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14510000000032

第32章 父母怎么管,孩子才信服(10)

孩子做错事当然不一定非要用发脾气的办法来解决。但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这样,孩子就会学会对付父母的办法。“冷处理”是个不错的方式。随便孩子哭闹,父母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对他进行劝解,直到他冷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而且要明确地告诉他父母不会因为他的哭闹而“就范”。让他从内心里明白自己做错事了,而且知道大人是明白他哭闹的“目的”的。当孩子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有效手段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少这种行为发生的次数了。

3.巧妙转移话题,降服倔强“小杠头”

丁丁最近特别爱和周围的大人“抬杠”。有时爸爸妈妈和他一起看看电视或是玩玩游戏,爸爸妈妈一发表自己的观点丁丁就会很快地顶回去,一点“面子”也不给爸爸妈妈留。即使当着外人也是这样,经常弄得爸爸妈妈非常尴尬和苦恼。

爸爸妈妈没有办法,只有去咨询一位非常有名的儿童心理学专家,专家听了丁丁的爸爸妈妈说的情况以后,告诉了丁丁的爸爸妈妈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爸爸妈妈决定回家去试一试。

晚上一家人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上在演红军长征的纪录片,爸爸感慨道:“这些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生活啊。”

丁丁说:“没吃没喝还干得这么带劲儿,傻帽。”

爸爸有些生气,但是想到了专家的话,于是就装作没听见丁丁的话,说:“最近电影院好像在上映一部大片,咱们哪天去看看。”

丁丁说:“什么大片,烂片还差不多。”

爸爸仍然不和丁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立刻又转移了话题说:“上次咱们全家出去吃饭的时候,我觉得那黄瓜虾仁儿馅的饺子味道可真好。”

丁丁马上说:“腥死了,里面一包水,没觉得有什么好吃。”

可爸爸马上又转移话题了:“听说天池发现了水怪,也不知道真的假的啊。”

……

这天晚上,丁丁一直很希望爸爸在某个问题上像以前一样和他争辩一番。他觉得能把父母“堵”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的感觉有趣极了。但是今天他显然对爸爸的“迂回战术”觉得摸不着头脑了,爸爸总是在不停地转移话题,不和他“正面接触”,让丁丁一点办法也没有。到后来,他彻底失去了跟爸爸“抬杠”的兴趣了。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发育成熟,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使他们的想法还是不够成熟的,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有认为自己是“小大人”的意识。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学习的知识逐渐增多,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思维。这种时候,孩子往往会产生摆脱父母束缚的愿望,并且尝试与成人“一较高下”。于是,“抬杠”就成了他们常用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如果单纯使用呵斥让孩子闭嘴往往不会奏效,而且会加深亲子关系的裂痕。当和孩子在某一个问题上纠缠时,可以试试“冷处理”的办法。最好的方法就是转移话题,因为在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上和孩子纠缠不休对双方来说都不是件好事情,而且也十分浪费精力和时间。假如是在某一件事情的决定上和孩子产生分歧的话,父母不妨试试放手,让孩子在自我意识中成长,因为他们会在与世界的碰撞中慢慢完善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4.“冻”住孩子打人的手

三岁的可可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了爱打人的习惯,有时在幼儿园里,好多比他大两三岁的孩子也被他打得哇哇大哭。为了这事,爸爸妈妈没少跟别的孩子的父母道歉。在家的时候也是一样,比如他的什么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打照顾他的奶奶,有时还会打爸爸妈妈。虽然孩子力气很小,打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什么疼痛的感觉,但爸爸妈妈还是觉得挺伤心的。

爸爸妈妈很头疼,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习惯。因为平时在家没有人教过可可打人。直到有一天爸爸无意中看到邻居家的一个小婴儿无意中用手“打”了一下抱着他的奶奶的脸,奶奶不但不生气,还呵呵地笑,说:“哎呀,我孙子真是能干,这么小就会打人了。”旁边的大人们也发出阵阵笑声,跟着附和奶奶的话,说“这孩子真有趣”之类的话。爸爸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可可小的时候,大人们也曾经这样对待过孩子,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可可才养成了爱打人的坏习惯。

