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14504300000028

第28章 最有效的挖潜方式(3)

(2)紧紧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孩子身心的发展上,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上,尤其如此。抓住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也就把住了根本,抓到了点子上,也就不会浪费孩子的智力。这里的关键在于对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关键时期要熟悉、了解,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关键期。比如,就思维发展来说,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是两个质变期;就品德发展来说,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是两个质变期。我们对孩子进行思维品德教育,就应抓住孩子的关键年龄。再比如,6岁前是孩子在脑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那我们就不能热衷于让孩子死记硬背,热衷于平面教育、填鸭式、灌注式的教育,而应通过引导,如教孩子用左手拍球、剪纸片,用左脚跳房子等来开发其右脑。这样,才会为他们今后成为一个聪明、有创造性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3)挖掘孩子的内在潜力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之处,因此,作为父母不要紧盯着孩子的不足不放,使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错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从中发现孩子的长处。如孩子虽不喜欢绘画却对音乐情有独钟,虽不善言谈但很富有爱心乐于帮助他人,虽然毛手毛脚却思维敏捷很有创新精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让我们学会使用放大镜,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指引孩子发挥其潜能。

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情况:孩子们对于他们想干的事,感兴趣的事,入迷的事,往往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就是遇到一些困难或问题,大人不插手,他们自己往往也会想方设法去解决。这说明,孩子的内在力量在他们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孩子内在潜力的挖掘,孩子内在力量的充分发挥,往往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智力的浪费。这里的关键一是注重激发、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爱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不懂也不敷衍;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之美等等。这个过程,就是挖掘孩子内在潜力,调动、发挥孩子内在力量的过程。二是及时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上等等。使孩子把内在力量的充分发挥与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孩子内在潜力、内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并能坚持下去的前提和基础。

(4)强化孩子的观察力

历史上,大凡智力高度发达的人,其观察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应当先学会观察,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在他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忽然听到附近的丛林里传来一阵阵美妙的鸣叫声。他想,是小鸟在鸣叫吧?我该去看看。大人们吓唬他说,森林里有狼,专门吃小孩子。小法布尔却毫不胆怯,勇敢地钻进森林去观察、探索,结果他发现:发出鸣叫的不是小鸟,而是一种蚂蚱。从此,他对昆虫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终于成为颇有成就的昆虫学家。

观察力对研究自然科学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同样,对于文学艺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就曾教导文学青年:“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

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要求莫泊桑到马车站去观察马匹:“马车站有许多马,你仔细观察那里的马,然后用一句话描绘出其中一匹马与其余几十匹马不一样的地方。”就这样,莫泊桑锻炼出了超人的观察力,因而,他的小说以人物刻画细致、入木三分而著称,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怎样使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呢?

①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使他们视野开阔,博览多闻。接触感性事物,是观察力发展的基本前提。

现在,很多孩子害怕写作文,“一写作文就头疼”。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如果整天把孩子关在屋子里,势必堵塞孩子的视野,又怎么能激发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呢?

北京有位年轻的妈妈很懂得培养孩子。她的女儿从小爱画画,可有一段时间觉得画烦了,不想再画了。这位妈妈没有硬“逼”着孩子继续画画,而是带她去养鸡场、动物园观察小动物。女儿看得很仔细,回来后画了不少新画,其中的一幅百鸡图还获了奖。

所以,家长要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公园玩一玩、看一看,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多接触大自然。孩子在这些外出活动中,自然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和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②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节假日,家长带孩子外出时,可以事先对孩子提出一些观察事物的题目:家门口增加了几栋楼?大街上增添了几家商店?动物园的猴子是怎么吃东西的?下雨的时候,雨是什么样子?刮风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留心周围的事物,逐渐改变那种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

③对于上学的孩子,最好让他写观察日记,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④给孩子创造一些观察的有利条件,如让孩子自己养养小金鱼、小蜗牛、小蝌蚪,或者小鸡、小兔、小花、小草什么的,让他们观察这些小生命的生活情况,了解它们的成长过程。这一切,非常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5)发展孩子的想像力

想像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爱因斯坦概括自己一生的科学实践,得出了“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真知灼见。他提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当把想像力看做是科学研究中的完备因素。

