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么管好叛逆的孩子
14506400000014

第14章 别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灯”(1)

21.家有“逆”子——不与人合作

合作就是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

我儿子刚开始学校生活,可能是独生子女的原因,从来都不懂得与人合作的乐趣,老师让孩子参加小组合作时他总是一个人在一旁看着;明明是两个人玩的游戏他从来不叫小朋友一块儿来玩,他一个人玩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的,我现在真担心这样以后怎么适应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合作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人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合作而安身立命,因合作而完善人生的经历,相信每个年轻的父母都曾亲身体验过。孩子虽然年幼,但合作的重要需求却丝毫不减,无论是拥有现时的快乐童年,还是顺利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欧洲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

今日身边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然而他们将来要适应的却是充满挑战的社会,有责任感的父母应该摒弃“树大自然直”的懒汉想法,未雨绸缪,在孩子的重要观念形成之初进行必要的引导。

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1)积极创造条件

作为家长,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有益的社会活动。让孩子初步适应一定人际交往的环境。还可以通过某一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孩子的集体观念,使他们在大集体活动中养成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品质。对不合群的孩子更应该争取各种机会,让他们参加到伙伴群中去。当孩子的伙伴来家玩时,要热情接待,并给予一定的尊重和必要的礼节。

(2)鼓励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交友

在孩子交友的过程中,要教育他们信赖朋友,珍惜友谊,不要轻易地怀疑、怨恨、敌视他人,不允许无故欺侮弱者。

(3)培育孩子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孩子无论在学校或家庭里,都要养成这样的好品德:在家尊老爱幼,在校尊教师、爱同学。因为只有关心别人,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

(4)培养孩子做一个让人信赖的人

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信赖,才能互相合作。而要能够让别人信赖,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让人信赖的人。为了做到这一点,父母应该教育孩子遇事先为别人着想,为人处世要讲信用,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5)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本身应该待人宽厚。对家庭成员、对邻居、对同事都要热情、平等、谦虚、礼貌,并能互相帮助。这些生动而又直观的形象“教材”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移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在与人合作时,自觉地把父母的言行举止作为效仿的榜样。

在课堂上,老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每根手指头的长处。

小军说:“大拇指可以用来赞扬别人,食指可以用来指示事物。”佳佳说:“小指可以用来勾东西,中指可以……”同学们说了许多每个手指的优势。

这时,老师笑眯眯地拿出一只玻璃杯,只见玻璃杯里面有几个玻璃球。老师对大家说:“现在,请你们把玻璃球从玻璃杯里取出来,每个同学都有一次机会。你们可以用你们认为最有本事的那个手指把玻璃球从杯子里取出来!记住,只能用一个手指。”

孩子们的热情被老师鼓舞起来了,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每个同学都认真地走上去,用他们的手指去取玻璃球,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努力,玻璃球就是取不出来。孩子们都很着急。

这时,老师再次对孩子们说:“好了,你们可以邀请另外一个手指与原来那个手指合作,一起来取玻璃球。”这次,孩子们个个都把玻璃球取了出来。

活动做完了,老师对孩子们说:“现在你们应该明白了,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能,他总有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人与人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行为必须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学会与别人合作是孩子应该掌握的一种本领。人与人之间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群体。一个人如果完全脱离了群体,那他根本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当今社会,善于与人合作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孩子们具有合作精神,将更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因此,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习惯。

那么孩子该如何培养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呢?

(1)学会欣赏和接受别人

合作就是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只有相互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要让孩子认识到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要真诚地接受和欣赏他人的优点。

(2)凡事要想到别人

要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气度,经常想到别人。如果自私自利,凡事都只想到自己,斤斤计较,就会很难与别人相处,更无法与他人合作。

(3)多参加合作性的活动

多参加合作性强的游戏,如足球、篮球、跳绳等游戏,既有两团队之间的对抗与竞争,更有团队内部的协调与合作,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

(4)学会合作的规则与技巧

让孩子学会在与别人合作中既要尊重对方,服从大局,讲统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

22.我们想成为他的朋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亲子关系的重点。如果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封闭自我。

要想解除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实现有效的亲子沟通,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一般来说,孩子除了生理方面的需要外,心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亲子关系的重点。如果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故意封闭自我。

那么,孩子的心理需要有哪些呢?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有个“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顺应这个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的。如果父母给孩子需要的养分,孩子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完好的心智。

(1)情感需要

在情感方面,孩子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教育孩子,这是第一位的,爱是基础。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冷漠、逆反的情绪。

