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14503600000031

第31章 富贵与博大(2)

不久,“长实”集团便发布声明,表示完全服从中央路线,声明指出:“由于东方广场地段所在地为北京旧城危房改造区,根据北京城市规划法例规定,有关地段必须按规划发展,该地段之内土地使用者,必须服从有关城市规划。‘长实’认为北京市有关城市规划法例极为合理,同时,类似城市规划法例亦在西方国家及香港被普遍采用。任何到中国投资的外商均须遵守中国的法律,任何希望通过国际舆论压力,而使其身处中国法律之外的做法均是不当的。”

李嘉诚的积极主动态度,充分显示了他做事果断,处处以大局为重,知错就改的行事作风。

李嘉诚明白,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中国政府是不会做出半点让步的。但又知道,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也不是不可变通的。于是,“长实”主动与北京有关部门协商修改方案,使项目不致胎死腹中。尽管这样会使东方广场计划遭受一点损失,但绝对不会亏本,只不过是少赚一点罢了。

3月11日,李嘉诚向外界宣布,“长实”与北京市政府的合作非常愉快,只是方案需要修改而已。他强调,在任何地方建任何工程都要经商讨后才能最后确定,东方广场目前遇到的问题并不奇怪。3月12日的《联合报》做了如下报道:“有报道指出‘长实’公司因工程延期及地积比率减少而有些损失,李嘉诚对此的回应是:‘鬼才有损失呢!’他说,面积多少完全无关系,内地地价与香港地价是天与地比。香港地价贵,香港最高时地价与起楼价为十比一,内地则全倒过来。”

“……李嘉诚又说,他现在‘无甚烦恼’,球照打、会照开。”

李嘉诚既然“开心”,“长实”的股东们也就放心了,“长实”股价并没有多少波动。

东方广场的项目不可能永远停顿下去。其现址已经夷为平地,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不久,双方决定重新合作。新方案这次自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拟定、申报与审批,一切都慎之又慎,以免再出差错。

1996年6月,形势终于有了转机。东方广场项目由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得到批准。东方广场一波三折,几经起伏,但总算大功告成了。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东方广场宣告全部竣工。

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以自己为中心,不顾整个大局的整体局势和要求,仅从自己出发,最终给自己和整个局面带来不良的影响。要努力做到时时以大局为重,忍一时之所失带给你的将不光是一时的沉浮,而是将引领你走向更大成功的通天大道。

4.超越生命的极限

李嘉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十几年前,当时两个孩子还年幼时,记得当时是夏天,我们来到这个湖,在这里划独木舟。一样的山色,一样的环境;一百年、一千年后,山色依旧,人可不同了。当你想起人生只是短短的旅程,便希望趁着有能力做事的时候,尽量在世上播下好的种子,这是值得的。”

李嘉诚说:“中国有很多哲学,有的到今天还是有用,但是有的也是不可思议。因为我有的时候,一个人事这么多,自自然然烦恼也多。甚至办这个医疗教育,也有受气的地方,也感到不公道。有的时候,你也气馁。在国内做医疗跟教育,金钱当然也是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时间、心血、担心,还有投入的感情。所以有的时候也激动。”

长年累月辛劳,李嘉诚坦言自己也会觉得累,但是能够令他维持热诚、思维清晰的原因,却是他对名利得失有个人的看法,不会刻意经营。李嘉诚说:“成功之后,利用多余的资金做我内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汕头大学医学院的院长来到香港,与李嘉诚约好在午饭时间商谈筹建汕头大学医学院眼科中心事宜。而在此之前,李嘉诚的儿子在生意上有一些事要与李嘉诚商谈,李嘉诚说,给你五分钟,五分钟之后我约了汕头大学的人谈公益。对于那些要用钱的公益项目,一谈两三个小时还嫌少,然而对那些赚钱的生意,却是只给儿子5分钟,这就是大富之后的李嘉诚。

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汕头大学(李嘉诚私人捐资迄今已逾20亿港元)。

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汕头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的两所医院和一个眼科中心。

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中国第一个较为正规的临终关怀机构“宁养院”。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曾经说过一句几乎让所有汕大人所传诵的名言,“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

