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口才·青少年卷
14498700000026

第26章 境界篇:学习古人的说话智慧,升华你的金口才(1)

一、向古人学论辩的智慧

1.会说“恭维话”——刘伯温借恭维语安全隐退

每个人都有喜欢被别人“恭维”的心理,即使是那些为人谦逊的人们,其实内心也是喜欢听“恭维话”的。

有些人,能够把“恭维话”说得很巧妙,不显山不露水,不露丝毫痕迹,恰到好处,被恭维者自然是怡然自得了。

“恭维”要投其所好,使用“恭维术”最主要的是必须了解对方的嗜好、习性,乃至脾气和情感,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选用对方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恭维,使对方感到非常合乎心意,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刘伯温是帮助朱元璋创国立帝的主要谋臣,他是一个被民间传说为神仙般的历史智慧人物,但他知道历史上太多的故事,那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经验教训。知道开国君主都是立国后斩杀功臣的野心家,所以,他在朱元璋立国称帝奠定了明朝基业之后,尤其是看到方不圆揭了朱元璋儿时的“短”而招致杀身之祸后,他便下定了“全身而退,远离君王”的决心。但他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却是从赞颂和吹捧朱元璋入手。他对朱元璋说:“皇上,古往今来,万岁的天恩宽厚无与伦比。臣为万岁立国并没有什么功劳,万岁即封臣为诚意伯,使臣深感汗颜。”

朱元璋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说:“刘爱卿你客气什么?朕岂能只封你为诚意伯,朕还要任命你为我朝的开国宰相!”

刘伯温说:“万岁的天恩真是比天高,比地厚。但臣实在没有担任宰相的气质和才能,一来,我嫉恶如仇,结下了不少仇敌,我当宰相不但难以服众,而且还会招致谗言陷害;二来,我是个散漫的山人,耐不住繁重的日常事务,我若是做了宰相一定会辜负了万岁的恩典。现在,臣想恳请皇上准予我告老还乡,回家先过几年清静的布衣生活。万岁是古往今来的圣主明君,一定会成全臣的小小心愿。”

其实,朱元璋此时心里正在担心刘伯温“聪慧过人,功高盖主”,他所说的要任命刘伯温当开国宰相的话,不过是一种试探性的言辞而已,听到刘伯温自己请求告老还乡,心里正巴不得,马上给予恩准,“赐归老于乡”。

“为尊者讳”是一条铁定不移的规矩,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这样“约定俗成”的习惯。

在实际生活上,善说“恭维话”的人,办事儿顺利也就顺理成章了。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恭维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虽然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再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因为,爱听“恭维话”是人的天性,当你听到对方的赞扬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从对方的建议了。

几乎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称赞,人人都愿听“恭维话”。其特点往往是人们觉得做没有多大把握的事情时,很乐意看到自己在这些没什么把握的事情上表现不凡,能获得别人的称赞。当你对他们把这些没把握的事情中的任何一桩做成功而加以颂扬时,都会发生你所预期的功效。

“恭维”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及认真的态度。言辞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所识破,从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罗斯福总统的一个名叫布德的副官,他对颂扬和恭维,曾有过出色而独到的见解: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

这是一种至高的技巧,在他人背后颂扬人,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也是最有效果的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要比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青少年朋友们初入社会,还是有必要适时适当地说些“恭维话”,但应掌握一定的“度”,恭维的话,要让人乐于相信和接受,要美丽而高雅。切不可过白过滥,毫无特点。

2.求人办事,展示你的实力——白居易以诗说话

青少年无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初入社会、职场,都不免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常常也会有求人办事的时候。有时候,求人办事要放下高姿态,谦虚求教,适时“恭维”,但不必卑躬屈膝;而有时候,求人办事则是要你尽量地展现你的才华和实力。善于展现自己优势的人就像能折射出七彩光芒的钻石,让他人心甘情愿地为其做事。

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应试,并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名士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顾况,希望对方能推荐自己。

