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14510000000020

第20章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爱说(10)

将“直言不讳”这种方法用在当众数落孩子的朋友上实在是不智之举。提到交朋友,人们一定会想到一个词,就是“趣味相投”。就是说,性格与习惯中存在某种共性的人很容易成为朋友。孩子也是一样的,他喜欢身边的人,与他成为朋友,正是说明了他们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当然也可能包括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当父母当众数落孩子朋友的某些不良行为的时候,很可能就忽视了孩子朋友的弱点说不定也是自己孩子的弱点,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这种行为产生反感。同时,孩子会觉得为什么伤害朋友的人竟然是我的父母,会产生反抗的心理也是很正常的了。

4.为孩子创造交友的条件

小为是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子,他不大善于跟别人打交道,别人一和他说话他就脸红,更别说要他主动跟别人交谈了。因此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当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他总是显得很孤单。

爸爸很担心孩子的个性太过内向会导致他心理发展的不健全。于是爸爸在每天接孩子回家的时候总是细心地观察,终于发现只有在一个叫小桦的小朋友和小为交谈的时候,小为会看着对方的眼睛说上几句话。

于是爸爸在第二天接小为的时候,拉着小为的手走到小桦身边,弯腰对小桦说:“小桦,叔叔想代表小为请你到我家里做客,可以吗?”

小桦看了看小为说:“好呀。”

爸爸高兴极了,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家。到家以后爸爸说:“小为,小桦是你的朋友哦,你可要好好招待他。”

小为小声说:“我知道了。”

爸爸在厨房做饭时偷偷往外看了看,意外地看见儿子正教小桦玩他的拼图游戏。难得看到孩子脸上绽放的自信的光彩,爸爸觉得无比欣慰。

当孩子的个性成为他结交朋友的障碍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妨伸出援助之手。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有与朋友交往的愿望的,但是因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因,让他不知道如何对喜欢的小伙伴发出想做朋友的信号。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请孩子喜欢的伙伴到家里来做客,因为是孩子熟悉的环境,而且爸爸妈妈也在身边,就比较容易克服胆怯和羞涩,相对也会表现得比较自信。这样多为孩子创造结交朋友的条件,时间一长,当孩子明白原来与朋友相处并不是那么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恢复与人交往的信心了。

5.帮助孩子解决与朋友相处中的困难

“爸爸,我最近老是和小蕊吵架。”青青对爸爸说。

“为什么呀?”

“我觉得她太爱打扮,她觉得我对事太敏感。”

“所以你们就意见不合了?”

“是啊。”

“那你有没有先问问自己,她对你的不满和你对她的不满有没有理由?”

“这……我没想过,就是种感觉而已。”

“女儿,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你觉得小蕊太爱打扮,不过你自己不是也很爱漂亮吗?我记得你总是要求妈妈把你头上的蝴蝶结扎得好看一些。”

“爸爸,你到底是帮谁呀!”青青撅着嘴。

爸爸呵呵地笑了:“爸爸谁也不帮。再说,小蕊说你对事太敏感,会不会是因为你做事太仔细的原因呢?做事仔细的人总是比别人想得多一些的,爸爸觉得这也并不是什么缺点。你只要让小蕊了解你这样做的原因,我想她就可以理解了。”

“她会吗?”

“会的,女儿。这些小问题是不足以成为阻碍你们友情的因素的。你们因为彼此喜欢才会成为朋友,试着多去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吧,其实很多时候你们不满意对方的地方说不定恰巧是对方的优点呢?”

青青想了一会儿说:“其实……小蕊打扮起来真的挺漂亮。”

人与人的交往要完全避免摩擦是不可能的。成人如此,孩子也一样。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很容易让他们发现孩子的不愉快情绪,这时温和体贴的询问方式会比较容易让孩子说出自己心里的问题。孩子是因为与朋友的交往不顺利而苦恼的话,爸爸妈妈不妨和孩子平心静气地谈谈。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就算是最真挚的友谊也可能出现矛盾,而矛盾的产生并不会妨碍友情继续发展下去。有了父母的指导,相信孩子就能很好地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困难了。

6.用孩子朋友的优点做促使孩子进步的催化剂

飞飞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唯一有一样,就是他喜欢边吃饭的时候边吃水果。爸爸妈妈给他说过很多次了这样不好,不过飞飞并不放在心上,还是坚持这样。如果不给他吃,他就不高兴,发小脾气。

有一次,飞飞最好的朋友宁宁到家里来玩,并在飞飞家吃饭。飞飞还是照自己的习惯边吃饭边吃水果,还拿给宁宁吃。宁宁说了声“谢谢”就把水果放到一边了。

飞飞的妈妈看见了,趁机就问宁宁:“宁宁,你怎么不吃水果呀?”

