄,是要经过耐心的等待的。不光是吃葡萄要这样,以后你遇到的很多事都能告诉你这个道理———只有肯耐心等待的人,才能吃到最甜的葡萄。”
娟娟看着爸爸,点点头。她不再想要去急着摘没成熟的葡萄了,她开始学着耐心地等到葡萄成熟的季节。于是娟娟总是能吃到清甜多汁的葡萄。
孩子吃到的葡萄总有一天会变成人生甜美的果实,她将成为最有资格品尝美妙滋味的人。因为她曾经耐心地等待,克制自己急于伸出手去采摘的欲望。爸爸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会了她享受等待的过程,因为急躁不过会让舌头受到酸涩滋味的折磨,而耐心的等待看上去虽然枯燥和难以忍受,却可以让她品尝世间的甘甜滋味。
例二:棒棒糖的诱惑
爱爱的妈妈给她买了许多五颜六色的棒棒糖,还把它们放在一个漂亮的透明罐子里。爱爱非常喜欢这些可爱的糖果,因此对于妈妈制定的每天只能吃一根棒棒糖的规定非常不满意。
每天爱爱吃完当天的那一根棒棒糖的时候,就开始盼望第二天快点到来。但棒棒糖的诱惑好像让时间过得特别的慢,爱爱觉得很难熬。
爱爱终于忍不住跟妈妈说了自己的感觉,还说希望自己可以每天尽情地吃棒棒糖。妈妈想了想对爱爱说:“这样吧女儿,妈妈让你今天尽情地吃棒棒糖,怎么样?”
爱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开心极了。于是她真的开始尽情地吃棒棒糖,吃完了一根又接着吃一根。但是慢慢地,爱爱的速度慢了下来。妈妈问她:“爱爱,怎么了?”
爱爱说:“妈妈,为什么棒棒糖好像变成酸的了?”
妈妈笑了:“如果爱爱可以耐心等到明天的话,妈妈保证棒棒糖就又变成甜的了。”
爱爱相信了,第二天,她又吃了一根棒棒糖,真的发现棒棒糖又变成甜的了。以后爱爱再也不想不停地吃棒棒糖了。虽然有时候她也会有点动心,但是一想到变酸的棒棒糖,她就缩回了伸进罐子里的手。
太容易满足的愿望往往会给人带来失望的感觉,甚至是酸的、苦的感觉。抵抗棒棒糖的诱惑对孩子来说是件太难太难的事情。妈妈的办法很聪明,她让女儿明白毫无克制地纵容自己的欲望并不一定是自己想象中的美好感觉,也许会恰恰相反。从感觉到棒棒糖变酸了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学会克制与忍耐。因为她已经亲自尝试过了纵容欲望与克制欲望带来的不同感觉。
4.以身作则做表率
爸爸的旧手机
水水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无论她想要什么东西都要爸爸妈妈立刻满足她的愿望,一分钟也不能多等。
一天在街上,她在儿童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就立刻要爸爸妈妈给她买。妈妈同意了,但是却突然发现没有带钱包,爸爸身上碰巧也没带那么多的钱。爸爸妈妈说回家去拿了钱再来买,水水立刻就不干了,在大街上哭了起来,弄得爸爸妈妈手足无措。
但是一次通过一件事情,水水竟然慢慢改掉了这个坏毛病。
爸爸有一个用了三年的手机,很旧了,有时候通话的效果也不是特别的好,爸爸一直都很想买一个新款手机。妈妈就带着水水和爸爸一起去通讯商城里挑选。逛了一圈以后,爸爸看中了一部手机,但是再看价格爸爸有点犹豫了,因为超出了自己的预算。最后爸爸对妈妈说:“算了,这个月还是不要买了,等到下个月发奖金的时候再来买吧。”
妈妈还没有说话,水水就问爸爸:“爸爸,你不喜欢这个手机吗?”
