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14504300000009

第9章 自卑型(1)

1.自卑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自卑心理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陷。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独、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的人往往都是失败的俘虏,被轻视的对象,严重的自卑心理能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因此,自卑是成功的敌人。

通常,自卑感强烈的人往往会有过某一特别严酷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但是,同样的心理创伤,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心理创伤并不是完全起因于外部的刺激,还有主观原因——性格。自卑感较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小心、内向、孤独和偏见、完美主义。

2.孩子自卑的成因

看到这里也许大多数人又会追问,那么孩子的自卑心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孩子自卑心理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家庭方面因素

①对孩子期望过高。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总认为“爸爸妈妈什么都行,我什么都比不上他们,怎么努力都没用。”能力特别强的家长,一般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追求十全十美,而孩子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于是就会受到家长过多的指责,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失去自信,产生自卑。

②家庭不完整。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孩子。当看到别的小朋友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就更加伤心,感到很自卑。

③父母粗暴、专横的教育方式。由于家长不能以理服人,常常对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④父母自身有自卑情绪。自卑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情绪,如果父母遇事总说“我不行”,孩子不但会模仿父母的这种处世态度,还会认为“父母都不行,我就更不行了”。因此父母的这种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2)学校教育因素

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纪律的教育,而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则往往被忽视。所以只要学生按时到校上课,在校不违反纪律,那么老师就觉得比较满意。而学生的情绪怎样,学生的心理怎样,老师则较少关注。而且有些老师本身心理就不够健康,素质也较低,性情暴躁,对学生进行批评时实施暴力语言,喜欢把学生进行比较,评头论足,甚至对落后的学生采取疏远、鄙视的态度,不给予关怀,只有批评,这样,久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

(3)孩子自身因素

①失败与挫折的积累。由于客观原因,使学生在学习中成绩一直很差。主要原因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和所学学科的难度大,再加上自己的性格,不愿吐露给别人,压在自己的心里。但又不努力去考察失败的真正原因,而将原因归之于自己的能力。长期发展下去,就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降低自信心。经过多次的失败与挫折,由于缺乏耐心和毅力,导致自卑感的形成。

②自我矛盾冲突。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但现实中的自我与这种追求中的理想自我总有一定的距离。因为现实自我总落后于理想自我,而这种落后并不协调,使这些学生保持一种矛盾心理,长期的这种状态,就会导致一部分人心理自卑与自责。

③过分追求完美。具有自卑表现的学生,内心都是十分自负的。要求自己一切都要比别人好,不能容忍和接受自己落后于人。但是由于不断地经受失败、挫折,他们较强的自尊心与自己常常失败的现实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丧失,使他们不敢正视现实,因而变成一个自卑者。

④自我评价过低。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常常扩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或拿自己的缺点短处跟别人的优点长处比,从一方面否定自己,经过长期泛化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因而对自己期望过低,对自己持有悲观态度,低估自己的能力,甚至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进行消极暗示,造成自卑心理的形成。

⑤认知上的错误。有些学生对自己总是持有一种“必须怎样”或“应当怎样”的要求,如果达不到就会难以接受,难以适应,进而否定自我。比如一次考试失利,不去寻找原因,而是否定自我,推而广之,去评价整个人,其结果就会导致自责、自负、自罪、自弃,形成自卑心理。

3.孩子自卑的表现

自卑儿童往往会出现以下征兆:

第一,胆怯怕羞。儿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是过度胆怯、怕羞,如不愿抛头露面、不敢接触生人,则可能内心深处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情绪。

第二,独来独往。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对结交朋友兴趣索然,往往喜欢独来独往。

第三,猜疑心重。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的评价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小朋友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有时甚至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讨厌他,且表现出愤愤不平。

第四,有自虐倾向。相当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

第五,缺乏自信。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他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此,他们大都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据统计,八成以上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达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第六,承受能力差。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即使遇到小小的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的甚至对诸如搬迁、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可以将这些表现归类如下:

