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十万个为什么’,但不是书,而是我的女儿豆豆。”豆豆的妈妈最近有点烦。女儿豆豆还不到4岁,可是问题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呢?”成了豆豆的口头禅,不管什么事情,她都要问个“为什么”,而且总要一连串地追问下去,直问到妈妈哑口无言。
而昨天,豆豆看着爸爸妈妈以前的照片,上面有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照片,还有他们结婚、怀孕时候的照片。尤其是看到妈妈怀孕时候的照片,豆豆好奇极了,就跑到妈妈的身边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说:“你是我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豆豆又问:“可是小姨跟我说,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会有一个小宝宝,为什么我不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是捡来的呢?”
妈妈不耐烦地说:“小孩子问这么多问题干什么?快点洗手吃饭啦。”
豆豆看到妈妈不耐烦的样子,噘起嘴不情愿地去洗手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爱提问,不仅能反映出他思维发展的进程,更重要的是表明他好观察、善于捕捉周围环境中新异的事物或现象。而且,一般来说,爱提问的孩子总比不爱提问的孩子学得更多一些。
佳宇会说话以后,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有关周围环境的问题。佳宇的爸爸妈妈在和佳宇说话的过程中,也经常采用“这是什么呢?”、“这是××”,“这是谁呢?”、“这是××”的问答方式。这些自问自答的语言交流模式,使佳宇在1岁多就慢慢培养起爱提问的良好习惯。虽然说话还不清楚,他就能用“么呀?”来提问了。一岁半的时候,佳宇的问题就更多了,不仅会问“这是什么?”,还会问:“谁来了?”、“在哪儿?”等问题。快满2岁了,佳宇有了探究事物原委的提问——“为什么”。如:“齐齐为什么哭了?”,“灯为什么不亮了?”,等等。
孩子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表明他的思维已有了进步,已初步知觉到一些常见事物的相互关系。一切思维从提问开始,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和环境,能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引发疑问。家长如能耐心热情地解答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将有利于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发展思维。
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他们总是不断地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有的问题使家长们不胜其烦,不是回答不了,就是不好意思回答。因此,对于多数家长们来说,孩子的很多问题犹如猛虎,唯恐躲避不及。
其实,家长不应该把孩子的问题看成是一种苦恼,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渴望求知的心灵的倾诉,应认真地对待,不要逃避孩子的问题。
就算大人真的答不出孩子的问题,也不必为此耿耿于怀,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你完全可以坦然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也不懂”,然后建议他去请教老师、同学,或带他去书店、图书馆等,查找相关的书籍资料,寻找答案。这样做,既以现身说法教会了孩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勇气和坦诚,也让孩子学会处理问题的办法。
还有些家长,自认为有才,通晓各种问题,所以当孩子提问时,自然要表现三分:对于小小的一个问题,家长引古用今地论证,可能是忘记了孩子的年龄,不知道孩子并不能领悟冗长的解释。其实,家长过多的描述只会使幼小的孩子感到厌烦。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任何一种不恰当的对待都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慎重地对待孩子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要着急地想让孩子了解许多他还不能理解的东西。若能准确回答孩子的问题,要力求用规范的话语去回答或是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并且回答要生动、具体,使孩子从小就能够享受到探索事物奥妙的乐趣。当你有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问题时,孩子会为自己又知道了一些东西而高兴,并且他的求知欲也很好地被保护下来了。
另外,针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既要善于引导孩子,还要鼓励孩子提问,平常要善于创设疑问的情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当然,有时候孩子提问,并没有什么目的,也不是非想得到答案不可,他们有可能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或者故意想惹大人生气。这时,家长肯定不可能认真地对待孩子的问题,此时,大人可以限定孩子提问的频率,比如告诉孩子:“好了,从现在开始,10分钟之内你可以提问,不论什么问题都可以,不过,等这10分钟过后,我就要做我的事情了。”一旦得到你这样的指示,孩子也不敢违背你的命令了。
总之,明智的家长是不会随意敷衍或压制孩子的提问的,父母不仅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探索求知的表现,还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只要教育得法,那么必定会让你的孩子问得开心,让家长自己也回答得开心。说不定你的孩子也会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呢!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提出“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爸爸的身体和妈妈的身体不一样?”这些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时,父母用语言对孩子进行性方面的教育就算正式开始了。一个两三岁的男孩指着生殖器天真地问父母“这是什么?”的时候,父母的正确态度应是自然地告诉他:“这是你的小鸡鸡。”
父母的态度应该像告诉孩子哪儿是耳朵、哪儿是眼睛那么自然。故弄玄虚、大惊小怪的口吻和表情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难以排解的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感。当孩子问这类问题的时候,他并不是想知道生殖器的性功能,只不过是想知道正确名称而已。