人的大脑分为四个功能区:直觉功能区、记忆功能区、判断功能区和想象功能区。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般人对想象功能区只使用了50%,这就说明,发展想像力的潜力还很大,而儿童时期又是个人想像力发展的大好时机。

达尔文上小学后,不知怎么变得爱“撒谎”了。有一回,他捡到一块小化石,回来跟姐姐说:“这是一块宝石,价值连城呢!”又有一回,他捡到一个硬币,一本正经地告诉姐姐:“这是古罗马造的。”姐姐一看,只是一枚被压得变了形的18世纪的旧币罢了。姐姐对达尔文的“说谎”行为很是恼火,几次向父亲告状,可父亲总淡然一笑,说:“这算什么撒谎!这个孩子倒挺有想像力,说不定哪一天他会把这种才能用到事业上去呢!”果然,达尔文长大以后,把丰富的想像力运用到缜密的科学研究中,创立了伟大的“物种起源”学说。

(6)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有了自学的习惯,不论孩子是继续深造,还是参加工作,都能很好地利用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大门。

(7)给孩子提供的心智刺激

心智刺激包括物质刺激和社会性刺激。

物质刺激是指各种用品、玩具、图片、书籍、电视、音响一类及大自然的刺激,包括视、听、触、动觉以及各种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刺激。刺激量并非越多越好,有的家长当孩子幼小的时候就将包含一切种类的刺激排炮似地向孩子冲击,使孩子处于一个目不暇接,花样繁多的嘈杂混乱的刺激环境中,这样的环境并不能提供充分心智刺激的环境。只有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选择、有顺序、有目的地去安排玩具给予的刺激,才能达到开发孩子潜在智力的目的。

家庭环境能给孩子提供的社会性刺激是指让孩子与社会中的人接触,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各种社会角色,获得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如父母经常与孩子交谈,交换想法,共同商讨一些问题,让孩子参与一些大人的事;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接待客人,从中获得待人接物的能力。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当孩子正在画、玩、看的时候,趁机教他物品的名称或做简单的叙述,甚至还可以用问题去激发他注意物品间的异同,这不但能促进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可以使孩子开动了脑筋。带孩子外出的时候,还可以以路上所见的事物或景象作话题,当然也可以讲故事、念诗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言的表达和组织能力。

家庭里洋溢着热情、民主、和睦的气氛,是开发儿童潜能的另一关键因素。问题不在于家庭的大小,也不在于家庭的陈设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家庭气氛。一位小学班主任曾告诉我,她家访的时候,只要一走进学生的家,通过观察屋里的陈设,与学生家长接触,就可以大体上了解学生成绩好坏的原因了。她所指的就是家庭气氛,一个珍视孩子智力成果,子女和父母相互尊重,孩子能感受到温暖、民主、和睦的家庭,就等于给孩子提供了智力发展的肥沃土地,孩子的潜能就能在这里得到较大的开发。

(8)给孩子展示自己的空间

发现了孩子的潜能,只是迈出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父母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给孩子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空间。如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借助各种必要的道具,通过游戏、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地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且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去体验、去实施,帮助孩子不断地丰富经验,树立信心。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储备的阶段,只有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孩子的成长、成才也不例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积累与储备。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应该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如孩子弹琴一遍两遍不成,三遍四遍进展不大,也不要急躁地用“笨”、“不是这块料”等给孩子定性,而是要给他们时间去体味,去领会。我们不要因为嫌孩子学得慢、动作慢等,就干脆亲力亲为,使孩子从此只会“拄着拐杖走路”……这样都不利于孩子潜能的发挥。

(9)利用赏识教育来激发孩子的潜能

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能得到肯定,得到赏识,这是他们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所以,在孩子努力去实践、去尝试时,请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与赞许。深情地拥抱孩子,竖起大拇指表扬他的一点点进步,微笑地注视着正在努力做事的孩子……这些积极的暗示,会带给孩子们一个继续前行的理由。在父母的赏识中,孩子的信心等到了很好地维护,他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执著。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唯一的差别只是“潜能”之灯是否点亮,是否展现出自己独到的一面。作为父母,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关心和指导,以帮助孩子发掘出自己的潜能。

推掉巨石,激发潜能。推掉压在孩子身上自卑的巨石,孩子的潜能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其实,不是孩子不够努力,而是离父母的理想有距离。我们所要做就是打破这种心态,走进孩子的心灵,去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激发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热情,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