刚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他喜欢父母的抚摸和拥抱,他喜欢看父母温柔的微笑和眼神,他喜欢父母对他说:“宝宝,我爱你!”这种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需求。

许多父母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做得相当好,实际上,父母们只关注了给孩子爱,而且这种爱往往是溺爱,只是一味地给孩子爱,忽视了也应该向孩子索取爱。于是,孩子们学会了“理直气壮”地接受父母们的爱,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需要付出爱,反映在孩子行动上,就是自私、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

(2)独立需要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希望永远活在父母们的保护当中,他们渴望能够独立地做一些事情,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事情。

这种独立性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和青春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两个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断乳期”,前者为生理断乳期,后者为心理断乳期。

年幼的孩子们总是喜欢什么东西都碰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奇的东西;大点儿的孩子则喜欢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这正是孩子顺从“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他们不自觉地被引导着去“配合自己的行动”,从而获得对各种事物的印象。

但是,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他们喜欢禁止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经常过多地替孩子做事情,干涉孩子的事情和决定。当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时,孩子就会产生受挫感,产生沮丧的情绪,他自然而然会变得“不顺从”,出现对抗的行为,自然而然会变得“叛逆”。

其实,这些都表明他在向父母暗示: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保护,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干涉,我要自由!我要独立!只要父母把自由给了孩子,“不顺从”和“叛逆”就没有理由存在,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3)自尊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需要也存在。

孩子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隐私等等。许多父母恰恰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尊需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父母们经常随意呵斥孩子、打骂孩子,有些甚至在公众场合打骂孩子,揭露孩子的缺点等等,完全不顾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的自尊没有得到尊重时,他们或者产生逆反、对抗的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不顾自己的颜面苟且偷生地活着,这些都增加了亲子沟通的障碍。

(4)平等需要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总希望父母能够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来看待。而许多父母总是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往往是对孩子要求这样,对自己要求那样。比如,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天天看电视、打麻将。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与自己是不平等的。

现在,有许多孩子会在背后这样议论父母:“我的父母总是要求我做这做那,其实这些事情他们自己都做不到。”“是呀,父母总是说话不算话,明明答应我星期天去郊游的,因为他们自己想睡懒觉而不去了。”这些都表明,在大多数的孩子心里,父母们没有做到平等这一点,于是,他们也就不相信父母的话了,沟通的障碍也就形成了。

(5)成就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成就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同样有这种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也是孩子的最高需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和表扬,往往能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让他们获得极大的快乐。因此,从主观上来说,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在家里做个优秀的孩子,处处获得父母的夸奖;在学校,他们又希望自己是个学习好、行为好、品行好的学生,能够当班干部,希望在班级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人羡慕的优秀生。

当孩子的这种成就欲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

那沟通障碍究竟在哪里呢?

家长只希望孩子好好念书,除了念书什么也不让做。

丰子恺说:“我以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过于朋友。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旷久的友谊。”

(1)缺乏尊重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总是以“我为你好”的思想来压制孩子,孩子就会受到伤害,于是,他们会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防止父母再次伤害自己。这样,冷漠、无视、叛逆等自我保护的方式就出现了,沟通也随之停止。

(2)没有共同语言

许多父母只知道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每天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也只限于孩子的学习,忽视孩子的情感等需求。

同时,许多父母习惯于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学习新鲜事物的意识,许多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事物,父母们都不太了解。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却仍然每天絮絮叨叨,这必然导致父母与子女无话可谈。这样,在孩子眼里,父母成了“老古董”,于是,沟通也变得比较困难。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就要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可见,父母们应该反省、检讨一下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

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实际上是消极的、不良的,而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却时刻在伤害孩子的心理,不仅使亲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而且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极为不利。

(3)指责型

“为什么你总是整天让我操心,难道你不会变得自立一些吗?”

“看看你的屋子,脏得跟猪窝一样,难道你就不会收拾一下吗?”

“你看你那样,整天只知道玩,不知道学习,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呀?”

“如果你昨天晚上不看电视,怎么会起不了床呢?你总是贪玩,不知道学习!”

这些话听起来非常耳熟,而这正是许多父母指责、埋怨孩子时经常用到的。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种责骂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这样骂儿子:“你这么笨,真是个小猪猡!你知道小猪猡是什么吗?”

见儿子不说话,父亲更加气愤地讥笑道:“你这么笨,怎么可能知道呢?”

儿子轻蔑地看了一眼父亲,说:“当然知道,它是猪的儿子呗!”

父亲一下子傻眼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儿子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他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不知道,为什么这位父亲会认为儿子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