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么管好叛逆的孩子
14506400000025

第25章 别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灯”(12)

时间匆匆过去十年。有一天,我在一家强调增进人际关系能力的补习班门口遇见了文文妈妈,她正在等文文下课,我好奇地问她为何会想到将文文送到这家以收费昂贵著称的补习班来上课,文文妈妈叹了口气说:“没办法啊,文文的老师说她有交友障碍,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愿意跟她做朋友,只好把她送来这里,看看能不能学习到一些改善她人际关系的方法。”

我想起十年前发生在我家的事,忍不住问她说:“还记得那次你女儿抽奖没抽到娃娃的事吧?后来你们是不是在离开我家后立刻就去帮她买了那娃娃?”文文妈妈惊讶地张大了眼睛反问道:“你怎么知道?”我没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只是笑笑地又抛出一个问题:“文文在家还是被大家宠让,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的小公主吗?”

如今这样的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多,自私成了孩子们的通病,也成了家长们的心病。

怎么才能让孩子不那么自私呢?答: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是其心理发展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交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孩子的自私心理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岁多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两三岁的孩子逐渐懂得区分出“我的”和“你的”,开始出现了占有欲,产生了自私心理。这一时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典型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处于自我中心思维中的孩子只会从自身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在他们看来一切东西都是“我的”,不允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也正是由于这种“自我中心”使孩子在与同伴的最初交往中“随心所欲”,不会自我克制,不会协调办事,因而出现抢夺别人的食物和玩具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会逐渐去除这个自我中心,减少自私行为,学会谦让、克制。

其次,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和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也可能造成孩子的自私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处于“中心”地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呵护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观念,家中没有能与其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们也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因而导致他们不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不关心他人利益,往往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中,孩子本来就容易产生一定的优越感,如果祖辈和父辈再过分宠爱,家中一切以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对孩子的过分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就更会使他们不能受一点苦或一点委屈,一切为己,养成独食、独玩等不良习惯。有的家长甚至容忍、迁就自己孩子的错误,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从而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助长了他们的自私行为。孩子的天性是好模仿的,父母之间或父母与邻里之间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公交车上鼓励孩子抢占座位等,都可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产生自私的心理。

自私的孩子得不到同伴的欢迎,交不到好朋友。缺少同伴交往的孩子很难改变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形成的自我中心状态,心理脆弱,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等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孩子在其生理发展过程中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产生的自私自利现象,家长的责任是要想办法加以引导,帮助他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而作为长辈的祖父母还要学会给孩子理智的爱,避免给孩子以“特权”,防止他的独占意识更加膨胀,逐步养成利他行为。

除了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给孩子讲有关分享的故事外,家长们不妨尝试用以下具体方法来加以引导,帮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

(1)从吃喝小事做起

吃饭时,最好全家人一起吃,而且“好东西要大家吃”。对于任何好吃的东西,家庭成员每人都要有一份。要让孩子知道,吃好东西不是她的特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喜欢吃好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学会分享,即使是别人送她的东西,她也会记得给家长留一点。

(2)给孩子适度的照顾,教孩子学会履行义务

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满足孩子基本吃、穿、玩、学习等需要的同时,还应鼓励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自己收拾玩具、摆凳子、分碗筷等,使孩子明白自己也是家庭中普通的一员,也应该为家人尽点义务。当孩子所做的得到大人的认可、自身价值得到承认时,孩子自然能减少自私行为,学会关心别人。

(3)不让孩子有依赖

要多跟爷爷奶奶沟通,让他们意识到“溺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对孩子的要求要达成一致意见,以免孩子对爷爷奶奶过多的依赖,而降低了父母的威信。

(4)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效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家长要事事垂范。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与邻里和睦相处,好吃的先让给老人,给生病的家庭成员特别的照顾,出门坐车主动让座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关心别人,克服自私心理。

(5)训练孩子的利他行为

反复训练孩子的利他行为,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及时给予强化。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谦让长辈,谦让同伴,谦让客人的好习惯。当孩子表现出礼让、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给小朋友玩、主动让座等好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继续这样做的愿望。

(6)延迟满足

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能坚持与别人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或玩具,不抢夺别人的东西,两周后就奖励他那个早就相中的芭比娃娃。”延迟满足可以降低孩子的欲望,防止自私心理膨胀。

创造与同伴一起游戏的机会,使其逐渐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鼓励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把自己喜欢的食物与大家分享,让孩子亲身体验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到亲子机构或公共儿童游乐场所,多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多少让她碰些“钉子”,在交往中逐渐学会考虑别人的权益以及如何与人相处。

(7)移情法

可以教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之前进行换位思考:“我若是对方,我该怎样”,凡事多为别人想想。当孩子表现出“不愿意拿出自己玩具或者食物”的时候,避免立即责备,应该使孩子设想“如果别人也不让你玩他的玩具或吃他的东西,你会怎么想?”要孩子知道只有多给别人爱心,才能获得别人的喜爱。

(8)角色游戏

可以设计有关“自私的行为”或“自私的人”的角色游戏。“自私的人”的角色可以由您或孩子来扮演,扮演时有意识地夸大自私的恶劣后果——自私的孩子不受欢迎、没有朋友跟他玩,使孩子体验到自私对别人的害处,引起她足够的重视,从而改变这种不良行为。

38.家有孩子——不爱父母爱网络

孩子的网瘾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现,当家庭关系及情绪氛围有所改变时,孩子就不需要到网络上去寻求庇护,慢慢地就会摆脱网瘾,回归真实生活。