找到了原因,爸爸就想出了一个好方法。有一天可可刚刚吃完一根雪糕,接着又要奶奶去给他再拿一根。奶奶说不能再吃了,要不然会拉肚子的。可可不高兴了,立刻打了奶奶的胳膊一下。爸爸马上把奶奶拉到另一间屋子去。绷着脸看着可可,什么话也不说,转身走开了。晚上的时候,可可要玩堆积木,想让爸爸跟他一起玩,爸爸正好有点事就跟可可说稍微等一会陪他玩,可可也不满意地打了爸爸一下。爸爸立刻对可可说:“今天晚上我不会陪你玩堆积木了。”等爸爸做完事以后,可可又跑来找爸爸玩,但是爸爸的态度表现得非常冷淡,拒绝了他的要求。

以后只要可可一打人,家里的人立刻表现出冷淡的态度。要么把脸转开,要么就根本不理他。爸爸还告诉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可可打人大家就不要理他,除非他道歉并且保证以后不打人。可可慢慢发现了,只要他一做出打人的动作,就会得到这样的结果。慢慢地,可可不爱打人了。最后彻底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是不会把“打”这个动作当成一种攻击性的行为的,他们并不明白打人是什么性质的问题。但是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动作呢?十有八九是成人的行为让孩子产生了误解。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孩子在和成年人玩耍的过程里会不小心“打”了一下人。其实这个动作可能只是碰了一下大人而已。但是这个被“打”的人和旁观者往往会觉得孩子的这个动作很有趣,或者会大笑,或者会说“哟,真了不起,这么小就会打人了”一类的话。这种行为无形中就给孩子传递了一种信息,就是自己的这种行为是被赞同的。有时成人之间互相开玩笑,也喜欢叫孩子去打人。慢慢地,孩子就真的学会打人了。找到原因,我们也就知道如何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了:当孩子在打人的时候,挨打者和旁观者都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例如故意绷着脸、不理孩子、不再跟他玩,必要时还可以轻微地呵斥他。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这种行为并不受欢迎,从而慢慢改掉这个坏习惯。

5.不急不恼,让孩子跟脏话再见

爱儿有一天和妈妈一起在家里做游戏,玩着玩着,爱儿突然从嘴里冒了一句脏话出来,说完还笑嘻嘻地看着妈妈。妈妈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家的家教很严格,父母也是很有素质的人,在家里都是使用文明用语,从来没有说脏话的习惯。妈妈知道爱儿一定是在外面学的。妈妈也知道孩子还小,根本不理解自己说的脏话是什么意思,只是模仿别人而已。所以妈妈决定想一个办法让孩子杜绝说脏话。

因为学会了说这句脏话,爱儿觉得特别有趣,时不时地就会说上几句。因为第一次说的时候她觉得妈妈吃惊的样子特别有意思,所以她就不停地说。但是很快她就发现了,只要她一说这句话,妈妈就会立刻走开,一副有事要忙的样子;要么就是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说,既不打她也不骂她。爱儿有点奇怪了,她明明记得她第一次说的时候妈妈是有很大反应的,但是现在为什么都没有了呢?

慢慢的,爱儿觉得没意思了。因为她不说这句话的时候,妈妈总是笑嘻嘻地很爱她,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她一说这句话,妈妈立刻像变了个人,很冷淡,理也不理她。爱儿就再也不说这句脏话了。

孩子说脏话,家长处理的具体措施可以像爱儿的妈妈那样,不打她,也不和她说道理,假装没听见,对她不理不问。慢慢地,她觉得没趣自然就不说了。或者不理睬她,走开,保持沉默或继续做你手中的事情,通过以上方式让孩子感到,说脏话并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说脏话并不好玩,这样她才会自动减少说脏话的次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当宝宝说脏话时,你千万不要大发雷霆,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样子,或重复宝宝的脏话,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强化这种不良行为。

11 教孩子避开冲突的“雷区”———技巧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主见开始形成。当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冲突开始不可避免地发生。或是同父母,或是同身边的朋友同学。年龄越大,这样的状况也就越明显。

选择适当的方式避免和化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在此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很简单。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尽量拓展他们成长的空间。将责任简单地归咎于父母或是将责任简单地归咎于孩子都是不科学的。要鼓励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意识。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完全具备这个能力的。他们懂得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反思,而他们用自己的理智来化解冲突的能力也会逐步地形成。父母更是可以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伙伴和扶持者。

1.把怒气放进“冰箱”

小如怒气冲冲地从幼儿园回到家,一进屋就跑到妈妈面前发脾气:“妈妈你看我的白裙子!”

