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时常会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两只小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不愿活动,不愿和别人说话,连对吃饭也没有多大热情。久而久之,童童变得孤独、怕羞,见了外人也不敢抬头,还不愿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就连摇马都不会坐。当小童童的表现真正引起妈妈的注意时,童童的这种行为已经非常顽固了,根本改不过来,妈妈只好带他去医院的儿科心理门诊。经过检查发现童童患有贫血,生长发育程度也较同龄孩子慢,只相当于2岁大。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童童此时已表现出一种类似“电视孤独症”的症状,终日不愿离开电视机,对其他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和人交流,还出现了各类适应障碍,如懒散、麻木和消极状况,以获得虚幻的充实和满足感。
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看电视上,可能会造成孩子性格孤独、怕羞,缺乏生活经验、常识和学习能力,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其性格的发展,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最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孟德指出:“在孩子个性形成时期,看电视是对孩子生活经历的一种剥夺。”
对认为孩子可以从电视中学到不少东西的说法,有关专家为此做了相应的调查和研究。一位学习专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研究表明,电视快节奏和在视听方面给人的特殊印象,会影响主动思维习惯的形成。如果孩子的大脑习惯于欣赏大量轻松的电视娱乐节目,他们的思维能力就有减退的危险。”
儿童电视孤独症,简单地说,就是儿童因看电视而引起的孤独症。患有这种孤独症的儿童不愿离开电视机,对其他活动都不感兴趣,不愿活动,吃饭也不香,不愿和别人说话,还不停地模仿节目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把自己当做剧中人,能将节目中的情节背得烂熟,并文不对题地用于日常生活中,有的还出现自言自语等反常状态。
这类患儿性格孤独、怕羞,缺乏生活经验和常识,缺乏学习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不稳定。儿童孤独症多见于3~7岁的儿童,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注意。国外专家观察发现,患了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再经过最好的教育,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也就是说,能正常生活的只有其中的1%,这已充分说明了儿童过于迷恋电视的严重危害性。
父母该怎么办?
为防止儿童患上电视孤独症,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要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尤其是学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0.5~1小时,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点半至7点半。对于上小学到未满14岁的孩子,可以适当放宽。
要选择适合儿童的节目,内容要和儿童的年龄相适应。凡不适合的节目,应坚决不让孩子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道看看每周的节目预告,进行必要的选择。
家长要尽可能少看些电视,以免孩子跟着看,更不应该只顾自己看电视,把孩子扔在一边。家长中至少要有一人和孩子在一起,给他讲故事、玩游戏,转移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力。家长可以把一些业余时间用于读书或其他有意义的活动。
家长应该陪着孩子看适合他的电视节目,给孩子讲解某些电视内容,帮助孩子理解。当孩子看过之后,可以让孩子复述某些内容,这样既可使孩子尽快从电视中摆脱出来,又可培养孩子的分析、表达、判断是非和记忆能力。
有空隙时间时,父母要常和孩子在一起,给他们讲讲故事,和他们多做游戏,或带到户外进行活动。平时注意培养孩子对生活产生多种兴趣,并扩大活动范围,转移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和依恋。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怀特等人于1990~1993年,针对学龄前儿童看电视与学习技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为期3年的追踪研究。其结果发现:从儿童看电视的行为中,基本能预见日后他的学习技能发展如何。
2~3岁期间经常看教育类(或信息类)节目的孩子,待其5~7岁时,其各项演习技能得分都较高;常看大众性娱乐节目的孩子,比少看此类节目的孩子学习技能要差。5岁时具有良好学习技能的孩子升入小学后,更倾向于选择信息类(或教育类)的电视节目。也就是说,看电视与儿童学习成绩的关系是双向的。因此,在儿童期间的初期,如果不能阻止孩子看电视,一定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看电视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