爸爸说:“当然喜欢了,但是已经超出预算了啊。”
水水说:“喜欢的东西当然要立刻买才开心啊。”
爸爸说:“孩子,不是这样的。不是所有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得到。再说了,为了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耐心地等上一阵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水水听了爸爸的话,好像明白了点什么,点了点头。那以后,她不再总是为了不能立刻实现的愿望大吵大闹了。她开始慢慢变成了一个有耐心的孩子。
要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家长毋庸置疑地需要成为孩子的表率。假如父母也是一个随性而为的人,孩子又怎么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克制与忍耐呢?言传身教必须一致,否则只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
13 对孩子的评价不需要“参照物”———信任
印度思想家奥修有一句名言:“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喜欢用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的父母正是进入了这个怪圈。觉得孩子比别人强的,沾沾自喜;觉得孩子比别人弱的,失望沮丧。究竟是孩子扰乱了父母的生活,还是父母自己在扰乱自己的生活?对孩子的评价用不着总是找个“参照物”,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无法用一个固定标准来衡量一样。山外有山,比来比去,何时是尽头?毕竟你对孩子的爱是因为他是你独一无二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是个事事比人强的孩子。
1.“比较”是把双刃剑
小普和小特是表兄弟。小普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小特就要逊色一点了。小普经常和爸爸妈妈到小特家去玩。两家的大人在一起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把两兄弟拿来做一番比较。
这不,刚放了暑假,爸爸妈妈就带着小普到小特家去做客了。期末考试的成绩正好是一个不错的谈资。刚进门没多久,果然两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就开始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小特的妈妈先开场:“小普啊,这次期末考试准考得不错吧,给我说说都考了多少分啊?”
小普确实考得不错,挺自豪的:“我每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呢。”
小特的妈妈啧啧称赞道:“真是了不起,你爸爸妈妈没白养你。”
小普的爸妈赶忙在旁边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但是面上的得意之色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
小特的妈妈忽然想到了在身边的儿子,看了他一眼。在妈妈的目光下,小特立刻如坐针毡。妈妈说:“对了,小特,你好像还没跟我汇报你的考试成绩呢。”
“就是,”小普的妈妈插嘴道,“给我们说说看嘛,跟小普比比,两兄弟要比较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啊”。
小特嗫嚅道:“我……我每科成绩都在80分以上。”
“什么?”小特的妈妈立刻提高了分贝,“每科80分以上,你这么说的意思就是没一科上90的啦?哎呀你真是没出息啊,你看看人家小普,跟你差不多大,人家的脑袋是什么做的,你的脑袋是什么做的啊?”
小特在妈妈的“强烈攻势”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被“比较”的利刃伤害到的绝不仅仅是小特一个人。小普看似是被赞扬的一方,事实上也是受害者。小特的妈妈的一番言语足以完全摧毁小特全部的自信心和想要努力的愿望。事实上从母亲的态度里,小特是得不到任何鼓励的。母亲确实如愿以偿地刺激了小特,然而这个刺激是个负面的刺激。她将小特与一向优秀的小普比较,只会令孩子感到自卑和软弱无力。而小普呢?这种“比较”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会自满。觉得自己一向比小特强,无需再努力了;第二,会有压力。自己一直比小特强,万一有一天被小特超过了怎么办?精神压力加大。因此父母千万不要轻视了这把双刃剑的威力,它不但伤人,而且伤己,得不偿失。
2.别让孩子为了你的“面子”痛苦挣扎
一天晚上,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张老师回家的时候,在楼下看到一个小小的黑影。那个身影看上去非常熟悉,好像是自己班上的一个学生。张老师停下脚步,问:“是谁?”
“老师,是我。”一个怯生生的女孩慢慢从黑暗中走到昏黄的路灯下。张老师这才看清原来是自己班上的凌凌。
“怎么了凌凌,为什么这么晚在老师家的楼下?”张老师焦急地问,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我有点话想跟老师说。”凌凌说。
“那到老师家去吧。”张老师说完把凌凌带到了自己的家里。
在老师家温暖的客厅里,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老师,我觉得我考不上重点中学了。”
“怎么对自己这么没信心?”
听到这个问题,凌凌更沮丧了:“这次半期考试结束,妈妈对我的成绩很不满意。她问我为什么不能像考第一名的同学那样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她说我们是同班同学,又是同样的老师教,为什么别人做得到的事情我做不到。”
说到这里,凌凌停顿了一下,擦了擦眼睛接着说:“其实我已经很努力了。我一直下定决心要考上一个重点中学。前段时间我妈妈有个同事的孩子就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我妈妈好羡慕她啊。所以我也想要考上重点中学,让我妈妈的脸上有光彩。可是现在也不知道怎么了,我总是看不进去书,我很紧张,我不知道怎么办。老师,你帮帮我吧。”
张老师看着满脸是泪的孩子,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
如果母亲知道女儿正为了她的“面子”陷入痛苦地挣扎,她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心疼、内疚还是后悔?无论如何也不会是欣慰。母亲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不仅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公平,而且是对孩子心灵无情的伤害。孩子不是父母用来炫耀攀比的工具。学无止境,没人能达到尽头。这样的攀比除了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