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口才·青少年卷
14498700000020

第20章 实践篇:说话技巧双响炮,优化你的表达方式(5)

一群二十年后再相见的老同学中,有一男一女二同学曾是同桌,因而说话遮拦便少一些。但女同学不久前其丈夫因病去世,男同学并不知道,因而在玩笑中一再毫无顾忌地提及其丈夫。而另一同学知情,便赶忙阻止,让他不要再说了,但他因不知其详,玩笑开得更为厉害。阻止他的同学只得说出实情,这个男同学可谓是无地自容,非常尴尬。不过他迅速回过神来,先是在自己脸上打了一下,而后调侃地说道:“你看我这嘴,几十年过去了,还和当学生时一样没有把门的,不知高低深浅,只知道胡说八道。该打嘴!该打嘴!”女同学见状,虽有说不出的苦涩,但仍大度地原谅了老同学的唐突,苦笑着说:“不知者不为怪,事情过去很久了,现在可以不提它了。”男同学便忙转换话题,从尴尬中解脱出来。

一旦因自己失误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聪明的办法是:多些调侃,少些掩饰;多些自嘲,少些自以为是;多些低姿态,少些趾高气扬。像这位无意间中触人隐痛的男同学那样,用调侃自嘲之法,低调退出,便容易轻松地找到可下的台阶。

(4)机智幽默,处变不惊

被人们赞誉为“江南第一脱口秀”的上海东方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叶惠贤的机智幽默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有一次,南北京剧大会串,叶惠贤刚开口说:“这真叫??”三个字一脱口,乐队以为他要唱京剧,锣鼓点子立马响了起来,他当即见机行事,即兴来了一段京剧道白式的“开场白”:“南北京剧大交流,喜看艺坛出新秀,古老艺术发新芽,咱们的京剧呀——有奔头!”场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5)将错就错,巧妙应变

在交际场合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甚至造成交际的失败。如果我们能根据眼前的危机随机应变,将错就错,巧妙补救,就会出现新的生机。

一次,李肇星出使智利,去参加两国外交部政治磋商。按照惯例,会谈结束后要互赠礼物。李肇星把从中国带来的礼品——仿青铜工艺品“马踏飞燕”郑重地交给对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按照西方的习惯,受礼人要当着赠礼人的面将礼品打开,然后再予以赞扬、致谢。可当智利外长解开精美的古色古香的包装盒时,包装盒内的骏马不是踏着飞燕,而是躺在飞燕的旁边。显然,礼物可能在运输途中破碎了。现场的气氛顿时凝固了。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国际性”的尴尬呢?李肇星迅速做出了反应。只见他不慌不忙,从盒子里把骏马和飞燕拿出来,亲切地对智利外长说:“这是我国2000多年前的文物,十分珍贵。”他边说边把骏马与飞燕对接好,微笑地对主人说:“你看,这骏马奔腾的姿势,这矫燕飞翔的动作,是多么的生动、逼真,2000多年前人类就有这么高超的艺术水平、这么先进的铸造技术,就连今人也会自叹不如。”现场气氛开始缓和,在场的中方代表们也为之松了口气。为了把尴尬场面化解得更为圆满,李肇星又接着说:“古人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骏马与燕子结合的地方,做得不够结实——不过也不能责怪他们,他们哪里会想得到,我们会千里迢迢把它带到大洋彼岸,送给我们最要好的智利朋友呢?李肇星这一段机智诙谐的妙语将原本凝固的气氛化解了,会客厅里洋溢着欢快的笑声。”

可见将错就错,自圆其说,也不失为一种化解尴尬的妙招啊。

(6)巧说歧义语,转移视线

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知晓,如果遇到对方提出的一时难以解释的问题,可以巧妙地抓住对方话题中的空隙机智应答,从而走出困境。

一位实习导游带着旅游团到古城扬州参观。当她向大家介绍扬州曾经有着辉煌文明历史的时候,有游客问道:“有什么大人物诞生在这座城市?”导游一下子愣住了,因为她也不知道。众多游客们都围了过来,他们也想了解一下。导游见状,机敏地说:“先生,这个城市里诞生的都是婴儿啊!”旅游团的成员们听后顿时哈哈大笑。

作为一个刚从旅游学校毕业的学生,带领游客参观古城,却连古城历史上有哪些名人都不知道,这本来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如果直接回答“不知道”,会让导游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后面的导游解说也将缺少说服力。但这位导游却巧妙地偷梁换柱,运用了诞生的“歧义”,转移了话题:把“诞生了哪些名人”转移到“诞生的是什么”上。尽管导游的答案似是而非,但大家都清楚这只是个玩笑,于是,大家都乐在其中,导游的尴尬也随之化解。

可见,遇到一些无法回答的难题时,不妨来个“动脑筋,急转弯”,转移对方的视线,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自己走出尴尬的境地。

2.场景二:说服中的金口才

(1)设身处地的说服方法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过一句说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

曾经有人说,要想让别人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须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就要失败。可是如果我们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找到别人的诉求,又怎么可能让对方喜欢呢?