有的父母回答孩子提出的“生命来源”问题时,常借故说:“你是捡来的,是树上长出来的……”不正确的回答未必能使孩子真正相信。问题在于,孩子会感觉到父母不想让他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而且这问题是神秘的。当孩子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已经模模糊糊地知道一些性的信息时,心中尽管存在着很多困惑,也不会向父母坦诚地询问了。因为他曾经在父母那里碰了壁。父母也因此失去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并帮助孩子度过性觉醒和性困惑心理时期的最佳时机。
父母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应遵循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平静、坦诚、自然的态度至关重要。由于孩子毕竟还不成熟,回答可以简单一点。关键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以免导致不正常的性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心。
7.我要是女孩子就好了
子也有异性崇拜心理飞飞是一个7岁的小男孩,长得很漂亮,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圆圆的小脸蛋,十分可爱。自打飞飞一生下来,就成为家中的焦点,怎么漂亮怎么打扮,小时候,飞飞穿过女孩的小裙子,化过妆,还蓄过长发,直到4岁时,飞飞要上幼儿园了,妈妈才把飞飞的长发剪掉,给他换上男装。
可是没想到,还回男儿身的飞飞,却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乐观。飞飞还是喜欢女孩打扮,还是喜欢吵着让小姑给他涂口红,染指甲。他不愿意跟男孩玩,也不会像他们那样玩游戏,喜欢和女孩玩,扮演女性角色……
妈妈想办法改正,可是飞飞就是改不过来。现在飞飞已经7岁了,却变得越来越文静,总是羞羞答答的,十足的娘娘腔,没有一点男孩样儿。尤其是飞飞的这种反常的表现,常引得小朋友和其他大人经常讥笑他,渐渐的,飞飞愈发变得胆小、退缩、沉默寡言。这时,妈妈和其他家人,已经感到自己以前对飞飞的教养错了,可是该怎样改变飞飞目前的这种状况呢?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女孩男性化,或男孩女性化,这是一种性别倒错,是对异性过分崇拜的不良心理。造成孩子这种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是孩子从小生活在男性化或女性化过强的环境中,女孩受到男性刚强、豪放的风格影响,而男孩则可能受到女性温柔、细腻、漂亮等特质的影响,从而出现崇拜异性、模仿异性的现象,并且这种心理不会随着男孩女孩的性征发育而改变,于是就出现了性身份错位现象,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尤其是男孩女性化,更是遗患无穷。
所以在孩子的教养中,角色定位不可忽略,是男孩的就要教养出阳刚气魄,是女孩的就要调教出温柔性格,决不能依着自己的心愿或任由环境因素影响,使孩子性身份错位。
性别包括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两方面,人的生理性别是从一出生就显示出来的,而生理性别则在孩子三岁左右建立起来,她更多的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一旦孩子在心理上确认了自己的性别,就会以此来要求自己言行符合心理性别。
一般人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是吻合的,但也有些儿童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发生了偏差,特别是那些被父母异性教养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出于个人嗜好,给孩子女扮男装或者男扮女装,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性别自认,容易使孩子产生性别心理偏差。长大后,也容易形成性别心理变态或性别认同障碍。因此,父母应该注意依据孩子的性别给于适宜的教育,使其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趋于一致,为他们将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作好准备。
父母该怎么办?
逐步改变着装,给孩子合适的“性别标签”。孩子的名字和着装就象标签,时刻提醒着孩子自己的性别角色身份。父母应该改变孩子的着装,先从服装的式样和色彩上改变,然后慢慢的从发型上改变,头发上别个小发夹,戴个小头花等,使幼儿明确这些是女孩的用品,这对幼儿的性别定位起着暗示作用,时刻提醒着孩子自己的性别角色身份,也提醒着别人注意他的性别角色身份。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榜样。父母是孩子主要的性别榜样。母亲应多以自己的温柔、耐心来影响女儿,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子女从父母那里习得某一性格的典型行为,不仅仅通过模仿还可以通过对照,即父亲的男性气质有助于女儿女性气质的形成,因此,父母均应以自己鲜明的性别特征来影响子女。
要不急不躁,认真分析孩子的言行。在发现孩子有性倒错的表现后,要问自己孩子真是性倒错吗?多数孩子并没意识到动作、语言有性别差异,如果盲目地加以指责,会伤及孩子的自尊。
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通过环境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或是有残缺的家庭,尤其是注意根据孩子的性别加以正确的性别引导。比如,有男孩的残缺家庭,可以选取一些男性的明星画贴在孩子的房间、床头,让孩子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中所溢射出来的阳刚之气。另外,也可以鼓励孩子多结交一些男子气概十足的同学、朋友,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朝着正确的性取向发展。
如果孩子真的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性倒错现象,那么,也不要着急,大人可以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然后,再逐步诱导其向正确的性别发展:如果是女孩有男孩倾向,可以带孩子去逛逛女性商店,带着孩子同女同学、女同事一起玩,订阅女性杂志、书籍等,也可以和孩子谈谈女性,如服装、化妆等,可以为女孩穿上漂亮的服装,可以给她留长发等,这样随着孩子走进女性世界,慢慢观察、学习,逐渐从心理上接受自己是个女孩的事实,逐步摆脱性倒错的错误心理认知。同样,男孩也可以这样来引导。
孩子出现性倒错,不可怕,关键是要引导孩子重新去认知,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性别,从而摆脱掉性倒错的不良心理,开始正常,健康的成长、生活!
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与自己实际性别相同的行为习惯,这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时,并不要一味追求女性就必须温柔、文静,男性就必须果断、勇敢,这里并不是说某种品质就隶属于某种性别,而是说男孩女孩具有的这些品质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父母的目标是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身份,使儿童逐步意识到性别无好坏,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他们都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