小凯说:“我已经三天没上学了,今天还不想去。早上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静静地发呆,什么也不想做。其实网络游戏玩多了也没什么意思,我也不想总是这个样子,我跟父母讲,我需要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我该如何重回学校,一谈到这个问题,他们就只会骂我。我尝试过很多次与他们平心静气地交流,但都是无功而返。我与父母在冷战,我真的无法与他们沟通,他们所说的、所做的让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自私,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我的感受,没有关心过我的需要。他们不帮我解决问题,反复的唠叨那些废话让我更烦。现在父母对我已经彻底绝望了,我也受够了他们那种‘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态度,我只是不想向他们屈服。”

思轩的父母很宠爱他,从来不忍心拒绝他的任何要求。初二时思轩由于无节制地玩网络游戏,期末成绩降到了全班的最后一名。父母非常生气,决定减少思轩的上网时间,但孩子就是不同意。无奈之下从不拒绝孩子任何要求的父母,只能狠心谎称电脑被别人借走了,把电脑藏了起来,然而被纵容惯了的思轩为此大发脾气,用拒绝上学来要挟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去上学,父母只好妥协。最终,思轩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学没毕业就辍学了。

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自然人逐渐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以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化的过程。

有些父母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受委屈”,不管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都尽可能地满足,这样的教养方式最终受害的是孩子。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欲望不管是否合理,都不加以理性地约束,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也不加以节制,孩子就会只贪图眼前快乐,不顾长远利益,缺失自我欲望的控制能力。思轩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辍学,究其原因是父母本能的爱泛滥的后果。

目前,社会对青少年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学习成绩,这种社会公认的评价标准也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那些学习方面有困难的青少年,在生活中很难得到社会、学校、父母对的欣赏和肯定,使他们从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成功和自信的快乐。因而导致这类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强烈的自卑感。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赏,处在学习自我评价阶段的青少年更需要在社会及父母的肯定中获得自信,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当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满足这种需要时,他们就会另辟获得尊重的途径,一部分孩子就选择了网络游戏。孩子一旦从虚拟世界中获得被尊重、被欣赏的感觉,满足了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价值感,找到了虚拟的社会地位,他们就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张怡筠博士说过:事实上,90%染上网瘾的孩子都有家庭关系紧张的状态,也可以这么说,孩子的网瘾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现。所以除非父母亲先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建立一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家庭情绪氛围,让孩子能够有足够的情绪支撑力,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来,才能让改变持之以恒。所以,如果孩子沉迷网络,父母也可在家中,辅佐他一步步地摆脱网瘾。

对此,张博士还给出了具体的方法:

(1)帮助孩子先恢复规律,再去想学习

许多父母强迫孩子立刻回到学校,以帮助他们逃离网络。事实上,孩子学业落后一大段,贸然把他们拉回学校当中,只会更加深他们的挫折感,往往会让他们逃离的更快。所以父母亲这时候应该采取渐进式的做法。首先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生活作息,因为有能力过规律的生活,就代表拥有自制能力,当孩子有了自制能力,他们就更有心理筹码摆脱网瘾。

所以,父母亲这时应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沟通,问孩子自己希望能够怎么样安排正常作息,跟孩子打个商量:“这样吧,你这个年龄正在长个儿,如果能睡眠充足,正常作息,那就会有好的体格,以后才……”

(2)鼓励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

网瘾的孩子最缺乏的是自信跟自制力。父母可以建议孩子找时间做体能锻炼,甚至陪孩子一起锻炼。

心理学研究发现,持续不断的体能锻炼,不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大有帮助,对孩子的自信和自制力也会大有提升。原因是,能够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件事情,它本身就需要超高的自制力。(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持续锻炼的原因)。正面的经验,会导致自信的感受,当孩子的锻炼规划能够不断地实行的时候,他就每天累积了一些自信感受。

(3)教导孩子疏压的技巧

每个人都会面临压力,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并不亚于成人。面对压力而适应不良,往往就会导致他们再次逃离现实生活。

情商专家发现,最有效的疏压呼吸方式,是用1:4:2的方式进行吸气:屏气:吐气。(例如:2秒吸气、8秒屏气、4秒吐气)这样持续做上5分钟,压力感就会大幅疏解,而找回了解决问题的创意思考能力。当孩子知道他有能力放松自己的时候,面对压力他就更轻松自在。

(4)肯定及鼓励孩子的正面改变

只要孩子做到了他们自己原先的规划,每天锻炼,正常作息,父母亲这时得逮住机会大大的奖励。它可以是口头上的称赞,“孩子你太棒了!你说到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也可以量力而为地给一些物质上的奖品,例如孩子心仪已久的运动鞋、CD等等。万一孩子没做到承诺的事,也可以适时地做一些惩罚,而这个惩罚最好是孩子事前就同意的。过去的研究发现,如果让孩子自己决定奖励或惩罚,他的做法往往会出人意料,愿意付出的代价比父母亲想象得高得多,而更能达到激励及惩罚的效果。

(5)帮助孩子安排其他的生活重心

接下来就慢慢地引导他们安排其他的生活重心,包括了人际互动的机会,嗜好的培养等等。自然就慢慢压缩了上网的时间,当生活重心从网络,扩展到了其他层面,孩子就会感兴趣做些其他的改变尝试。这需要一些过程,父母亲千万不能太着急。

(6)提升孩子学习动机和自信

接下来的任务是协助孩子找回学习上的兴趣及自信心。最好的方式之一,是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找一个家教,在家里帮孩子把落后的功课补上,让孩子对回学校和同学一起学习,感到较有把握而充满信心。告诉孩子,什么时候他想回学校读书,父母都会提供他所需要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