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固然重要,然而如果说过头了,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信任和赞赏的心理。话重复得过多,就容易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了对方的能力。于是听得不耐烦了,心里起了反感,开始“顶牛”,和你对着干,个性弱一些的也来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消极抵抗。正所谓过犹不及,话说得过于绝对,也容易失误,更会降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破坏和谐的友谊。
说在明处,说得恰到好处,见好就收,就算可以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达到能够提醒对方的作用,就可使对方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并且,最为重要的,对方会感受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从而信心十足。再者,一般人都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说话者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岂不更好。
对朋友的批评也不要过于明确、“求全责备”,而是要留半句。在不利于朋友接受真话的场合,你对他说了真话反而对他来说是故意给他丢丑。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旁敲侧击,或者说一半留一半。对方明白过来就行了,不必说得清清楚楚,让其他人听到。
当我们想了解事情的真相时,更要拿捏准确说话的“度”,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鬼谷子·反应篇》中详细阐述了“钓”人之语的详细方法:“以无形求有行,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就是说,只说一部分话,用含蓄而隐约的语意,而不把话说透,更容易引诱对方说出事实的真相,也就是钓出别人的话。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应该预留“修正”的空间。制定计划时,应该注意切合实际,不要过于理想化。
树与树之间,留有间隔的余地,才能长得更大。预留一些余地给他人,因为“山不转那水在转,低头不见抬头见”,别人犯了错误也要得饶人处且饶人,手下留情,适可而止。即使人有千般不是,也不该斩尽杀绝;分人一杯羹,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别人,总会得到别人的回报。这就像建筑法中的建蔽率,只准你盖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就是要你留些余地给阳光、空气、庭园,这样才能增加生活的品质。
现代人要时刻保持“半半主义”的弹性。点亮他人,给自己节能,让自己的生活保留一个开放性的结尾,给别人留下广阔的发挥空间,以求得到更为新颖和丰富的结果。凡事留有余地,收放自如,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你希望周围的人喜欢你,你希望自己的观点被人采纳,你渴望听到真心的赞美,你希望别人重视你……那么让我们自己先来遵守这条诫令: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先怎么对待别人。
你遇到的每个人,都认为他在某些方面比你优秀,而一个绝对可以赢得他欢心的方法是:以不着痕迹的方法让他明白,他是个重要人物。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都有值得为他人所学习的长处,承认对方的重要性,并表达出由衷的赞美,就能够化解许多冲突与紧张。
如果你想每天得到快乐,绝不能责备你太太的治家本领,也不能拿她和你母亲做不利的比较,而应经常赞美她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要公开表示你很幸运地娶了一个既有内在美又有外在美的妻子。甚至当牛排像羊皮、面包像黑炭时,也不要抱怨,只说这些东西没有平常的那么好,她就会在厨房里拼命努力,以达到你所期望的程度。
当然,不要突然这么做,否则她会怀疑。
柯达公司的老总伊斯特曼发明了胶片以后,才能摄制电影。他的发明为他带来了巨额财富,并使他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商人。尽管如此,他仍然像你我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
伊斯特曼曾在洛加斯达城捐造“伊斯特曼”音乐学校和“凯伯恩”剧院,用来纪念他的母亲。纽约某坐椅制造公司经理艾特森,想谋取该剧院坐椅的合同,于是他就和伊斯特曼约会见面。
一天,一位工程师告诉艾特森说,伊斯特曼的工作极忙,每次访问占用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五分钟。于是艾森特在去见伊斯特曼前特地进行了准备。
当他被引进总裁办公室时,他看见伊斯特曼正埋首于桌上堆积的文件之中。听见有人进来,他抬起头朝来者方向说道:“早安!先生,有什么事情吗?”
经介绍后,艾特森说道:“伊斯特曼先生,当我在外面等着见你的时候,我很羡慕你的办公室,假如我有这样的办公室,我一定很高兴地在这里面工作,你知道我是一个内在本份的商人,从来不曾见过这么漂亮的办公室!”
