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战争所需要购买的军火和军用商品是由美国生产,美元的钱虽然多出来了,但还留在美国成为美国的财富。虽然美国在历次战争中消耗了巨大的资金和财力,还付出了成千上万士兵阵亡的代价,但是,那又算的了什么呢?一次战争不但可以扶植一个亲美政府,制造一个剩余产品倾销场,还能收获一个廉价资源出产地。美元和美元债券的发行速度每每在战争期间直线狂飙,而这多发的美元,被美国用来购买世界各地的矿产资源、黄金白银、股权股票、期货期权、廉价劳动力、各种其他国际商品……可悲的是,这多发的美元最终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美国是在用全世界人民的钱去发动针对世界的战争。
大体而言,美国就是靠上述几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制造美元的新需求,从而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将这个对美国来说血统最纯正的“美国制造”产品出口到全世界,从而谋求最大的利益。
2.石油是撒手锏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汽车在中国很多地方还是稀罕的西洋景,偶尔驶过的各式汽车总能引起孩子们的欢呼,而能坐一坐汽车,更是感到莫大的享受。对那时的中国人而言,拥有汽车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不过,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的老百姓却突然发现,昔日宽阔的马路上,已经排起了钢铁长龙,“突突”冒着尾气的汽车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只不过,这次跟梦想无关。糟糕的交通状况,严重的空气污染,频频发生的车祸惨案,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皱眉头的事情。
不过,最让有车族揪心的,却是油价的节节攀升,对大多数刚刚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而言,汽油费用的支出,已经占到了家庭收入的很大比例,成为沉重的负担。本不富裕的中国人,刚刚开始实现的私车梦,又在现实面前碰壁,叫人一声叹息。
众所周知,汽油来自石油,这种黑乎乎的粘稠物,经常被人称作黑金,是每个工业国家的血液,更是命脉所在。石油本是造化对人类的恩赐,几十亿年的漫长积累,地球上的各种有机物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宝贵资源。可以说没有石油,就没有人类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没有石油,就没有我们普通人便捷的生活(生活中很多日用品都提炼自石油,或是石油衍生品)。和煤炭一样,石油是全世界都无法或缺的战略资源,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成熟的替代资源可以发挥石油这么巨大的作用。
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其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资源,到底是什么力量让石油在世界范围内成了一种战略武器,究竟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苏联的崩溃,与石油之间就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通常的教科书上,我们知道美国通过长期持久地和苏联搞军备竞赛,尤其是里根总统上台后推行的“星球大战”计划,最终拖垮了苏联。诚然,这些原因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不过,石油的因素,往往又被研究者和老百姓所忽略,苏联建国70多年,战争、封锁,多少艰难的外部环境都挺了过来,为什么会在和平时期轰然倒下呢?一个苏联经济学家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谜底,这个苏联经济学家叫YegorGaidar(盖达尔)。他是苏联的最后一个财经部长,他在叶利钦的政府里做过财经部长、副总理和(代)总理。2006年,Gaidar(盖达尔)在俄国出了一本畅销书,叫《帝国的崩溃:给现代俄罗斯的教训》,在书中,盖达尔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档案,更是从经济角度诠释了苏联瓦解的原因。在他看来,石油和粮食在这场历史大剧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苏联一直是产油大国,到如今的俄罗斯,仍然在世界原油市场上地位显赫。据美国《油气杂志》估计,苏联1978年石油勘探储量为97亿多吨,占世界估计探明储量的11%以上,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从中亚、西伯利亚到远东,丰富的油气资源让苏联长期作为西方尤其是西欧的原油供应国,底气十足。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苏联利用原油价格上涨的机会,大大赚了一笔。可是,在盖达尔看来,苏联领导人并没有使用好这笔意外的新收入,决策者不是用这笔财富发展国内的制造业,协调重工业与农业长期存在的巨大矛盾,增加粮食生产,反而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在错误的时间打了一场错误的仗。1979年,苏联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从此不但使自己陷入了泥沼无法自拔,更因石油坠入了灭亡的深渊。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以沙特为首的中东国家迅速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达成共识。面对日益严峻的苏联威胁,中东国家放下了手中的石油武器,1985年9月13日,沙特石油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沙特石油部长宣布:放弃对石油价格的保护。盖达尔在其著作中把这天定为苏联崩溃的开始。美国自然是欣喜若狂,本来就操控着世界资本市场商品价格的美国人,这次又得到了欧佩克的支持,如虎添翼。他们开始疯狂压制国际石油的价格,六个月内,世界实际油价跌掉四分之三,这已经开始低于苏联开采石油的成本价格了,由此苏联每年收入减少2000亿美元。对当时的苏联来说,要维持高额的军费,并与美国继续在各个领域争雄,没有这笔收入,是不可想象的,换言之,苏联几乎不能再继续生存。
于是,当时的苏联领导层面临非常困难的选择:一是,解散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收缩帝国的势力范围,停止用石油和天然气与东欧附属国进行的物物交换,拿这些油气去换硬通货。而这实际要求苏联领导层在1985年放弃整个二战的所得。在当时政治局势下,没有一个人有这个魄力,因为这意味着投降。二是,减少2000亿美元的粮食进口。对于粮食紧缺到一定程度的苏联来说,这意味着苏联平民的生活水平又回到了二战时期。吃不饱的老百姓,将不会因为任何理想和主义支持政府,苏联领导人知道,如果这样做,苏联将在几个月内垮台。三是,放弃和美国的军事争霸,对军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裁减。不过,这不但象征着向美国示弱,不符合苏联的强势形象,而且许多苏联城市严重依赖于军工企业,大量的失业人口会引起巨大矛盾。本来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这时候的苏联领导人发现,每个方向上似乎都立着一块墓碑,只不过,那时还没写上苏联的名字而已。
最终,无可奈何的苏联领导层只有向西方银行大举借贷,可这无异于与虎谋皮,饮鸩止渴,把命脉交于敌手,无异于自杀,因为西方半个世纪以来最乐意见到的就是苏联的消失。果然,没撑得了几年,风雨飘摇的苏联便真的彻底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所以,治大国其实并不等同于烹小鲜,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美国用石油做武器逼垮了苏联,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从此,石油便成为其屡试不爽的撒手锏。不过美国可不允许别人也拥有这样的绝招,为了彻底控制这个秘密武器,美国从此开始了石油战争。阿富汗、伊拉克都已经被收拾掉了,下一个目标又对准了伊朗。