当时,白居易还只是个无名小辈,诗坛地位已经很高的顾况自然是瞧不起这个年轻人。一看见他姓名中的“居易”二字,就开玩笑地说道:“长安米贵,居不大易。”言下之意是十分明显的,就是我为什么要帮助你这个无名小辈呢?帮助你在长安立足成名又有什么意义呢?白居易自然明白顾况的意思,但仍然自信地递上了自己的诗作,顾况随意地翻看着白居易的诗作,当翻阅到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诗时,不由得精神为之爽朗起来,诗中写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写得极有气势,把自然界的草木枯荣与人生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表现出一种饱受摧残,仍然不屈不挠、奋发豪迈的精神,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实力。见此,顾况不由得击节赞叹,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易矣!”顾况认定白居易是个值得自己帮助的青年人,于是,答应了白居易的求助,帮助他广交长安城里的名人雅士,并在仕途上助他一臂之力。白居易以其不卑不亢的态度,用过人的才华为自己赢得了成功的机会。

像白居易这样以诗说话,以诗求人的例子,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中可谓不胜枚举,唐朝时的科举有行卷的风气,应试的举子为了增加及第的希望,在考试之前把自己的作品呈献给当时的名流,希求得到赞誉或向主考官推荐。诗人朱庆余在临考之前给当时的水部郎中张籍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从昨夜洞房切入,突出通霄不灭的红烛,新娘在红烛光的映照下精心梳妆打扮,等待天亮后去拜见公婆。“待晓”二字反映了新娘的小心谨慎与全力对待。新娘在妆罢之后,对丈夫的征询,因为是新婚还略带羞涩,所以低声相问,画成的眉毛颜色是否符合行礼的要求。

这首诗是“近试”之作,唐代考选人才是非常看重诗文的,这首诗更在力显才华而求举荐,不是无意境地白描景物。从全诗的内蕴来看,首句表达的是“闺情”,含蓄而着重表白自己忐忑不安之情,以求张籍大力举荐。与末句的试探张籍对自己才学的评价是前后呼应的。

这首诗又名叫《闺意》,单从“闺意来看,已经把新娘的意态心理描写得生动形象。作者用借喻的手法,请张籍品评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官要求的用意,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因此,张籍看到朱庆余的这首诗后,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写了一首《酬朱庆余》作为回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这首诗也是运用借喻的手法,把朱庆余当做一位采菱姑娘来写,突出其相貌之美、歌喉之好。新妆之后,倩影倒映镜面般的湖心中,自知明艳过人却反而显得更加沉静,不以姿色出众自恃。她身穿着齐地出产的名贵丝绸做成的衣服,却不值得世人的看重,而这位采菱姑娘的一曲菱歌却美丽动听抵得上万金。这就把朱庆余才华出众必会受到赏识的诗意,转换成对一位采菱女的描写,既打消了朱庆余“入时无”的疑虑,又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

当然,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含蓄委婉地以诗求人,现代人的求人方式更为直接,但仍需掌握一定的原则。我们在求人时,不必要低声下气,但也不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摆出居高临下的样子,不妨先想想自己有什么地方值得让人帮助,以自然平和的谈吐,大方得体的举止,给对方以充分的尊重,并始终面带微笑,以谦和的态度赢得对方的信任,以真才实学赢得对方的重视,并达到自己求人办事的目的。其实这也在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在各个细节中表露自己的品行和价值、才华与能力。我们的言谈举止、社交礼节、学识修养的展示不仅使别人对我们的言行有一定的印象,也使我们能更有效地改进自己,顺应社会发展。

3.严密透彻,滴水不漏的论辩技巧——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典故千古传诵,鲁仲连不仅以他的铮铮铁骨、对强暴绝不屈服的勇气节义赢得了世人的仰慕,而且还以他洞察深刻、说理透彻、鞭辟入里的辩才折服了当时的策士们。他一去不返之前抛下的那句“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的名言,让世人顿生敬意、回味无穷。