伊斯特曼答道:“你使我想起一件几乎忘记了的事。这房子很漂亮是不是?当初才盖好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它,但是现在,有许多事忙得我现在甚至几个星期坐在这里也无暇看它一眼。”
艾特森走过去用手摸摸壁板,说道:“这是英国橡木做的吧?和意大利橡木稍有不同。”
伊斯特曼答道:“是的,那是从英国运来的橡木。我的一个朋友懂得木料的好坏,他为我挑选的。”随后伊斯特曼领着艾特森参观了他自己当初帮助设计的房间配置、油漆颜色、雕刻工艺等等。
当他们在室内夸奖木工时,伊斯特曼走到窗前,非常亲切地表明要捐助洛加斯达大学及市立医院等机关一些钱,以尽心意。艾特森热诚地称许他这种慈善义举的古道热肠。
两个人接着谈了许多生活中的、工作中的、商业中的事,艾特森总是适时地表达着自己的赞叹。他们的谈话远不止五分钟。最后,艾特森不仅得到了那笔桌椅合同,还与伊斯特曼成了好朋友。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要在人际交往中投其所好了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是宽恕原则的表现之一。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位,将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可能使问题得到比较正确的处理。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5.最高明的成功者总能见好就收
中国人历来提倡“不贪为宝”的品德,故有“知足者常乐”之说。知足常乐,这是中国人做人的一种境界,这说明人获得满足和快乐并不那么困难,关键取决于人的精神状况。知足与快乐相关,因为知足后心境才能平和,待人才能慈祥,微笑才能自然。即使一日三餐清茶淡饭,也能够享受生命的天伦之乐。知足者知道什么都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会下棋的人都知道:退得妙也就是进得巧。一旦获得成功,就算还有更多的成功,也要见好就收。正常情况下,好运与厄运是交错而来的,这样还可以使人体味先苦后甜,不至于当运气来得太猛太快时,他很可能会摔倒并把什么东西都撞得七零八落。长期的紧张作战,任何人都会吃不消的,因此,一定要进退有节,有时候后退也许能够比前进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说,巧妙的后退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目标。
萧何、张良和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前两人,在刘邦战胜项羽后,都先后或急流勇退,或处处小心谨慎才有善终。只有韩信,由于没有见好就收,成功后不懂得退步,最终成了兔死狗烹的又一例证。
虽然说历史上立下大功而遭致杀身之祸的人数不胜数,不过韩信则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
韩信作战确实棋高,很有一套,刘邦拜他为大将也的确很有眼光。但是,刘邦对他始终不太放心,总怕他恃功谋反。而韩信呢?他的军事造诣的确高,而且不知比刘邦要强多少,但混世应变能力却绝对无法与刘邦相比。他始终对刘邦存有幻想,总以为自己为刘邦出生入死,刘邦不会对他下手。在刘邦面前说话,不仅毫无顾忌,而且也没有分寸。
一天,两人在议论将领优劣时,刘邦问韩信说:“您不过能带领10万兵而已。”刘邦又问:“那你能领多少兵呢?”韩信自信地说:“多多益善。”刘邦一笑;“既然你领兵马多多益善,为何为我所控?”韩信老实地回答说:“陛下不善领兵,但是却善将将。”
可见,刘邦对韩信的猜忌之意。
韩信的好友蒯通才智过人,他觉察出刘邦对韩信的猜忌,曾经劝说韩信及早有所准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谁知韩信听了却无动于衷,后来刘邦登基,封韩信为淮阴侯,而没有封王,令韩信甚为不快。接着刘邦出征平叛,韩信赌气不去,给人留下把柄。吕后在平叛之后以韩信谋反之名,派萧何将韩信骗入宫内,假招天子之令,杀了韩信。
当年,是萧何月下把韩信追回并推荐为大将的,而如今,又是萧何把韩信引诱入宫杀害的,这就是所谓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邦回到长安后并未责备吕后擅自杀害韩信,可见,刘邦对此还是默许的。
人都是有贪性的。猴子为了拿板栗宁可让人抓到也不愿松手。由此可见,见好就收,好自为之,不因贪图一时之富贵而头脑发热,这是做人处世应当注意的,不要像韩信一样,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总之,做人要学会见好就收,学会为自己留条后路,必要时要看准形势做到急流勇退,即使是一败途地也总会有一个地方让你舔伤口。因此,只要人的思想能放收、能紧能松、能缩能伸,那么,什么情况都能理解,什么地方都能找到知足快乐的理由。
“见好就收”,人在处于颠峰状态的时候,很难有如此冷静的心态面对。只要做到见好就收,就已经具备了收放自如的水平了。
26.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
功成名就,意味着已经发展到极点,再下去只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这种认识来源于道家:“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见《道德经》第九章)。老子在前面举了那么些例子无非是要证明一个问题: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久不衰,所以达到了顶点后一定要“退”。“天之道也”就是说,那是游戏规则,是不可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