妈妈正在厨房做饭,低头看了看女儿的裙子,上面有一大片墨渍,妈妈问:“怎么会这样?”

小如生气地说:“今天有一个小班的蠢孩子跑到我们大班来玩,他把讲台上的墨水瓶打翻了洒我的裙子上,就弄成了这个样子。我真讨厌他,这条裙子还是我生日的时候你送给我的礼物呢,我最喜欢了,现在却被这个笨蛋弄成这个样子!”

妈妈没有说话,只是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做了一个把东西放进去的样子,然后又把冷冻室的门关上了。这时才说:“要解决你裙子的问题,需要我刚刚放进冰箱的那样东西,等到那样东西被冷冻了,你的裙子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我们待会儿再谈,怎么样?”说完妈妈走出了厨房。

小如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生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火气没有那么大了。再过了一会儿,小如的气消了,她走出房间去找妈妈:“妈妈,那样东西冻好了吗?”

妈妈看看小如平和的表情,笑着说:“大概差不多了。”

小如好奇道:“到底冻了什么东西啊?”

妈妈说:“你的‘怒气’啊。我把你的‘怒气’放进冰箱‘冷冻’了一下,你觉得你现在是不是没有那么生气了?”

小如想了想说:“好像是。”

妈妈说:“那个小孩子弄脏了你的裙子你会生气是很正常的。但是他比你小,会犯这样的错误也是很正常的。不过你正在气头上,妈妈跟你说什么也没有用。既然你现在觉得好多了,就把你的裙子脱下来让妈妈给你洗干净吧。”

小如笑了:“原来把‘怒气’放进冰箱真的有降温的效果啊。”

当孩子因为和别人发生冲突而怒火正旺时,父母没必要要求孩子立刻冷静下来,也不要帮着孩子一同指责惹恼他的那个人。有的父母会对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怀疑。但事实上,只要给孩子一点调整情绪的时间,再经过父母的开导,他们就会很快明白刚刚还令他怒火冲天的事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严重。

2.找准利益结合点

爸爸妈妈给睿睿买了一套大型的积木玩具。睿睿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他玩得很好,可以用积木搭出一座又大又漂亮的城堡。因此睿睿乐此不疲,每天都要玩这个玩具,沉浸在他搭建城堡的喜悦里。

一天,表弟国国来睿睿家玩,睿睿正好在玩积木。国国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玩具,非要和睿睿一起玩。睿睿虽然很不愿意,但是因为表弟是客人,而且表弟的爸爸妈妈都在,睿睿不好意思拒绝,所以只好答应了。但是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玩这样的玩具,又或者是因为年纪太小,国国显得笨手笨脚。不是碰掉了城堡的屋顶,就是撞塌了睿睿好不容易才修好的墙。还有一次,差点将睿睿几乎快要完工的整座城堡给弄垮了。

这下睿睿可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对表弟说:“都说了不要你玩了,笨手笨脚的,现在你看看怎么办?你搭一座赔给我!”

表弟有些不知所措,然后哭了起来。睿睿看表弟哭了,自己也跟着哭起来,两个孩子闹得不可开交。

爸爸妈妈们都赶了过来。国国的爸爸妈妈把孩子抱到一边哄着,睿睿的妈妈也将睿睿拉到一边。

妈妈一边给睿睿擦眼泪一边问他:“你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这套积木玩具啊?”

睿睿抽抽搭搭地说:“因为可以搭出美丽的城堡。”

妈妈又说:“那国国为什么也喜欢呢?”

睿睿说:“他也觉得城堡很漂亮。”

妈妈说:“这就对了,其实你们两个人心里的愿望都是可以搭出一个漂亮的城堡。人多力量大,虽然国国他搭得不好,可是你可以让他负责搬运的工作啊。现实生活中的城堡靠一个人的力量可是搭不起来的哦。”

睿睿停止哭泣,想了想,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于是走到国国身边说:“那我们重新搭一个城堡。不过我们要分工,我负责搭,你负责搬运积木,你愿意吗?”

国国看看哥哥,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