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14503600000010

第10章 思想与智慧(1)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有金钱之外的思想,保留一点自己值得自傲的地方,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

1.知识积累,眼光磨练

李嘉诚说:“今天我仍然继续学习,尽量看新兴科技、财经、政治等相关的报道,每天晚上还坚持看英语电视,温习英语。”

可以说,李嘉诚独立创业、打拼天下的过程是香港创造经济奇迹的一个缩影。

50多年前,李嘉诚凭借5万港币起家,从加工塑料花开始创业;而后,涉足电力工业、房地产业,开辟超级市场、港口码头疆域;近几年来,更是在国际电讯舞台上大展拳脚。而依靠Tom.com打造现代媒体王国、分拆“长江生物科技”上市,则是他向新世纪新经济进军的两大战略举措,再次展现了“超人”步步抢占先机的锐利眼光和非凡魄力。从5万港币到统辖包括两家进入世界“200大”的一支企业舰队,李嘉诚取得了骄人的成功。而他成功的“秘诀”中,最宝贵的一点就是,不仅对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得远、看得准,而且对机遇抓得住、动作快。远的不说,就看近几年,香港必须实行经济转型早已成为共识,报纸、电视、广播更是天天在高喊,但真正有实力的大集团,付诸实践的又有几个?而李嘉诚不仅积极倡导,更是勇敢实践,在一个个新领域中,一次又一次投下了巨额资金。他曾经是“塑料花李嘉诚”、“房地产李嘉诚”、“电讯李嘉诚”,相信他还会成为“现代传媒李嘉诚”、“生物科技李嘉诚”。

有些人总是抱怨市场环境不好,赚钱机会太少。李嘉诚则告诉大家,时机不会从天而降。李嘉诚与长和系的发展历程证明了李嘉诚的事业刚起步时,除了个人赤手空拳,并没有一点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优越的条件,这包括资金、人脉、市场,等等。很多人常常有一个误解,以为李嘉诚能够成功是拥有丰富人脉资源的结果,长实公司能够快速扩展是和垄断市场有关,其实李嘉诚个人和长实公司与一般小公司一样,都是在不断的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他是在无数竞争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拥有了如今如此锐利的眼光和超人的开拓气魄。

李嘉诚说:“成功没有方程式,失败都有定律,减低一切失败的因素就是成功的基础。”如何才能减低失败的因素呢?那就需要勤练内功,磨砺眼光,巧抓机遇了。

只要搜集长实集团的发展资料,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到:李嘉诚在参与不同行业的时候,市场内一般都已有很强和颇具实力的竞争对手担当主导角色。李嘉诚究竟是如何从老二变成第一,或者更正确地说是从老三、老四、老五变成第一,第二的呢?他说:“能否抓住时机和企业发展的步伐有重大关联,要抓住时机,就要先掌握准确的资料和最新的资讯。能否抓住时机是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力,走在竞争对手之前。”

抓住时机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呢?

李嘉诚是这样说的:

一是知己知彼。做任何决定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自己的条件,然后才知道自己有选择。在企业的层次,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要看对手的长处,掌握准确、充足资料做出正确的决定。

二是磨砺眼光。知识最大的作用是可以磨砺眼光,增强判断力,有人喜欢凭直觉行事,但直觉并不是可靠的方向仪。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不但要紧紧跟随,最好还要走前几步。要有国际视野,掌握和判断最快、最准的资讯。不愿改变的人只能等待运气,懂得掌握时机的人便能创造机会;幸运只会降临在有世界观、胆大心细、敢于接受挑战但能谨慎行事的人身上。

三是设定坐标。我们身处一个多元年代,面临四面八方的挑战,以和黄为例,集团业务遍布41个国家,公司的架构及企业文化必须兼顾全球来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与顾虑。