宁宁说:“爸爸妈妈说过,吃饭的时候不应该吃零食,水果应该饭后再吃。”

妈妈说:“宁宁真懂事呀,这一点值得飞飞你学习哦。”

飞飞看看爸爸妈妈,又看看好朋友,再看看手里的水果,终于还是把水果放了下来,说:“那……我以后也吃完饭再吃水果好了。”

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跟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们的学习比较简单和直接罢了。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会有朝好的方面发展的倾向,但是因为年纪小,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时可以通过赏识孩子的朋友在某个方面的优点给孩子找到一个参照点,即身边确实有人可以在自己不足的方面做得更好,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很熟悉的朋友,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将自己原本不易做到的行为落到实处。因为就算是孩子,也不希望落在别人的后面。

7.对孩子的朋友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小梦班上有一位叫小爽的同学。这个同学的父亲因为挪用公款被逮捕了,还被判了刑。全班同学的家长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和他做朋友,小梦的妈妈也不例外。妈妈也曾经在家里多次警告过小梦,让她不要和那个男生交朋友,小梦也满口答应了妈妈。

一天,妈妈到学校去接小梦放学,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所以妈妈没有告诉小梦。没想到在学校门口却看到小梦和小爽说说笑笑地出来了。妈妈很生气,立刻走向前去叫住小梦。小梦看到妈妈生气的样子,一句话也不敢说。小爽赶忙找个借口先走了。

回到家,妈妈大发雷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不要跟那种人交朋友,你为什么就是不听?”

小梦说:“妈妈,那种人是哪种人?”

妈妈说:“你还要故意气我。还能有谁,就是那个小爽!”

小梦说:“他怎么了?”

妈妈说:“怎么了?他的爸爸是个贪污犯,还在坐牢!”

小梦也生气了:“妈妈,他的爸爸犯了错,不代表小爽也是个坏孩子。”

妈妈说:“哼,有遗传的,他爸爸是那样他也好不到哪里去!”

小梦大声说道:“不,我比你了解小爽。他很善良,对朋友很好。你这样说他对他不公平!我真讨厌你这样说我的朋友!”说完冲出门去。

母女两人不欢而散,妈妈愣在那里,不知道女儿为什么会这么反常。

未经了解就对孩子的朋友妄下断言,除了招来孩子的反感和厌恶之外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对孩子的朋友也是相当不尊重和不公平的行为,因此孩子会有激烈的反应也不出奇。如果处理不当,造成亲子关系中的裂痕就难以弥补了。所以,看待孩子的朋友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家长不要摆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找个机会与孩子的朋友面对面接触,尽量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朋友。

11 和孩子“打成一片”———亲子

孩子说:“我们心灵的围墙有二十英尺,而成人的阶梯却只有十英尺,他们永远都无法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世界是每个父母的渴望,打造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每个父母的梦想。所以,只有真正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才能促进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从婴儿到孩童的成长进程中,他的心理发育经历着一个从依附到独立自主的过程。婴幼儿时期,孩子完全依附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能力逐渐增强,依附逐渐被自主代替,直至青春期表现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成人感等。从上述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来看,少儿时期需要父母的呵护,青少年时期则更需要友谊。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多一点民主,多一点平等,多一点友谊,理智地使家庭成为孩子发表看法的讲台,以健康向上的行为和温馨的情感来感染孩子。这样可以使家庭气氛更和谐、更温暖,两代人的思想更容易沟通。只有思想沟通了,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掌握家庭教育的主动权。

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高高在上,要俯下身做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的兴趣。记得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恋子如何不丈夫。”善于观察,做孩子的朋友,可以使父母更快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观察孩子的需要,可以使父母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并努力使孩子们具有一生受益的品质,使他们有一个快乐、难忘的童年。要善于观察孩子,观察我们周围共同的环境,以便与孩子达成共识。而且由于孩子对周围一切的变化更敏感、更好奇,所以父母还必须具有童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认识事物,和他们交上朋友。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看待。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

1.跟孩子一起阅读

爸爸和小慈一起看《纳尼亚传奇》的电影,小慈着了迷,爸爸说:“你知道吗,这是根据一套童话故事书改编的。”

“我能拥有一套吗?”