(1)害怕表现

自卑的孩子总是低垂着头,压低噪音说话,避免与人目光接触,喜欢坐后面的角落,衣着打扮不招人注意,不喜欢赶时髦。他们觉得别人注视的目光,会看透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藏起来。

(2)过分谦虚

谦虚是表现出来的自我否定,自卑是内心中的自我否定;谦虚是一种自我隐蔽,而自卑者害怕被人关注。这种吻合使得自卑者下意识地喜欢上了谦虚这一美德。不仅自己不喜欢骄傲,厌恶骄傲,别人的骄傲表现,也会使他们觉得很不自在,因而反感、远离骄傲者。自卑者决不会与骄傲的人交朋友。

(3)异常自尊

因为害怕尊严受到伤害,所以,对伤害尊严的事件非常敏感,对歧视和冷落非常敏感,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他们常常怀疑别人小看自己,议论自己,怀疑朋友会背叛自己。

(4)不善交往

长期的自卑,会转化为交往恐惧心理。害怕别人的歧视和冷落,害怕尊严受到伤害,害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发现,因而习惯于躲避人群。最终导致交往障碍。他们的交往过程常常以别人为中心。过多地注重别人的感受,过分希望取悦他人,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不敢表露自己的不满,过多地委屈自己,甚至常常丧失自我。这样的交往很疲劳,很窝火。而相比之下,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要坦然、自在得多,所以,他们喜欢独处。

(5)害怕挑战

变化会打乱他们的平静和安逸,接受挑战意味着要面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会使他们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所以,在挑战面前,他们总是选择逃避。

(6)喜欢幻想

现实中的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借助想象来填补,用想象来充实精神世界,用想象去理解事物,用想像去认识朋友。所以,他们常常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内心世界里,生活在误会和曲解中。

(7)追求完美

由于害怕别人对自己过低的评价,害怕别人小看自己,所以,他们往往过分地苛求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错误,做事过分认真,追求完美。害怕失败而狂热地工作,常常是自卑者的特点。

(8)拒绝批评

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渴求别人的认可,但又认为表扬不应该属于自己,面对表扬,他们会无地自容。他们常常自我否定,自我批评,但又特别害怕别人的批评。来自老师或自己非常敬重的长辈的严厉批评,会把他们进一步推向自卑的深渊。

4.孩子自卑心理的危害

孩子的自卑心理产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那么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危害。自卑感一旦产生,就会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自卑感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

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从而打击了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其变得胆小怯懦、不敢表现自己,停止了发展自己。不仅如此,还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又叫心向,它是人们在感知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一旦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就会造成一种障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有的同学说,由于自己牙齿长得难看,当他讲话时,好像每一个人都在用蔑视的眼光来看他;还有的同学谈到,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每次走进教室,他感到全班同学都在盯着他,以致他两腿发软。这些都是自卑感所带来的错误心理定势,使自卑者形成一种近乎病态的敏感。

(2)引发人际关系的障碍

一方面,自卑者变得敏感多疑,总是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因此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形式来保护自己,独来独往,不敢与别人正常相处。加之,不善于自我表现和孤独的自我封闭,会给别人造成不佳的印象,从而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另一方面,有自卑心理的人易产生“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表面上,他们常贬低别人、排挤别人以减缓自己的内心压力,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3)带来心理与行为上的困扰

自卑感强烈的人,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适应力差,性格抑郁沉闷,遇事往往自愧无能、自叹弗如,老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干,办事或者胆怯畏惧、踟蹰不前,或者稍遇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缺少毅力,甚至对那些本来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办到而半途而废。

因此,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和统治,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态度。

5.孩子自卑的预防

看到这里,相信每个家长都急切地想知道怎样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在这里,首先劝大家不要着急,任何一种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在看到这么多后,最先想到的应该是怎么样预防这种最坏结果的产生,而不是一上来就把问题想的那么糟糕,最好让孩子永远也不要产生这种心理。所以,作为家长,要非常清楚一些过激的语言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要做自我调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子女,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讲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要有耐心。

(1)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