在1979年收购和黄的时候,他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在中国人流畅的哲学思维和西方管理科学两大范畴内,找出一些适合公司发展与管理的坐标,然后再建立一套灵活的架构,发挥企业精神,确保今日的扩展不会变成明天的包袱。灵活的架构为集团输送生命动力,不同业务的管理层自我发展生命力,互相竞争,不断寻找最佳发展机会,带给公司最大利益。完善治理守则和清晰指引可确保“创意”空间。企业越大,单一指令行为越不可行,不能将管理层的不同专业和管理经验发挥。

现今世界经济形势严峻,成功没有魔法,也没有点金术。想要成大事者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能全景思维,有长远眼光、务实创新,坚持学习,磨砺眼光,掌握最新、最准确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机遇,迅速行动、全力以赴。

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点并不容易。要想在事业上胜利远航,关键在于能否捕捉信息,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看清前进方向,超前对时代变化的走势、进程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平时必须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和战略眼光的磨炼,只有做到这点我们才能抢抓机遇。

古人云:“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若想获得成功,就一定需要长远的眼光,要看着现在的潮流,估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为未来投资。

2.避实击虚,迂回作战

做大事者要站在高处览天下,这样既看得远,又想得深,更做得大。

1978年,港府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采取半官方的房委会与私营房地产商建房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楼宇与商业住宅楼宇两种,前者为公建,后者为私建;公房廉价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私房的对象以中高消费层家庭为主。

李嘉诚的大型屋村计划,就是为这类大众消费家庭推出的。在港岛北岸的中区、东区、西区,每年都有高层住宅楼宇拔地而起,那是祖传地盘物业的业主和地产商收购旧楼拆迁重建的,地盘七零八落,很难形成屋村的规模。

做任何事,心中都要有一个“全”字,就是全局的整体表现,这样才能办好事。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先后完成或进行开发的大型屋村有:黄埔花园、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李嘉诚由此赢得“屋村大王”的称号,李嘉诚由此成为独树一帜的地产大王。屋村使李嘉诚在香港地产界名声鹊起,为他在香港地产界的地位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李嘉诚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屋村是黄埔花园屋村。

1981年,李嘉诚就准备推出这一宏伟计划。黄埔花园所用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香港政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应当补交地皮的差价。而当时正好是地产业狂热的阶段,按协议的价格,和黄需补交地价28亿港元。由于代价太大,李嘉诚不得不对此计划暂缓实施。

1983年,香港地产业出现低潮,李嘉诚立即抓住大好时机,与香港政府进行谈判。结果他仅用了3.9亿港元就获得了商业住宅的开发权。这样,李嘉诚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屋村计划尚未实施,李嘉诚就取得一笔可观的价值。就此一点,可见他经商术的高明。

1984年9月2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订。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房地产界又大显神威。因此,1984年年底,李嘉诚领导的和黄共投资数十亿港元兴建黄埔花园屋村。这样宏伟的屋村工程在香港地产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它也足可以称雄。

据行家估计,整个项目完成以后,李嘉诚及和黄集团能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实属罕见。地产低潮补地价,地产转旺大兴土木,地产高潮出租楼宇(整个计划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这就是李嘉诚在香港地产界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之所在。在香港,地盘是商业发展的先锋。兴建大型屋村最关键的困难,在于获得整幅的大面积地皮。为此,李嘉诚总是胸怀全局,整天苦思冥想。1985年,李嘉诚收购港灯,其实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的是港灯的地盘。港灯的一家发电厂位于港岛南岸,与之毗邻的是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蚬壳另有一座油库在新界观塘茶果岭。李嘉诚收购港灯后,想方设法将电厂迁往南丫岛。这样,李嘉诚运筹帷幄,获得了两处可用于发展大型屋村的地盘。

1988年1月,全系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四公司,向联合船坞公司购入茶果岭油库后,即宣布兴建两座大型屋村,并以8亿港元收购太古在该项计划中所占的权益。这样,李嘉诚又获得了两大屋村。两大屋村最后的盈利为100多亿港元。