十几年以前,当李嘉诚开始捐建汕头大学的时候,当时香港大学的校长曾经警告过他,说医学院很贵的,好像一个大海洋一样,比一般的大学可能贵10倍。买仪器及各方面的投入都要多,而且医学院一定要有附属医院才有用。他劝李嘉诚捐建大学不一定要建医学院,可以建一些费用较低的大学,可是李嘉诚坚持要搞一个医学院,这当然不会是沽名钓誉。

多年以来,李嘉诚对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捐资巨大。他对于医学院眼科中心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他说人没有一个腿,没有一个手,还能看得到这个世界,可是没有眼睛的人,整个人生都是黑暗的。

中国人素来有句俗话叫做“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筹建汕头大学之时,有人建议将其命名为李嘉诚大学。然而,当李嘉诚为汕大投入了无数的金钱、心血和感情的时候,汕头大学里却没有留下李嘉诚的名字,提及于此,李嘉诚的回答是,“这个名呢,真的是……如果你建起一个大学,太多的股东的名字,这边一个,那边一个。我自己好像是感到有不好的地方。有的人希望最好自己的名字更大一点,更醒目一点。但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人生观,我的人生观就是我做的都是自己认为对这个国家民族有利的,只要能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没有我的名字是不要紧的。”

走进汕头大学,有两点会给所有来访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在整个校园里,你几乎找不到李嘉诚的痕迹;另一个就是李嘉诚如果来到汕大,学生对他的爱戴程度,看了会让任何一个人感动。当学生们抢着和他握手的时候,能把他一只胳膊都握满了。

当一只只年轻的手掌,和那只并不苍老的胳膊握在一起的时候,那力量,就是希望。

“我生平最高兴的,就是我答应帮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仅是完成了,而且比他们要求的做得更好,当完成这些信诺的时候,那种兴奋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对于外界总把他定型为成功商人,李嘉诚自有一番不同看法,更直言:“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着很多不同的角色,最关键的成功方法或许是寻找到导航人生的坐标。

没有原则的人会飘流不定,正确的坐标可让我们在保持真我的同时,亦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挥洒自如;在不同的岗位上拥有不同程度上的成就,就会活得更快乐、更精彩。

5.财富与爱的转换

李嘉诚说:“在别人无助的时候,帮一下,是最有益的。”

李嘉诚可谓是个名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他都无需用名片表明身份。可在中国的西部,他却破例给几个残疾孩子留下了自己的名片。

2001年2月,李嘉诚到西部去考察那里的教育及医疗情况。临行前,他特意指出,这次一定要去看望看望残疾人。2月20日,李嘉诚来到他8年前捐资建设的甘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当时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脑瘫患者见到李嘉诚,迈开蹒跚的脚步,伸出了颤抖的双手。李嘉诚快步迎上前去亲切抚慰。经过听力语言训练的聋儿在动听的乐曲中齐声朗诵儿歌、跳起优美的舞蹈,李嘉诚脸上不时洋溢出舒心的微笑。他还非常仔细地查看了“长江普及型假肢”装配的整个流程,关切地询问假肢是否舒适耐用,当他亲眼看到刚装上假肢的残疾人迈出第一步时,一丝欣慰的笑容浮现在李嘉诚饱经沧桑的脸上。随后,他和残疾人围坐在一起,他们争着向李嘉诚说各自的心里话。残疾人发自心底的话语,使李嘉诚十分动情,其中有几个孩子的故事更让他无法安坐。

田楠从小双耳失聪,李嘉诚资助的聋儿语训项目使她学会了说话,能与健全孩子一起在普通学校学习。她现在已是一名高中一年级学生。田楠激动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动情之处忍不住抽泣起来。李嘉诚绕过半个会场走到她身边,安慰她说:“我听懂了,不要难过,忘掉不幸的过去,未来会更美好!”

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张静,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失去左腿。每天早上,她都单腿蹦到门口,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心中有说不出的羡慕。去年7月,李嘉诚资助她装上假肢走进课堂。小张静骄傲地告诉李爷爷,她语文考了97分,数学得了100分,还当场表演了踢毽子,并且拿出了自己的奖状。李嘉诚高兴地接过张静的三好学生奖状,抚摸着她的头说:“将来科技发展了,你还会跑起来。”

6岁的儿童窦军,长得虎头虎脑,一派童真,不幸的是失去了一条腿。他见到李爷爷时,毫不羞怯地仰着头大声说:“李爷爷给了我新腿,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挣好多好多钱,坐着大大的飞机去看您。”李嘉诚开心地笑了……

临别时,李嘉诚出乎意料地向秘书要来自己的名片,逐一递到残疾人手中,温和地说:“今后,有事找我。”在兰州,从未看见李嘉诚给任何人送名片,现在他拿出来,给的却是最普通的残疾人,几个孩子!