在苏联倒掉后,石油很快就回到了正常水平。而进入21世纪,人们突然惊呼,石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黑金。石油价格一路飙升,国际油价从1998年12月每桶10美元涨到2007年9月每桶突破80美元,又像坐直升飞机一样攀升到2009年的石破天惊的147美元一桶。这直接导致了物价上升,制造业、运输业的成本提高。人们不禁紧张起来,是不是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即将告罄,产量下跌?而与此同时,欧佩克却对外宣称,由于世界石油供求是平衡的,无意增加石油产量以平复油价。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明显在告诉我们,有人蓄意操纵了这一切。幕后黑手是谁呢?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二十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奇迹,是世界经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各种理论、甚至争议层出不穷。不过不管有多少种看法,事实上,中国的确积累了雄厚的国家实力,开始成为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大国。对于美国来说,这不是什么好现象,巨大的贸易顺差对美国来说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尤其是当中国变成了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并在此基础上购买了巨额美国国债的时候,他们更是感到像是被人卡住了喉咙,非常不自在。很快,精明的美国经济精英就发现了中国的“命门”——石油。中国虽然有较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和出口换汇,已经显得不那么充裕了。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高能耗的产业需要大量的能源,中国的经济腾飞需要大量的石油,而国内石油产量已经捉襟见肘了,进口石油便成了中国的家常便饭,而且比例越来越大。
就像20世纪用压低国际石油价格的石油武器打垮苏联一样,对于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的中国,这次美国采用的手段正好相反,通过大幅提升石油价格,让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为昂贵的国际石油买单,把中国外汇储备变成汽车的尾气,最终消灭得无影无踪。然后,再向国内老百姓和全世界人民宣称,是中国过高的石油需求导致了更高的石油价格,进一步扩散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言论,恶化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国际环境,达到孤立中国、遏制中国的最终目的。
美国的如意算盘不止于此,“一箭双雕”是美国人的惯用伎俩,通过美国大资本家和金融家控制的国际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大幅提升的石油价格不只可以让以中国为代表的,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付出昂贵的代价和成本,更可以带动提高一系列产品的物价水平,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这样做不但可以刺激更多的美元需求,还能转移美国滥发美元的通胀压力。
美国的金融资本家,正是通过这些巧妙的、环环相扣的手段来达到其真正目的。石油,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美元霸权的撒手锏。
3.夺取全球主要商品定价权
国际资本在全球市场上的话语权,往往是由对国际商品的定价权决定的,谁拥有了定价权,谁就能支配与这个产品相关的产业。那国际商品究竟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能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挂牌出售的都算作国际商品。从16世纪开始,国际资本市场开始慢慢形成,最初的国际商品只有黄金,后来扩展到白银,时至今日,石油、粮食、钢材、橡胶、棉花、塑料、煤炭、外汇、股票、债务……越来越多的商品成为了国际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国际商品之中,有一些被称为主要国际商品,也就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产品。比如上一节中着重介绍的石油,再比如黄金、外汇、股票、铁矿石、粮食、大豆、棉花等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和工业原料就属于主要国际商品。谁获取了对这些商品的定价权,谁就能掌控全球经济。
目前,这些主要国际商品基本都是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这大大加强了美元作为货币之王的市场地位,而美国更是通过其发达的资本市场,丰富的运作经验,强大的资金优势来操作国际商品的价格,确保美国对主要国际商品进行定价的主动权。有了如此强大的立体控制力,这些关系重大的国际商品价格便经常随华尔街的旨意任意波动,金融巨头们通过神秘的价格战将竞争对手打垮,最终达到完全占领相关市场的垄断目的。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5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1709万吨,环比上涨5.69%,同比涨幅5.49%;200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4255万吨,比2008年同比增长13.7%;而工信部统计2009年中国铁矿石进口6.3亿吨,同比增长41.6%。种种数字表明,中国已经日益成为许多主要国际商品的最大买家,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和大豆进口国;中国每年消费全球20.6%的铜、19%的铝和8%的原油。
但是,中国并没有因为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形成强大的需求拉动而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赢家。“中国需要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的一种共识,针对中国的涨跌曲线图,更成了近年来主要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上的晴雨表。由于在全球定价体系中的弱势地位,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市场价格,旺盛的需求被国际投机资本利用,使中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不同于世界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能操纵定价权,需求旺盛的中国企业不仅对这些商品的定价没有任何话语权,反倒是承担了巨额损失。
从农业到工业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美国如何利用全球主要商品定价权控制中国的相关产业,并牟取巨额利润的。
(一)大豆危机
大豆对于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豆芽、豆浆、豆腐到人们爱吃的各种豆制小食品和食用油,可以说大豆直接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饭桌。不过,就是这样一种重要民生作物,却给无数中国人带来了迷茫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