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陪孩子长大: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14503800000031

第31章 你们根本都不了解我——你和孩子沟通了吗

“人活着为什么要这般痛苦?我现在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一切,要再生,那只有一条路倾斜的世界里走出来,从越陷越深的迷宫中走出来。我要的只是人与人之间起码的沟通,哪怕,他们只用一分钟的时间倾听我的心里话。我是一个孤独者,在生活中是那样的懦弱,不堪一击。人类本应该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不应该有莫名其妙的痛苦,而我多年来却充当着‘奴隶’的角色。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够了解我的内心,认真地听一下我的真实想法,然而,他们给我的却总是咄咄逼人的目光、永无休止的训斥和冷冰冰的‘爱护’,实在让人难以承受。他们为什么不能放下所谓的‘爱护’而真正地了解真实的我,知道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这是刚上初一的魏斌,给好朋友长信中的部分内容。魏斌是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喜静但不孤僻。从上学后一直都是成绩优秀,但是他却总是不开心,因为,魏斌的父母很少和他交流,更不了解魏斌,所以他心里像有块大石头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在大人看来,今天的孩子很幸福,吃穿不愁,娱乐消费丰富多彩,更有父母乃至亲朋好友的呵护与关怀,可是孩子为什么还会觉得空虚,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尤其是父母不了解自己呢?

其实,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他们更渴望的是和家长的情感沟通,以满足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所以当家长不能与孩子平等交谈、沟通时,孩子会有严重的失落感和缺乏交流的压抑感,从而产生种种心理疑问。

亲子沟通,顾名思义,就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许提起这个话题,很多父母都在想,自己对孩子已经非常关心了,可是孩子还在口口声声地抱怨父母不了解他们,孩子满脑子的心事就是不愿意对父母吐露,仿佛隔了多大的距离似的。

事实上,孩子和大人之间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家长缺乏亲子沟通技巧有关。因为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和家长交流的,只是很多时候家长的反应不恰当,使孩子丧失了与家长沟通的兴趣。所以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

父母该怎么办?

理解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这就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观点和行为,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

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告诉孩子。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

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地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或者“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总之,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要避免指责,而是对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

学会拥抱,学会耳语。在拥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绪可由此缓解或平息。人在情绪平静、心理稳定时是最理智的。耳语要比正常音量的表达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动人。因为仅就耳语的姿态而言,就已经表明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了。

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此,父母应该经常用语言、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

学会倾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应注意的一点就是:少说多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沟、根源往往就是缺少“倾听”的一方,每个人都想说,每个人都不注意去听,于是矛盾就来了。家长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却很少主动去听孩子的。那么,从今天开始,让自己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在家里尽量地少说、多听,你会发现与孩子的关系、与配偶的关系、与老人之间的关系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在美国,父母是这样与孩子沟通的:

倾听他们怎么说,而且必须用心地倾听。

花时间学会真正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就像我们当父母的一样,孩子当然也不是完美的,故不妨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吧!

常和他们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时光。

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

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到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

不忘表扬诉他们你为他们而感到自豪。

礼貌对待他们的朋友。

可以跟他们说说你心中的烦恼,这样他们就会明白:遇到麻烦的并非只有他们。

热心参加他们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如运动会、表演会、手工作品展览会等。

有些事完全可征求他们的意见或看法。

对他们拥有的物品应同样予以尊重。

不妨经常和他们一起哈哈大笑。

努力发现你和孩子共同喜欢做的事,并参与其中。

耐心地观察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

尽量多地和他们一起进餐,或一起做饭。

有时可对他们说,你认为他们很有两下子。

让他们知道,你随时随地乐于做他们的帮手和后盾。

作解释时务必耐心。

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突发的意外事件。

为了能随时照顾孩子,你也须照顾好自己。

向他们说,你很高兴当他们的父母。

见到孩子时不忘露出微笑。

每天都可以跟他们说你真诚地爱着他们。

3.你们离婚,是不是不要我了

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妈妈,爸爸不要我们了吗?”女儿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望着妈妈,妈妈不禁悲从中来,一把搂过女儿放声大哭:“为了你,我也不能让你失去爸爸!”妈妈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孩子的爸爸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离婚冷战。面对妻子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气概,丈夫知难而退,直至经常不回家。女儿在此期间变得越来越消沉,妈妈心灰意冷之余决定放弃婚姻,但又提出对方必须付出全部财产,用做补偿离婚条件,新一轮离婚较量又开始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生活中发生的很多情况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离婚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有证据表明,糟糕的婚姻比友好的离婚更让孩子觉得难受,而且可能让孩子受到的伤害更深。父母可以做很多事情来降低离婚给孩子带来的痛楚。

生活中,很多夫妻由于种种原因,在孩子尚未成年时便过早分手,或是没有离婚而经常争吵,甚至分居。种种夫妻之间的矛盾、变故,使我们的孩子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许多报道显示,父母离异后,有的孩子一味学坏,有的以自杀来抗争……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想哪个孩子愿意缺父少母呢?因为单亲家庭,带给孩子的是:在其生命中注定缺失至少一半的爱;这种缺失,会使孩子情感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情绪难免低沉,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

父母该怎么办?

既然是单亲家庭,就免不了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既然伤害避免不了,那么该怎样减少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呢?下面我们就给家长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离婚前,要多为孩子考虑一下。夫妻双方应该冷静地坐下来,回忆往昔的美好,坦陈目前内心的真实感受,达成谅解,珍惜完整家庭带来的幸福,同时多为孩子考虑考虑,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父母对孩子有养育的责任和义务。

离婚时,请夫妻双方尽量友好地分开,尽量做到不影响孩子,离婚后,也要尽量做到不会因此减少对孩子的爱。离开孩子的一方要经常给孩子写信、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妈妈(爸爸)对他的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减少因父母离婚带给孩子的心灵创伤。

如果你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请注意大人的生活态度,要积极、乐观的生活,并且不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发泄自己对配偶的不满。为了您的孩子健康成长,单亲父母需要表达出足够的宽容,鼓励孩子去父(母)亲家玩,也听一听他讲在父(母)家发生的事情。不要让忌妒心作怪,平和地处理已经过去的事情。总之,不要让自己的情感色彩移植到孩子身上。

要知道大人之间的恩怨,是大人们各自的事,但给孩子的爱是父母双方共同的事。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父母双方都不要忘了对孩子负责,要牢记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要永不离弃孩子,对他们的爱和关怀永不改变。

有一项研究表明:父母离婚后,孩子对新生活适应的好坏,取决于父母是否重新承担起有效的管教孩子的责任。称职的父母虽经过离婚事件的磨难,但他们还是能理智地面对现实,处理各种压力,不在孩子面前谈论家庭里发生过的冲突。取得监护权的通常是母亲,但国外有研究表明:父亲当孩子的监护人比母亲更好。这是因为父亲会比母亲更多地赞扬孩子良好的行为表现,对孩子的无礼举止严加管教,而且,父亲强有力的权威形象,更容易获得孩子的信赖和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