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企业私有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7月~1994年6月)是无偿私有化阶段,就是将前苏联74年积累的国有资产经过估价,按1.49亿人口,每人1万卢布,无偿转让给每个公民。每人只象征性地支付25卢布,即可领到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购买企业股份或住房,或委托给投资基金,该券不记名、不挂失、可转让和兑现。这项举措,使俄罗斯人欢欣鼓舞,这无异于一笔意外之财,共产主义喊了多年,仿佛到了苏联解体后才真正得以实现。由于普通老百姓不会理财,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这笔财富,所以随着私有化券的发放,俄罗斯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600多家私有化券投资基金,他们以理财专家的身份代客理财,因此大约三分之二的人把私有化券交给了私有化投资基金。
此时已经大量持有卢布的金融杀手们开始疯狂抛售卢布,引发了卢布的大幅贬值,从苏联解体前的1卢布兑换1.5美元,一直跌到了1美元兑换100卢布,换言之,苏联人拿到的面值一万卢布的私有化券迅速缩水到价值100美元,而100美元根本不能算成是一笔财产。而现在还不是终点,人们的信心彻底崩盘,多年辛苦才攒下的财产缩水至原来的1/100,而物价的飞涨也导致物价体系的崩溃,这极大地打击了俄罗斯经济。就在这种无法阻挡的恶性通货膨胀中,苏联人把美元当成是最后的救命稻草,纷纷抛售手中的卢布,兑换成美元用以维持最起码的生计,这更加重了所有的矛盾,卢布似乎在一个无底洞中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谁也不知道贬值的底线在何方。由于卢布的崩溃,多数投资基金也垮掉了,委托者几乎血本无归。
而此时的俄罗斯政府,面对这样的局势,可谓是始料未及,庞大的国有资产不能没人管,生产还是要继续,否则不但工人失业,政府没有收入,整个国家也会停摆。老百姓的钱成了废纸,自然也无法当家作主,所以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向私人、外资出售国有资产和股权。不过,这一轮出售中存在着严重的违法腐败现象,黑社会和腐败官员、企业经理相勾结,实际控制了一半以上私有化企业和银行。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俄罗斯新贵们要收购如此庞大的苏联遗产,必须依靠西方资金,也就是国际金融财团的钱,这些外国资本在当时已经大量涌入俄罗斯境内,主要是购买俄罗斯公司的股份。不过,面对当时总值大概在1.5万亿卢布的原国有资产,按当时汇率,仍然要让国际金融财团付出上千亿美元的代价。显然,他们并不想这么做。
1998年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在美国金融专家的建议下,俄罗斯在货币改革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废除旧卢布,发行新卢布,并且将新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定位5:1。至此,与苏联解体前相比,卢布的实际贬值率为1/14000。如同变戏法般的,整个苏联时期的庞大国有资产最终在账面上只剩下了10亿美元左右,而且大部分落入了西方资本支撑下的新兴经理阶层手中。这些人并不关心企业的经营,企业资产在他们手里,只是作为非法牟利的工具,多元产权化结构和董事会、监事会,不但没有起到监督制衡的作用,反而相互勾结进行掠夺,导致俄罗斯的企业投资连年持续下降,设备老化严重,事故频发。
庞大的苏联工业遗产,在步履维艰地继续创造财富,可惜,利润的大部分,都没能以税收的方式支持国家财政。由于没有金融监管,政府决策执行力又差,每年约有数百亿美元非法收入转移境外,形成了俄罗斯经济“动脉”大出血。这些既得利益者一方面不断用手中牟取的暴利行贿官员,为更进一步搜刮俄罗斯财富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常年居住在欧洲,向境外转移资产,享受着奢华无度的生活,这也是俄罗斯金融寡头政治的起源。
经过休克疗法之后,俄罗斯的主权信贷不复存在,俄罗斯工业基本瓦解,国家和民间财富消失殆尽,从此该国的经济只能依赖国外的资本和消费品,而俄罗斯政府只能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材料艰难度日。事实上,从1992年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进行经济转轨后,一直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通货膨胀、投资萎缩、生产下降伴随“休克疗法”和私有化改革的推进而发展。这些改革除了让普通苏联百姓和国有资产迅速蒸发之外,其收获大概就是大量的外债和金融寡头了。这一切显然不会将低迷的俄罗斯经济拉回到正常轨道,刚刚宣布货币改革,发行新卢布后不久,一轮严重的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休克疗法后的俄罗斯,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不过从1996到1997年,俄罗斯的经济形势似乎开始回暖。此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诱导下,证券和外汇市场又完全开放,没有任何监管。对于国际金融财团来说,这里无异于人间伊甸园。而动荡的国内局势和财富真空,使得外资争相涌入俄罗斯境内,成为全球一个新的投资市场,在这段时期,俄罗斯经济难得地止住下滑的势头,粮食生产也获得丰收,似乎前景一片美好。
不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不会相信一个已经“休克”了的病人,能在短暂的平静之后,迅速站起来,恢复健康。眼前的繁荣,无法掩盖俄罗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而这繁荣,更是虚无缥缈的无根之木。其一,由于俄罗斯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来支撑,常常是东拼西凑,拆东墙补西墙,政府指望发行短期债券和对外大量借款来筹措资金,并不断提高国债利率,数目巨大的国债其实一直都是悬在俄罗斯头顶的巨石,一旦到达还债期限,而资金来源又发生断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二,俄罗斯的触底反弹,其实只是虚假繁荣,大量的投资并没有进入制造业和农业等实体经济。就像是在几公里外就能靠血腥味追踪猎物的鲨鱼一样,在以极低的代价帮助俄罗斯金融寡头收购了苏联大部分遗产之后,来自西方的大量外资就对高利率的俄罗斯债务市场趋之若鹜,况且这里没有任何外来约束,股票和外汇市场同样不受监管,简直就是噬血捕猎者的天堂。由于股票收益率高,而俄罗斯股票的票面价值又很低,同时高利率的3~4个月的短期国债占整个国债份额的80%,国际金融财团的大量游资蜂拥而入,到了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7成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就在这样的金融泡沫下,强大的外汇储备是应对可能灾难的唯一武器。不过,当时的俄罗斯政府连起码的正常税收都无法保证,由于政府公信力不足,腐败行为又比较严重,大量的偷税漏税得不到有效处理,没有一个稳定而充足的收入来源。同时,取消了石油出口税之后,收入也大幅减少,而连续多年的能源价格下降,更给政府的收入雪上加霜。此时,导火索再次被悄悄点燃。