李嘉诚是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成大事者,很多情况不能太急太躁,而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机会和创造机会。这就是李嘉诚的重要法宝。丽港城、海怡半岛两大屋村就是如此,李嘉诚对它们的构想萌动于1978年着手收购和黄之时。之后,他经过长期耐心地等待时机,用心策划,其间,1985年收购港灯,使其构想向前迈了一大步,1988年方全面推出计划。因此,人们称道“超人”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之时,又不得不佩服他坚持不懈的耐心。李嘉诚在地产界是一招比一招快,一连打了许多的漂亮仗。无独有偶,嘉湖山庄计划的推出,也历经10年之久。

嘉湖山庄原名天水围屋村。1978年,长实与会德丰洋行联合购得天水围的土地。1979年下半年,中资华润集团等购得其大部分股权,共组公司开发天水围。华润占51%的公司股权,长实只占12.5%。华润雄心勃勃,计划在15年内建成一座可容纳50万人口的新城市。李嘉诚当时正为收购和记黄埔殚精竭虑,因此他无暇顾及天水围的开发工作,而整个开发计划由华润主持。可是,华润并没有房地产开发的经验,再加上它不懂得香港的商业秘诀,所以最终它的庞大计划在香港政府的介入下胎死腹中。华润灰心丧气,骑虎难下,公众股东也是一片哀叹声。

李嘉诚则看好天水围的前景。他成竹在胸,不动声色,慢慢地收购了其他股东的股票。经过10年马拉松式的吸股,到1988年,李嘉诚终于控得除华润外的49%股权。因李嘉诚曾与华润事先达成默契,所以士气大退的华润没有抛售股票。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长实保证在天水围发展中,华润可获利7.52亿港元,并即付3/4即5.64亿港元给华润。如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盈利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占51%。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收入二者折中处理。风险全部由长实承担,华润只等着天上掉馅饼。俗话说:“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当然担风险者收入要高得多。天水围全部工程分七期到1991年完成,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仅仅第一期售楼,华润就已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的利润。以后六期,华润等于“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远在华润之上,更是不可估计。

在这个计划中,李嘉诚又是一箭三雕:其一是自己大赚特赚;其二是挽救了华润,并且使它坐收丰厚的利润;其三是搞好了与中资的关系,因为华润正是国家外贸部驻港贸易集团公司。1979年长实拥有地盘物业面积已超过置地,而实际价值却大有逊色。置地的优势,是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因此,到1986年1月,虽然长实全系已超过怡和全系的市值,但长实市值仅为77.69亿港元,远远低于置地的市值(据估计置地的市值是150亿港元)。

李嘉诚扬长避短,把发展重心放在土地资源较丰、地价较廉的地区,大规模兴建大型屋村,以此来取胜。到1990年6月底,长实市值升至281.28亿港元,居香港上市地产公司之首。一直在香港地产业坐大的置地公司以216.31港元屈居第三位。至此,李嘉诚彻底战胜了“地产巨子”,让置地俯首称臣。在与置地的争霸战中,李嘉诚充分运用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术。通过避实击虚,迂回作战而取胜。

志存高远,从长计议,耐心等待,寻找机会,果断出击。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给自己制定远大目标开始,继而施加压力,添加动力,从高处思考,从低处入手,纵观全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

3.稳中求进,以快补慢

李嘉诚认为:“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

李嘉诚一贯以稳健风格为重,在创业阶段,李嘉诚多一些闯劲,也敢冒一些风险。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更注重于守战,因此趋于保守。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港商投资内地,形成风起云涌之势。不少香港大财团参与内地的基本建设。1979年,霍英东参与投资广州当时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白天鹅宾馆建设;80年代末,包玉刚投资改建宁波北仑港;利氏家族兴建五星级的广州花园酒店;从1983年起,郭鹤年先后在内地兴建了北京香格里拉、杭州香格里拉、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10幢大型物业;胡应湘在内地的事业也始于80年代初,他牵头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深圳电厂B厂、广深珠高速公路等数项大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