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汇率战争
14497900000011

第11章 一场有关汇率的博弈——从英镑到美元(3)

根据准备金原理,英国以黄金做准备金,就可以发行自由兑换黄金的英镑。由于凭借这条定律,拥有英镑的人可以自由地从英国兑换黄金,而英国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此英镑的信誉等级非常高,结合其便于携带等特点,在实际商业活动中几乎可以直接等价于黄金。那些拥有英镑的人其实并不关心是否一定要兑换成黄金,他们关心的是能否凭借一定数目的英镑买到等值黄金购买的商品,因此英国并不需要维持兑现所有的英镑所需要的黄金,只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黄金准备就可以了。所以,英镑之所以成为世界货币,也就是因其几乎等同于黄金购买力的信誉保证,与此相应的,是英国获得巨额的铸币税。换句话说,由于英镑成为了世界货币,英国只要源源不断地印刷钞票来满足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外汇大量储备和交易需求,就可以换回无穷无尽的实物财富。

凭借英镑居统治地位的世界货币体系,当时的世界经济,实际上取决于英镑的张缩。在黄金供应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英镑作为世界货币,通过加大印刷量来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当时,英国是国际资本供给的最主要来源国,直到1914年,它还占世界全部资本输出的43%的份额,直至今日,它作为对外贷款国的输出记录在整个国际投资史上都未被打破过。与此同时,伦敦更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各国同英国的经济往来,以及它们之间的大部分商业关系都需要到通过率先实行金本位制的英国筹措资金。

一战前,虽然英国工业实力相对美国、德国而言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对外贸易也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但其国际收支却能长期维持顺差的有利局面。究其原因,英国主要是利用英镑的特殊地位,获取了大量的铸币税,“使得英国的黄金储量远远低于其对外国的短期负债”,因而英国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和贷款,而巨额利润和利息的回报加上其他海外服务业方面的收入,不仅弥补了对外贸易逆差的差额,还进一步壮大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延缓了英国霸权的衰落。

利用伦敦世界金融中心和英镑世界货币的优势,英格兰银行扮演了世界央行的角色。同时,由于准备金制度,英镑的数量远远超过黄金准备量,因此英国的黄金准备只要些微变化,就可以通过英镑的成倍扩张和收缩,成倍地吞吐黄金,从而控制世界市场的黄金和英镑供应,以此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英国对黄金的控制,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直接用英镑买卖黄金。当世界市场上的黄金供应过多导致有贬值压力时,英格兰银行便动用英镑购买黄金,从而通过英镑扩张和黄金紧缩,维持英镑和黄金比价。当世界市场上的黄金供应不足而导致英镑有贬值压力时,英格兰银行用黄金购买英镑,从而通过黄金扩张和英镑紧缩,维持英镑和黄金比价。

二是通过利率调整,即通过英格兰银行对银行贴现率进行调整,来控制英镑和黄金的比价。当英镑趋于贬值而被抛售,以换成黄金外流时,英格兰银行就会提高贴现率,迫使伦敦金融市场利率相应提高,从而使黄金回流购买英镑,增加英镑的黄金准备比率,英镑坚挺。当国内黄金过度膨胀导致英镑趋于升值时,英格兰银行降低银行贴现率,使得英镑兑换成黄金外流改变英镑强势。从而可以稳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时代,货币金融力量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权力资源。

第三,是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英镑独立张缩(如信贷、资本输出等方式)的威力,以调控黄金与英镑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例。前两种方法是防守型的,以保证英镑与黄金的固定比价。而第三种方法是进攻型的,它可以在确保英镑与黄金固定比价的同时,对世界上的黄金进行吞吐,以造成黄金供应的波动,导致黄金相对其它国家货币的汇率变化,从而在人为的黄金危机中获取套利。比如,如果英国要压低黄金价格,它可以卖出黄金收回英镑,并将英镑通过信贷等形式独立扩张,使得黄金与英镑保持固定比价的同时,世界上黄金供应过多,压低黄金相对其它国家货币的价格,当然,也压低了英镑价格。反之,也可以抬高黄金和英镑价格。所以,并不是说,在金本位下,黄金就完全不受操控;也不是说,在金本位下,英镑的价值就不会波动。经济活动永远都是千变万化的,但通过金本位制下的调整,英国人总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确保自身利益。

通过前两种方法的结合,只要世界黄金供应量随着经济相对稳定地按比例增长,英国都能通过黄金的吞吐,在一定准备金比率下,实现与黄金保持固定比值的英镑扩张,获得相应的世界货币铸币税。而通过第三种方法,英国可以通过对黄金的操纵权,从黄金的国际价格波动中获取套利。

就这样,以金本位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英镑体系,在19世纪成为事实上的国际货币体系。凭借着贸易和套购获得的巨额黄金,凭借着世界货币的铸币税特权,凭借着世界央行的货币调控特权,英国不可阻挡地成为统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长达百年之久。

4.帝国斜阳——英镑的衰落和美元的崛起

英国因战争而走上富强和扩张之路,在欧洲的争霸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战争为不列颠人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和荣耀。不过,战争从来都是把双刃剑,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是受益方,而三次对于英国乃至全球都至关重要的战争外加一次蔓延全球的经济大萧条,把日不落帝国的荣光彻底抛进了故纸堆里。

一、美国的独立战争,使英国平添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北美,这篇广袤且富饶的土地,曾被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欧洲人欣喜若狂地称为“新大陆”,以英国人为主要代表,欧罗巴人毫不客气地把这片印第安人时代繁衍生息的土地划为己有。