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突然爆发,迅速影响至整个亚洲,由于受到不可避免的冲击,俄罗斯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先后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到第二年的8月,政府宣布让卢布自由浮动,卢布大幅贬值,同时表示单方面延期偿付以卢布计价的内债和部分外债,并禁止银行兑现外汇承诺,政府的公信力荡然无存,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这次金融危机持续时间较长,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本来,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起初对俄罗斯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不大,但10月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却立即在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为韩资在俄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定比重。韩国国内发生金融危机,韩国资本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国之急。受其影响,在俄罗斯的投资者也纷纷大规模抛售股票,危机首先在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上凸现。似乎是一致行动,当然也符合股票市场的“一般规律”,外国资本大规模外逃,引发汇率下跌和股市大幅下挫,股市、债市和汇市同时陷入崩盘状态。受此影响,银行连应付居民提款的要求都无法满足,恐慌再次在社会蔓延,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瘫痪。由于债务市场的行将崩溃,俄罗斯政府面临破产,形势万分紧急,此时的俄罗斯央行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来提高国债利率,以挽留外资,但仍无济于事。最终,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行为,股价平均下跌近三成,当时俄罗斯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国债收益率已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阶段,大致发生在1998年5月至6月间。1998年5月,病魔缠身的俄罗斯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难以为继的信号,由于之前介绍的税收不利、石油价格偏低等原因,国家外汇储备极度匮乏。恰恰此时,叶利钦政府的总理像走马灯一样轮换不停,总统和国家杜马之间的矛盾公开化,更有激化的趋势,政局非常不稳,这严重引发了普通百姓对于政府公信力的质疑,购买国债的人越来越少。据统计,当时新发国债已经远远无法抵消旧债务,向内举债已经走投无路。而此时的股市再次大跌,更给俄罗斯政府雪上加霜。本来,在激烈斗争中被任命的新总理基里延科就因为太年轻,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和治国经验,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新政府的信心。再加上此时俄罗斯累积多年、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突然彻底暴露在世人面前,更引起了投资者的心理恐慌,更大规模的外资撤出已经在开始酝酿。而此时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则成为引起这次金融风波的导火线。当时,“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但是,不甘国家命脉被人操控的俄罗斯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这样一来,引发外资对俄政府的强烈不信任,代价就是纷纷抛售股票。这个公司的股票在两周内下跌40%,别的股票也跟着下跌25%~40%。受此影响,国债价格急剧下滑,外国投资者也对已经利润丰厚的国债失去了兴趣。此时,为了还债,刺激人们购买债券,俄罗斯政府不惜再次大幅提高利率,并且抛售美元以稳定脆弱的汇率,这进一步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但是收效甚微,卢布贬值的压力日益增大,俄罗斯金融局势开始发生动荡。
这一阶段金融危机的突出表现就是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由6:1下跌到6.3:1以及短期国债收益率突破80%,政府还债的负担进一步加大。此时,虽然情况窘迫,但谁也没有料到,俄罗斯金融体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三阶段:到了1998年8月份,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而可怜的外汇储备不但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稳定局势。而此时,金融大鳄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这个后来被无数人指责为别有用心的行为,直接导致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1998年8月17日,走投无路的总理基里延科与俄罗斯中央银行行长杜比宁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即:一是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将卢布汇率的上限调低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二是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150亿美元外债;三是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
这三项措施一经公布,不但稳定金融局势的效果没有达到,反而立即引发了金融强震。这些措施实际表明俄罗斯政府已经没有了通过出售外汇储备来维持卢布汇率的决心,卢布汇率终于开始松动,而且由于短期债务成为长期债务,而长期债务的偿还也似乎遥遥无期,政府的公信力已经跌至谷底。虽然俄罗斯政府并没有宣布卢布贬值,但这次决定无异于打开了泄洪口,卢布汇率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加速下泻,凶猛的洪水几乎摧毁了俄罗斯的整个金融体系,并在很短时间内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引发金融危机。市场上几乎只有俄央行一家在卖出外国货币而购入卢布,没有其他人愿意沽售美元。俄央行不得已连续两日暂停外汇交易,以冻结卢布汇价。但此时,卢布的黑市兑换价已停留在9.5:1的“外汇走廊”下限上,并且还呈下降趋势。此后,俄罗斯央行无奈地表示,在7月和8月间,为了支持卢布,央行已经动用了88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政府不能再让所剩不多的外汇储备流失,因为还要支付进口和其他必要用途。这意味着俄政府已放弃努力,听任卢布一路下泻。而此时俄罗斯股市再也看不到前两年国外基金趋之若鹜的繁荣景象,新措施宣布的第二天,反映俄罗斯100种工业股票价格的俄罗斯交易所-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就比前一日收盘时跌去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