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招标为各公司提供一个平等机会,投标书内容则属机密。投标中标法则,若过多考虑自己一方的利益,则中标希望小;若条件过于优惠对方,自己则毫无利益可图。各家都对投标内容秘而不宣,任由记者发挥想象揣测。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报章均围绕“长实击败置地”报道中标结果。《工商日报》称:“时值约2.4亿港元,为30个大财团争相竞投的中区地王——旧邮政总局地皮,卒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得。”“这幅平均地价为每平方英尺约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所提交的建议书内列举之条件,异常优厚而吸引,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舆论界称长实中标,是“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产新秀李嘉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每个人都有好的机遇,只是看我们能不能把握住。有的时候我们总是说某人多好运,其实我们也一样有好的机遇,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把握住而已。作好准备,把握机遇,把握自己的命运。别怨叹自己拥有的太少,命运的不公——其实我们得到的已经够多,就看自己怎么利用而已。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那片蓝天。
6.高人之术,超人之智
李嘉诚说:“人们赞誉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之后,才领会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有这样一则这样的轶闻:某先生看了李嘉诚收购和黄的文章,拍案叫绝,写下一副不算工整的对联: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
“超人”之称,先在民间不胫而走。不久,各大小报章竞相采用。超人盛名,誉满香江。
“某先生”是否确有其人其事,难于考证,但这至少代表一种舆论倾向。不少人在承认李嘉诚“高人之术,超人之智”的同时,莫不羡慕他的幸运。
李嘉诚的幸运,似乎不止收购和黄这一次。他与汇丰合伙重建华人行,1980年,他被委任为汇丰银行董事,成为继包氏之后的第二位华人董事;他得到地铁公司主席唐信的垂青,获得车站上盖的发展权;他将长江上市,适逢股市牛市大好时机;他经营塑胶花时,无人担保,就可获得大客户的全额订金。
鸿硕先生曾专门探讨过李嘉诚的“幸运”,颇令人折服。他在《巨富与世家》一书中提到:“1979年10月29日的《时代周刊》说李氏是‘天之骄子’,这含有说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运之神眷顾的意思。英国人也有句话:‘一安士(盎司)的幸运胜过一磅的智慧。’从李氏的体验,究竟幸运(或机会)与智慧(及眼光)对一个人的成就孰轻孰重呢?”
1981年,李嘉诚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力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3~4成了。”
1986年,李嘉诚继续阐述他的观点:“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断奋力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鸿硕先生分析道:“李先生认为早期的勤奋,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西方人士称为‘第一桶金’的观念。不过,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地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由此可见,李先生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仍是自谦之词,幸运也只是一般人的错觉。从李氏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这段话,正是李嘉诚由勤力至成功的写照。
7.以退为攻,以柔克刚
看清形势,选择等待,有时也不啻为做人经商的好计谋。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嘉诚在地产业的成绩不俗,令人刮目。几年之后,李嘉诚相继推出大型屋村计划,更是轰动一时,全香港瞩目。
1981年元月,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诚收购和黄的动机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资源。先前,和黄洋行大班祈德尊,已开始在腾出的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皮上发展地产,兴建黄埔新村。祈德尊不谙地产之道,竟未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栽活摇钱树。祈德尊下台,韦理主政,仍未能如愿把财政黑洞填满,售房不拣时机,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东。
幸得这幅大型地皮未做满,给李嘉诚留有施展的舞台。李嘉诚酝酿大型屋村已有数年,他仍在耐心等待。1984年9月29日,中国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开始转旺。
年底,和黄宣布投资40亿港元,在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盘兴建包括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黄埔花园屋村,据传媒披露,李嘉诚1981年就计划推出这一宏伟计划,时值地产高潮,按当时地价计,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故而李嘉诚有意把与香港政府的谈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产低潮,结果李嘉诚以3.9亿港元获得商业住宅开发权(按香港政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须补地价)。一笔极廉的补地价费用,大大降低发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
屋村计划尚未出台,李嘉诚已狠“赚”了一笔,就此一点,已比祈德尊、韦理高出几筹。
整个黄埔花园,占地19公顷,拟建94幢住宅楼宇,楼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附有2900个停车位及170万平方英尺商厦。整个计划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被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屋村工程,超过政府建的大型屋村,在世界亦属罕见。行家估计,整个计划可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喜煞和黄股东,也羡煞地产同业。
丽港城、海怡半岛两大屋村的意愿,萌动于1978年李嘉诚着手收购和黄之时。之后,经历了长达10年的耐心等待,精心筹划,方于1988年推出计划。
1985年,李嘉诚透过和黄,收购了置地所控的港灯。计划利用港灯位于港岛南岸的鸭月利洲发电厂现址开展地产,与电厂相连的有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蚬壳另有一座油库在新界观墉茶果岭。李嘉诚开始了一连串复杂的迁址换地计划。
1986年年底,和黄与太古各占一半股权的联合船坞公司与蚬壳公司达成协议:将青衣岛的一幅庞大油库地皮,与蚬壳在茶果岭和鸭月利洲的两个油库地皮交换。同时港灯的鸭月利洲电厂迁往南丫岛。这样,李嘉诚就腾出两幅整块的可供发展大型屋村的地皮。
1988年1月,全系长实、和黄、港灯、嘉宏4公司,向联合船坞公司购入茶果岭、鸭月利洲油库,即宣布兴建两座大型屋村,并以8亿港元收购太古在该项计划中所占的权益。这样,两大屋村地皮归长江系全资拥有。
两大屋村预算耗资110亿港元,又一次轰动港九。“惟超人才有如此超人大手笔。”
长实估计,以1988年同类楼宇的时价每平方英尺1000港元计,两大屋村可获纯利50亿港元。
1990年5月丽港城首期发售,每平方英尺售价1700港元,用户及炒家争相抢购,异常激烈。到1993年,每平方英尺售价,丽港城已达4300港元,海怡半岛为3300~3500港元之间,均大大超出预计售价。即使加上建筑成本及售房成本上涨等因素,两大屋村全部竣工盈利,远远突破百亿。
人们在称道“超人”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之时,无不惊叹他锲而不舍的忍耐力。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中,要学会适时地以静制动,以退为攻,以守为进,以柔克刚,以平制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