17世纪初,在有计划地进行针对土著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的同时,欧洲开始向北美移民。1607年首批英国移民在今天的弗吉尼亚建立了第一个立足点——詹姆士城,从此掀起了奔向北美大陆的移民潮。从1607年第一批移民踏上弗吉尼亚至1733年最后一个殖民地佐治亚的建立,百年间,英国移民先后在北美东海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就是后来美国最初的13个州。

英国向北美移民,最初完全是为了“排泄罪恶”或者“倾倒垃圾”,单是官方有记录的数字,不列颠人就向北美运送了大概20万左右的罪犯,而事实上有多少,恐怕永远是个未解之谜。开始是政治犯、罪犯,后来是破产者、契约奴,再到后来,一些在本土生存艰难的普通贫苦百姓也开始加入到移民的狂潮中。带着获得新生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批成分复杂但生机勃勃的移民开始了拓荒新大陆的历史宿命。

伴随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洲的,还有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先进的生产关系首先在种植场生根发芽,随后,殖民地的农业、工商业尤其是航海业、造船业、海外贸易都开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北美13个殖民地的居民日益融合。

在独立战争爆发前,在北美这个新的地域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不列颠人的新的民族,即美利坚民族,在不列颠帝国的疆界内出现了与英国资本主义并存的北美资本主义。美利坚民族的性格,追溯起来就是英国犯民和契约奴性格的集中塑造,他们具有内在的、自发的脱离束缚、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后来数量巨大的在英格兰人铁蹄下挣扎的爱尔兰人大量移民北美,这个崭新的民族开始融合、成长,最终一股要自由,要脱离英国统治的思潮势不可挡地汹涌澎湃起来。况且,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合乎逻辑地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挣脱对宗主国的依附关系,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

然而北美殖民地渴望自由、独立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必然遭到了英国当局高压政策的阻挠。这与“日不落帝国”的核心利益严重冲突,英国殖民当局为了使北美殖民地永远充当其廉价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极力遏制殖民地经济的自由发展,而且不允许殖民地拥有自己的货币。英国殖民当局接连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向阿巴抗契山以西迁移,禁止殖民地发行纸币,宣布解散殖民地议会,并对殖民地课以重税,加紧军事控制等等。英国殖民当局的所作所为,最终激起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强列反抗。群众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1773年3月5日发生了驻北美英军枪杀波士顿居民的“波士顿惨案”,群情为之激愤,一股反抗的暗流已经涌动。1774年英国政府变本加厉,又接连颁布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矛盾进一步激化。北美殖民地人民忍无可忍,决心拿起武器与殖民当局抗争。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各个殖民地纷纷储集军火,制造武器,组建民兵队伍。1774年9月5日,12个殖民地选派的55名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商议共同抗英事宜。会议后,革命形势日益成熟,北美殖民地同宗主国之间除了用战争解决问题外,已别无选择了。终于在1775年,以列克星敦的枪声为标志,历时8年的北美独立战争拉开了序幕,最终以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为这场独立战争划上了句号。

而后,1812—1814年,英美双方在海上、加拿大边境、墨西哥湾以及大西洋沿岸,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最终英美签署《根特和约》,英国再次承认美国独立,宣布结束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结束禁运,开始正常贸易往来。如果说,北美独立战争完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建国使命,在政治上宣告独立的话,那么1812—1814年战争则是在经济上宣告独立,在这次战争之后,美国才开始真正步入独立自主的发展民族经济和工业化的道路。从此,英国彻底失去了一个廉价资源的来源地,剩余产品的倾销场,而增加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拥有广阔国土和丰富资源的美国,没有欧洲大陆层次森严的封建残余和等级制度束缚,在大批具有强大活力的移民努力下,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掘墓人。

二、一战使英国元气大伤,帝国开始走向衰老

一直到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都在感叹,20世纪初的欧洲列强,怎么说打就打起来了,而且还打得那么惨烈。要知道,当时欧洲各国王室贵族之间都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曾被称作是欧洲的祖母。这位曾发动过鸦片战争的传奇女王可能做梦也想不到,在她身后,子孙们进行了一场“窝里斗”,骨肉相残的下场,是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王室从此结束了延续几百年的统治,个别更不幸的如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还落了个全家被枪杀的悲惨下场。想必这些表兄弟、表姑舅们在战后想起来,会一声叹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20世纪初的欧洲各国,的确矛盾重重,但矛盾是否尖锐到要打这样一场世界大战的地步,属于学术界的争议。各国王室的不克制和缺乏政治外交智慧也是大战爆发的缘由之一。不过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一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却要把目光重新对准英国,看一看英镑在告别辉煌的19世纪后,将何去何从?

人类历史在跨入20世纪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普法战争之后,普鲁士开始在欧洲崛起,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纵横捭阖下,德意志这个分崩离析、内乱不止长达几百年的民族实现了真正的统一。虽然德国的工业化是从19世纪末才开始加速运行,但拥有优秀大脑和坚强纪律的日耳曼人,并没有在列强角逐中落在后面。不到四十年,德国便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并迅速加入了在全球范围内和传统列强争夺殖民地的行列。而大洋彼岸,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废除奴隶制,为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工业革命的影响在美国也开始引发质变。幅员辽阔的国土、丰富均衡的资源、源源不断涌入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壁垒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平的外部环境、较小的军备负担、民众的自治、进取精神都使得这个得天独厚的大国在随后的岁月里突飞猛进,到一战前,美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工业总产值已是世界第一。

面对这样一个新的世界格局,昔日的老大英国,自然不甘堕落。虽然工业实力被德、美超过,但凭借英镑的霸权,以及广袤的殖民地,仍坐在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大国的宝座上。然而,一场世界大战过后,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