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14504300000024

第24章 孩子必备的个人素质的培养(2)

①智力与能力因素。这种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其中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思维。在观察、注意、想象,记忆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核心作用。能力因素主要是创造力,在组织能力、定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创造能力的作用,体现一个人的健康心理素质。

②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信念理想、气质性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合理的信念追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都是人们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

③心理现状因素。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如何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以达到正确接纳自我;不断取得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

④社会适应因素。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双重属性,社会属性是人们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了他的人际关系以及能动地适应社会环境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学习心理、竞争心理、责任心理、角色心理、事业心理都可能有所提高。

在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心理素质包括智能和情意两个方面。现代学校强调良好的智能必须与良好的情感相结合,才能有良好的人格。智能和情感原是不可分的,但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往往有所侧重。一般认为“教学”侧重智能,“活动”侧重情感。心理辅导就是侧重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成为现代学校的一种标志。

现代学校的启动需要两个轮子:一个是教学,一个是辅导,两者缺一不可。

(2)研究孩子的心理障碍

①胆怯心理。在学习中由于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学生害怕考试,怕考试得不到一个好分数。这种胆小恐惧心理使学生不能正常思维。有的学生到陌生的地方或规模较大的场合,心怦怦跳,为“出丑”而忧虑,怕自己的短处被暴露,因此在交往中学生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②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有的学生经常对自己的智力、能力、长相或风度等作偏低的评价,甚至因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觉得一切不如别人,畏畏缩缩,顾虑重重,缺乏自信心。

③猜疑心理。有的学生在没有根据或根据不足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老师、同学等。认为老师有偏见,不公正,对同学不信任,常察言观色,甚至胡思乱想,似乎什么事情都与自己有关。

④焦虑心理。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没办好,常埋怨自己笨,效率低,考试时紧张,焦虑,担心考不好,不时因事没干好而生气、发脾气,看不惯别人甚至与人过不去。

除此之外,还有孤僻、冲动、抑郁、闭锁等心理障碍。这些学生心理上的不正常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不悬殊,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差异。而心理因素是主要的非智力因素,健康的心理因素能补偿智力因素的缺陷,调动人的潜能,推动学生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非常重要。

(3)我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三种模式

①心理咨询模式。这是把心理咨询乃至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直接搬到学校里来实施。学校或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开通热线电话、信箱。咨询一般都是个别进行,解决问题比较深入,但其效果往往和咨询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有关。

②心理教育模式。每周安排必修课或选修课,由教师到班级宣讲。有些地区还专门编写了讲稿、课本,便于按班级传授,也称为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③心理辅导模式。就是在熟练掌握心理咨询理论和熟悉中小学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把心理咨询理论具体运用到实际中去。一般是采用以学生参与的小型活动为中心,而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形式。学校心理辅导遵循五大原则:在辅导目标上,是发展与防治相结合;在辅导对象上,是全体与个别相结合;在辅导关系上,是尊重与理解相结合;在辅导功能上是帮助与互助相结合;在辅导方法上,是宣泄与疏导相结合。中小学实施心理辅导应以了解学生为前提,以创设良好氛围为基础,以班级为管理单位,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帮助、互助、自助为基本原则,以每个学生参与并获得发展为目标。

学校具体实施心理辅导,首先应培训教师,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心理辅导员,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特别是班主任,必须善于把班级管理和心理辅导、团队工作密切结合,在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班级学生心理辅导档案,然后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辅导小组。这样的小组既可开展少先队或班级教育活动,也可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还可开展合作学习、休闲活动。小组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如果仅仅用班级授课的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可能获得了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考试时也能回答得很好,但从人格教育的要求来看,学生在学这些知识时往往变为被动,参与程度很差,不能对提高心理素质起到实效。

4.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1)家长应如何培养

①孩子回到家里,作为家长,应当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孩子的心理状态不是很复杂,很少带有修饰色彩,当孩子带有负面的消积情绪时,家长要用旁敲侧击的方法了解真实情况。要用心倾听,不单只以双耳去搜索关于孩子情绪变化的各种信息,更需要用双眼去观察孩子的各种身体和行为的变化,发现孩子的伤痛,真正用心去体验孩子的感受。

②孩子受到了委屈或别的消极影响,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特别是消积情绪。负面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宣泄,孩子会寻找其他的途径和方式宣泄。家长要和孩子以聊天的方式进行交谈,对某件事的看法进行交流,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用更广阔、更有理性的思维看待。家长还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传达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理解,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拥抱孩子等。

③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特别对孩子在学校里的特殊行为、犯下的错误给予充分的关注。及时采取有效对策,纠正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积极向上,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商,塑造孩子良好个性,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2)教师们应当如何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①帮助学生战胜恐惧心理。恐惧是学生成长发育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怕回答问题、怕表演、怕展示自我、怕考试等,老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不然的话,学生将来会成为一个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一事无成的人。老师可以针对造成孩子恐惧的原因进行分析教育。例如:怕回答问题的同学,老师可以多叫他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他觉得习以为常了,也就不会再有害怕心里。怕表演、怕展示自我的同学,老师可以告诉他,其他同学的表现和他差不多,只是表现的次数多了,动作熟练些,感觉就比他优秀一点,如果他努力,同样会表现得很优秀,这是给他自信心。考试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它只是检测孩子平时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就如同平时做作业,不要担心什么,考得好坏都没关系,只要你曾经努力过,老师和爸爸妈妈不会责怪你的,同学也会理解你的。

②培养学生的宽容度。老师应帮助学生克服气量小的毛病。因为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老师要耐心地给他们讲清对错标准,以便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明白哪是对,哪是错,分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并能自我解脱出来。另外,学生往往看见自己的优点多,看见别人的缺点更多,甚至用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去比。因此,老师还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教育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了。事实证明,鸡肠鼠肚的人往往是自寻烦恼,一点小事就钻进了“牛角尖”,给别人带来的是不痛快。

③纠正学生的嫉妒心理。嫉妒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比较,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这种情绪比较严重时,会形成一种极想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的憎恨感情。嫉妒心理的消极作用很大,它能使人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自私而缺乏关心别人的情感。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团结,还会孤立自己,更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