一周后,李嘉诚返回了香港。就在第二天,他给张静和田楠各写了一封信,表示很高兴与她们见面,同时鼓励她们努力学习,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日后如升学遇到困难,可以和他联络。

这样一个商界巨子,每天要务繁多、百事缠身,但他没有忘记那两个普通农村的小姑娘。如此迅速写信,更是出人意料,同时也让人敬佩。

中国残联的一位盲人理事讲述了他下基层经历的两件事:青海一位因外伤而双目失明的70岁老人,终生没有走出过草原。老人对同是盲人的中国残联一位负责人说:“草原很大,我走不了多远,可听很多从我家经过的人都提起李嘉诚。他没来过我们这儿,可他让草原上的许多盲人都睁开了眼。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在四川自贡,盲人理事去看望一个白内障手术后复明的聋人。盲人和聋人无法交谈,聋人就把他的哥哥找来,打着手势再由哥哥转述:感谢政府和残联,感谢李嘉诚先生。这位聋人现在在给一个工地挑土,一天挑100担,挣6块钱。他“讲”:每天攒一点,等攒够了,真想到香港当面谢谢李嘉诚这位老爷子。继而,他手指南方,双手作揖……

李嘉诚说:“人在无助的时候,帮一下,是最有益的。”

早在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邓朴方首次访问香港时,李嘉诚就捐款200万元港币。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之后,1991年李嘉诚再次捐资1.05亿元港币。

其间发生的故事令人回味:1991年8月,邓朴方率中国残疾人展能团和艺术团访港。时值华东水灾,在李嘉诚的率领下,港澳同胞纷纷为灾民捐款。邓朴方申明,此次赴港不进行募捐筹款。李嘉诚执意前往看望,在刚刚向华东灾民捐献5000万元港币后,又当面送给中国残联一张500万元港币的支票。

晤谈时邓朴方特别提到:“我们把你的捐款作为‘种子钱’,每用1元,带动各方面拿出7倍以上的配套资金,用到残疾人最急需的项目上,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邓朴方的一席话,恰与李嘉诚的办事原则不谋而合。李嘉诚连声称赞,说:“每一个铜板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你们使用资金的效益这么高,令人佩服!你们所作的,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李嘉诚向邓朴方索要了残疾人事业的资料回去参阅。次日,李嘉诚约邓朴方再次晤谈。

8月12日,两人见面。李嘉诚说:“我决定再捐1亿元,也作为一颗种子。你们只需争取四五倍的配套经费,便可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士。我捐钱,你们落实这个计划,为残疾人办事。”

12月初,李嘉诚委派次子李泽楷来北京,全面了解内地残疾人状况、工作的要点、难点及正在拟定的计划纲要草案。几天后,李嘉诚致函邓朴方:“贵会最能了解残疾人士之需要,所做之决策亦能令残疾人士无论心理及生理之健康均得到最大之帮助,本人及属下公司均乐意配合……”

如今,李嘉诚播下的这粒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不仅促进残疾人事业由小到大,从点到面,走上系统发展的轨道,而且使众多残疾人实实在在地受益。

1999年12月,邓朴方将赴香港两天参加国际会议。李嘉诚闻讯,致电北京,希望与邓朴方在港期间见面晤谈。12月18日,两位老朋友再次相聚。李嘉诚真诚地向邓朴方表示,1990年交谈的情景,印象犹深,当时非常高兴,新世纪来了,彼此一定要加强合作。李嘉诚乐意再捐款筹办新里程计划,原则上不要锦上添花,一定要实实在在的东西。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他愿意不断付出精力、时间和资金在医疗、教育和公益事业上。

邓朴方说:“1991年的捐款,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我55岁了,内地是60岁退休,我想在退休前扎扎实实地做几件事,为后来者留些东西。主要着眼于薄弱环节和发展需要,创造条件、建立基础、形成机制,使残疾人事业得以与经济社会协调地持续发展。无论如何,选好项目,用你的捐款主要做拓荒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