《战国策·赵策》中详尽地记述了这段历史。故事发生在秦国已然强大,睥睨群雄的时候,那时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魏安王派大将晋鄙将军援救赵国,但魏王与晋鄙都畏惧秦军,所以魏军驻扎在魏赵接壤的荡阴,不敢前进。魏王暗暗派辛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劝赵王尊崇秦昭王称帝,说这样秦国就会退兵。平原君心中很犹豫。这时鲁仲连游历到赵国,听说了这件事,就去见平原君,要求见辛垣衍。鲁仲连见到辛垣衍时,辛垣衍已知鲁仲连的来意,就主动发起进攻,发问鲁仲连这样的高义之士到赵国有什么可求。鲁仲连反击说,像周朝隐士鲍焦那样抱木死去,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抗议当时的社会。如果秦王称帝,暴虐地统治天下,那就我也会像鲍焦那样赴东海死去。我来这里的目的不是有所求,而是要帮助赵国。我将让燕国和魏国来帮助赵国,辛垣衍认为让燕国帮助赵国倒有可能,但让魏国帮助赵国就不可能了,自己是魏国的大臣,对这一点是有数的。鲁仲连说,假使魏国看到秦王称帝的害处,就必定会帮助赵国了。接着鲁仲连又说齐威王侍奉周王是很真诚的,周室贫困弱小,诸侯没有谁去朝拜,而齐国却偏偏去朝拜。但周烈王死了,各国诸侯都去吊丧,齐使最后才到,周显王就要斩了齐使。鲁仲连举这个例子是说,魏国现在为秦国效力,如果秦王真的称了帝,说不准哪一天也会翻脸的。辛垣衍这时才说,魏国不过是秦国的奴仆,尊崇秦国称帝也是没法的。

鲁仲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让秦主把梁王处以极刑。”辛垣衍听了后很不高兴,嫌鲁仲连说得太过分了。鲁仲连说:“等我慢慢地对您说:从前鬼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长得很美,进献给纣王。纣王却认为她太丑,因此把鬼侯剁成了肉酱。鄂侯极力去说情,又被纣王晒成了肉干。文王听说后,只是喟然长叹一声,因此又把他拘禁一百天,想要把他杀死。为什么和人家同称帝王,终于落到肉干肉酱的地步呢?”鲁仲连的意思是说,讨好有野心的帝王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如果魏王一味地讨好秦王,必然是鬼侯和鄂侯的下场。接着鲁仲连又说,齐闵王想称帝的时候,他到鲁国,要鲁国以天子的礼节接待他,鲁国关死大门,不让他进来。他到邹国想去吊唁刚死去的邹国国君,声称要以天子的身份出现,邹国的群臣都不同意,说如果那样他们将伏剑自杀。说到此处,鲁仲连正色说道:“邹鲁两国的大臣,在君王活着的时候,没能力更好地供养侍奉,在君王死后也没有预备在君王嘴里含饭含玉的能力,然而齐闵王还想在邹鲁的大臣面前实行天子之礼,因此都不接待。如今秦国是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梁国也是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都是万乘之国,相互间都有称王的名分。如果只看到一次战争秦国取得了胜利,就想从此尊秦称帝,这会使三晋的大臣,连邹鲁的奴隶都不如。再说秦王的野心没止境的膨胀,直到做成皇帝,他们将变换各诸侯的大臣,并且夺去他们所谓的无才者的位置,而安排他们所谓的贤良的人;夺去他们所憎恨人的位置,而安排他们所喜爱的人。他们又将要让自己的子女和善说坏话的小妾成为诸侯的妃姬,居住在梁王宫中,梁王怎么能平安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靠什么保住原来的尊贵地位呢?”鲁仲连句句击中辛垣衍的要害。辛垣衍再也坐不住了,站立起来,再三拜谢说:“原先我认为先生是平常的人,我从今才知道先生是最高义的人。请允许我离去,我不敢再谈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军将领听说了这个消息,为此退兵了50里。

鲁仲连一番宏论说服了辛垣衍,阻止了秦王称帝的阴谋,此时魏公子无忌夺取晋鄙的军权来救赵国,秦将只好率兵回国。赵围解除,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平原君又赠送千金,鲁仲连说:“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忧释难解纷,然而却不索取什么。如果有所取,这是商人的勾当。仲连我不愿干这等事。”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一生再没来见平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