美国著名的语言培训专家戴尔·卡耐基常租用某家饭店的大礼堂来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增加三倍。卡耐基便去与经理交涉。他说:

“我接到通知,有点儿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要是你,我也会那样做。因为你是饭店的经理,你的职责是尽可能地使饭店获利。”

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饭店,是你花五千美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最终,经理被他说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即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角度。接着,他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诉求:赢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的法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有家电视台,每周设置一次关于人生问题讲座的节目,收视率比其他时段的节目要高出许多。收视率之所以偏高,当然有诸多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观众们欣赏节目中的巧妙答话。大多数有疑难问题而上电视请教的观众,在开始时会对解答者所做的种种忠告提出反驳或辩解,并且显得十分不情愿地接受对方所言。但久而久之,于不知不觉中就会对解答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颔首称是,看着电视画面,觉得比在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还要好。

凡是电视台的主持人或问答者,无一不是精挑细选才产生出来的,所以光是听听他们的说服方式也获益不少。对于不易说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对方认为你与他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通常出现在这类探讨有关人生问题的电视节目上的观众们,以离婚女子占多数。此时,负责解答疑难者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我是你,我会原谅他,而且绝不与他分手。”

你千万别认为话中的“如果我是你”只是短短而单纯的一句话而已,殊不知它能发挥的效力是多么不可限量!而这也正是由于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可爱的”心理所导致。

如果你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无意间使用了一些不太妥当的言词,由于你巧妙地运用了这句“如果我是你”的话,结果就会弥补你言词上的过失。不仅如此,它还能促使对方做出自我反省,并最终会感觉到惟有你的忠言,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2)一语中的的说服法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的《前出塞》九首之六中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人马,擒贼先擒王。”其中,“射人先人马,擒贼先擒王”两句可以说是透着大智慧、大谋略,说的是行军作战要先除敌之首恶。马易射,马倒,人不降则毙;王擒,敌不败则溃,两个“先”字,开人胸臆,提出了对敌要有方略,智勇并用。后来,这两句话也用来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关键,处理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那么,说服他人自然也是这样。

对于那些善于操纵说服技巧的人来说,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比与对方不停地周旋更有效,它会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足以成就大事。

汉代著名丞相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专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大片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萧何被捕入狱,同时被审查治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是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不惜用大刑迫使犯人服罪。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的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是否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而不谋的情况下,去贪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了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国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伪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起来,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就在周勃即将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而先皇留给你的皇帝玉玺在他手上,并且统帅主力部队北军的时候,但是他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陛下。现在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谋反呢?”

听了薄太后这一席话,文帝所有的疑虑,全都没有了,并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可以想象,倘若没有人在此二人大难临头的时候站出来为他们辩白,讲明事实真相,分析得入情入理,他们二人能免去大难吗?一语中的说服法言语的威力是何其大呀!

(3)以情动人的攻心说服术

“以情动人,润物无声”说的是一种说服的方略,也是一种说服的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攻心”。攻心说服最基本的要点之一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被说服者信服。

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据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理。所以,应该故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而且注意不要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表达,才不会让对方乘虚而入。

如果我们知道免不了会遭受责备,何不抢先一步,自己先认罪呢?人心是很奇特的,当对方发觉你已经承认错误时,便不好再多加指责。如当你有求于对方时,一开始你就说:“我这可能是无理的要求”,“我说这些话可能有点鲁莽”,或“我说的话虽是过分点”。此时,即使你说的话确实令对方感到厌烦,对方也不会因此而当面指责你。在这种情况下,十之八九他会以宽大、谅解的态度对待你,忽视你的错误。如果能反复使用,则更能加强效果,还会使对方轻易地听完你的要求,并乐于接受你的要求。

美国著名的语言培训专家戴尔·卡耐基认为,在与他人相处时,在与他人交换意见时,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有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而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样做,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卡耐基举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为例加以说明:

他居住的地方,几乎是在纽约的地理中心点上,从他家步行一分钟,就可以到达一片森林。春天的时候,黑草莓丛中的野花白茫茫一片,松鼠在林间筑巢育子,马草长得高过马头。这块没有被破坏的林地,叫做森林公园——它的确是一片森林,也许跟哥伦布发现美洲那天下午所看到的没有什么不同。他常常带着雷斯到公园散步,雷斯是他的小波士顿斗牛犬,它是一只友善而不伤人的小猎狗;因为在公园里很少碰到行人,他常常不替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

有一天,卡耐基和他的小狗在公园里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他好像迫不急待地要表现他的权威。

“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他申斥着卡耐基道。“难道你不晓得这是违法的吗?”他进一步说道。

“是的,我晓得,不过我认为它不会在这儿咬人。”卡耐基回答道。

“你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子。这次我不追究,但假如下回我再看到这只狗没有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在公园里,你就必须去跟法官解释啦!”警察厉声说道。

卡耐基客客气气地答应遵办。

可是雷斯不喜欢戴口罩,卡耐基也不喜欢它那样,因此决定碰碰运气。事情起初很顺利,但接着却碰到了麻烦。一天下午,他们正在一座小山坡上赛跑,突然又碰到了一位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