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的交往,应该针对一切人,平等交往,不因对方的名声、职位、身份、地位而异,我们看重的不能只是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人的内涵,他的人品,他的内在潜能,一旦与这些人结成人缘,或者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导师,在你傍徨迷路时指点你一二;或者成为你的挚友,可以与你共享欢乐,分担忧愁;或者在你最孤立无援时扶你一把。不要轻视任何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特长,说不定你的弱项正是他们的强项,说不定关键时刻给你帮助最大的是你平时最不起眼的朋友。不要轻视一个人的职业,每一份存在的职业都有它的作用。整个社会是一台庞大的机器,那么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职业就是一枚小螺丝钉,一旦缺少的话,机器迟早会出现故障,你的生活离不开别人的细小的工作,你吃的每一口饭,你穿的每一件衣服,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凝聚着无数人无法计量的细微的工作。
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小时候被老师认为是最笨的学生,有一次老师让班上每个人做一只小板凳,最后老师把他的挑出来,说是全班最丑陋的。
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老师认为他根本“没法教育”。因而被带回家中由他母亲自教,不平凡的人物常常从最平凡的事情做起,正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有位曾在苏州打字机二厂当过模具工人的年轻人,自幼喜爱刻图章、画画、书法。后来,他开始钻研在头发上刻字,这在当时曾被许多人讥笑,但经过多次失败的磨炼后,他终于在头发上刻出了诗句。这些字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消息一出,立刻轰动于世,他被人们誉为“旷古奇才,惊人绝艺”的“青年发刻艺术家”。
79.有舍有得,有所放弃才能有所拥有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以“无为”为“有为”,认为放弃也是一种选择,人总是要放弃一些东西才能选择一些东西。任何成功的人,大都是放弃了一些东西之后,专注于事业才取得成功的吗?任何人都只有先放弃一些事,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够逐渐做成大事。
金丹元先生在《禅意与化境》中有一则关于佛陀的传说:
梵志双手持花献佛,佛云:“放下。”梵志放下左手的花。佛又道:“放下。”梵志放下右手的花。佛还是说:“放下。”梵志说:“我手中的花都已经放下了,还有什么可再放下的呢?”佛说:“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去,舍至无可舍处,是汝放生命处。”
禅语中的“放下”,不是说“什么都不要”,而是告诉人们要明白自己究竟要什么,要多少。
人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拿得起”容易得很,“放得下”却异常艰难。霓红灯下,多少红男绿女在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这个到处充满了无言诱惑的年代,人又怎会舍得割舍掉种种欲念呢?
有一位成功的英国商人曾经苦恼地对他的心理医生述说他的烦恼:他除了必须的工作以外,便是购买各种机械,用于维护家中的草坪喷灌系统、清洁游泳池、养护马匹和自己的汽车。但后来他发现,自己买的每一样新东西最后反而是要让自己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照料它,结果自己被弄得疲惫不堪,以至于没有时间享受家庭生活。他的心理医生建议他抛开这些东西,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他却很肯定地说,这些东西都是必不可少的。
人生实在是有意思的很。有时复杂的要命,任凭我们绞尽脑汁也看不明白想不通,而有时却又如此的简单,简单到只有两个选择答案,要么取,要么舍。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固然是一种勇气。然而,放弃又何尝不是呢?放弃不该拥有的财富,放弃不该得到的权力,放弃不该追求的感情,放弃无谓的名和利,放弃一切心的桎梏与枷锁——放弃一切浮华的喧闹,得到的是内心永恒的宁静。这种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人的一生短如烟花,转瞬间即逝。痛苦也好,幸福也罢,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国画大师刘海粟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80.居安思危,应知处进思退
《菜根谭》云:“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意思是说,当事业正处顺境而趋于鼎盛期,应该及早做抽身隐退的准备,以免将来进退维谷无法脱身;当刚开始做一件事时,就应当预先计划好在什么情况下罢手,以后才不至于招致危险。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要防止自满自足,要懂得居安思危、处进思退?如苏轼在《赠善相程杰》中所说的:“心传异学不谋身,自要清时阅缙绅。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事迹大家都已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功极一时的大将为人处事却极为小心谨慎。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将人人自危。一些人因为怕引起别人的怀疑,恨不得一入深宅便与世隔绝,和谁也不相往来。
在众大臣中,惟有汾阳王郭子仪与众不同。郭府每天大门敞开,任人出入。部下的将官们来府中拜访,如果郭夫人和女儿正在梳汝,郭子仪就让这些将官们拿手巾打洗脸水,像对自家人一样支使他们。
郭子仪的儿子们也觉得父亲做的太过分了,劝他说:“您功业显赫,但不尊重自己,不管贵贱都随便进入你的卧室,古代的圣人也不会这样做。”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用意?我有战马500匹,部属仆从上千人,如果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倘若与人结下私怨,再有嫉贤妒能之人挑唆,那我们全家的大祸也就不远了。现在我坦坦荡荡,大门洞开,即便有人想谗言诬陷,又怎么能找到借口呢?”
郭子仪开门揖客,对一切都不存戒心的做法,果然令代宗皇帝对他深信不疑。
所以,事到得意处,便应转思退步,这是一种见好就收,豁达大度的胸怀,更是一种洞穿利害,以退让韬晦来谋求祸福转化的智能,是对利害祸福高瞻远瞩,而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之中的达观。
要处进思退,有时不仅需要智能,更要敢于付出代价,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曾国藩自请解散湘军,就是其处进思退的经典之作。
曾国藩是在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崛起的,他编练湘军,在八旗军无能为力的时候独力支持局面,也因而在1861年11月受命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政事务,四省的督抚以下的文武,都归曾国藩节制。曾国藩成为有清以来权力最大的汉族官僚。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这时的曾国藩可谓功成名就,风光无限。但他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
随着地位的节节上升,他并未飘飘然,相反却感到十分惶恐,他想得更多的不是安享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遭到兔死狗烹的厄运。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劝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隐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
曾国藩明白,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已经对他多有猜忌,因为他拥有那么强大的一支军队,朝廷却难以不能指挥调动,满清大臣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的,如果让他们来解决,不仅湘军保不住,他自己的下场也难以预料。
于是,曾国藩主动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成立日久,已无昔日之生气,而且沾染了旧军队的恶习,奏请将湘军裁汰遣散。他想以此表示:曾某人无意拥军,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廷的卫士。
同时,他在上奏中虽然请求遣散湘军,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是只字不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说要求留在朝廷效力,上峰必有贪权恋栈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请求解职而回归故里,则会产生居功要挟或者认为他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猜疑。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待曾国藩个人时,仍然委任他为清政府的两江总督之职。
这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处进思退并不是舍弃如荼的生活主流,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一种率直的生活理性,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