“当然。”

第二天,爸爸买回了一套《纳尼亚传奇》,小慈急着要看,爸爸说:“等吃完了晚饭咱们一起看好吗?”

“爸爸,你也喜欢看童话故事吗?”

“是啊,你不是说咱俩是好朋友吗?你不介意跟爸爸分享吧。”

“当然不介意!”

吃完饭,两父女一起趴在地板上开始看起书来。书里有漂亮的插画,图文并茂,精彩极了。

“爸,你说阿斯兰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是呀!女儿,阿斯兰可是正义的化身。你喜欢阿斯兰吗?”

“喜欢极了,如果我也有一个阿斯兰就好了。不过我更羡慕那四个孩子,他们可以做国王和女王。”

“不错,那感觉真是太美妙了,爸爸也很羡慕他们。”

“阿斯兰是他们的保护神。”

“没错。”

“白妖婆追赶他们的时候也是阿斯兰在身边鼓励他们。”

“嗯,说说看。”

“白妖婆看到阿斯兰的时候怕极了,阿斯兰怒吼的样子一定很威风。”

爸爸从地板上爬起来,学着狮子的样子吼叫了一声,逗得女儿咯咯地笑了。

“爸,你当我的阿斯兰吧。”

“好的,女儿,跟你一起读书真开心,因为你的讲述真棒。”爸爸搂住女儿,父女俩又沉浸到他们的阅读世界里去了。

和孩子一起看书时说什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孩子?其核心是要让孩子成为讲述的主角,而成人则是孩子的听众、交谈的伙伴和老师。成人通过提问等各种方法扩展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鼓励孩子表达他在自己阅读的时候不会表达的东西,并肯定孩子为讲故事所付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里,父母和孩子都会得到极大的欢愉,而孩子将会对阅读更加感兴趣。

2.在游戏中做“最佳拍档”

周日,爸爸和小哲一起玩模型组装的游戏。玩具很大,零部件很多,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爸爸说:“儿子,你觉得怎么办?要看说明书装吗?”

小哲一口否定:“当然不了,那多没意思。”

“好吧,”爸爸说,“我也同意,那我们分工合作怎么样?”

“好。”

两人分配了不同的工作后,有商有量地开始了。爸爸不时停下来看着儿子的进度,并称赞他装得又好又快。

儿子挺得意,就有些粗心起来,一个地方明显地装错了。

爸爸说:“儿子,这里好像装错了。”

小哲看了看,固执地说:“没错,就是这样的。”

爸爸耸耸肩,没再说什么。小哲继续往下装,动作忽然停住了。

爸爸问:“怎么了?”

小哲小声说:“爸爸,你说得对,我真的装错了,我耽误了我们的工程进度。”

爸爸拍拍儿子的肩:“没事,合作伙伴除了分享成功之外,还应该分担合作过程中的错误。”

小哲露出笑脸:“你真的这么想?”

爸爸点点头。小哲又有劲了,两个人重新分配了工作,不一会儿,一部漂亮的模型组装好了。看着两个人共同打造的作品,小哲欢叫着跳起来,跟爸爸击了一下掌:“我们是最佳拍档!”

跟孩子一起游戏时不妨选择一些大型的玩具。大型玩具有助于父母同孩子间的合作。在共同合作中,帮助孩子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贡献。并让孩子喜欢别人的优点,感谢别人所作出的贡献。孩子在分工合作的过程里将会明白一个道理,快乐并不会因为多一个人分享而减少。恰恰相反,他会喜欢上这样的合作关系,因为有伙伴在身边的感觉远比一个人孤单地游戏要好得多。还有就是,道歉和勇于承担责任是合作的催化剂。如果孩子在活动中出了错,应鼓励他承认并道歉。父母应当对孩子的勇气表示欣赏。

3.和孩子“心理换位”

小彩和好朋友春春闹了点矛盾,两个人一直没有和好。失去了原本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小彩显得又孤单又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