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告别“蜗居”:“80后”购房指南
14497800000003

第3章 “80后”——激情与痛苦的混合(2)

但外面的世界则更多地告诫他们:提防爱情,谨防受伤,老实干活,别抱梦想,拼命挣钱,购车买房。他们不愿相信这些警告,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和困惑。

他们心怀梦想,但在就业和提升等方面却非常现实。“80后”对待婚姻多数很谨慎,因为这个承诺的违约成本很高。同时,他们却大胆地挑选自己的恋爱对象。

多数“80后”对道德、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信仰,他们同情弱势群体,痛恨社会不公正。换句话说,他们身上的许多品质不是因为他们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而是因为他们还年轻。

一次,一名20岁出头的大学生去做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当他即将结束调查的时候,被工地上的两个人抢了手机。这个年轻人追了半天,总算是拿回了自己的手机。可他挨了好几拳,带着青紫回到学校。同学问他:“调查还做吗?”他说:“还做。因为,抢我的人一定是走投无路了。这些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注。”

“80后”的那些代表人物

1.李想:年轻的亿万富翁。

知道现在网上创业版的广告怎么做吗?通常是“你想的,就是李想的”或者“你想和李想一样成为25岁的亿万富翁吗?”“你想成为第二个李想吗?”

如此大的名气,李想依靠的确实是实打实的家底儿——27岁,高中学历,泡泡网的CEO,身价在1亿以上的年轻老板。2006年李想晋身“中国十大创业新锐”,他是榜单上最年轻的一位,同时也是“80后”创业群体中首次进入该榜单的。李想在“80后”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的模范带头作用,给了许多对“创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者信心。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李想却毫不留情地浇一盆冷水:“创业成功的几率就跟中彩票一样,大家看到的只是成功的例子,其实背后的失败者不计其数。我只是一个个案,并不具备普遍意义。”

2.韩寒:“80后”活得更长。

以作家或者赛车手的身份定义韩寒显然太狭隘,他现在是一个明星。看现在的文娱新闻,跟韩寒名字牵连上的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郑钧、王朔、徐静蕾、白烨……这个名单可能越到后面越精彩。

靠文字发迹的韩寒,高一时便拿到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之后退学,在《新民晚报》发表《穿着棉袄洗澡》,炮轰教育体制,随即引发一场台风般的大讨论。搁置在上海文艺出版社长达一年无音信的《三重门》立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成为畅销书。

韩寒深谙这个时代的语言特点,他也完美地贯彻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硬道理。当白烨称“‘80后’作家还没进入文坛”时,韩寒以一句“文坛是个屁”响亮回应。就像韩寒所言:“不管‘80后’是多么粗俗,多么幼稚,写得多么差,以后的文学界都是属于他们的。因为他们活得更长,别人都死了,还剩下他们活着。”

3.丁俊晖:我不是“神童”。

1987年出生的丁俊晖,16岁时,就两度战胜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马克·威廉姆斯。18岁,丁俊晖击败了台球皇帝亨得利,夺得中国公开赛的冠军。20岁,在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丁俊晖以3:5不敌世界排名第12位的巴里·霍金斯,爆冷出局。

丁俊晖不喜欢人家叫他“神童”:“第一,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第二,我的所有成绩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并不是天生的。”

“80后”的声音

我想我的时代来了,我那时候特别高兴。我从不感觉压力,我等待这么多年,终于来到,我不会错过每一个机会。——郎朗(钢琴家、生于1982年)香港没有真正的歌手,因为所有歌手都拍戏。——谢霆锋(演员、生于1980年)你拍我时我都大度过N次了,难道就不许我踹你一脚。——范冰冰(演员、生于1981年)我不在乎起点有多高,最重要的是终点。——姚明(篮球运动员、生于1980年)中国有我、亚洲有我、世界有我。——刘翔(田径运动员、生于1983年)

文坛是个屁。——韩寒(作家、生于1982年)

“80后”群体中,有人已结婚,有人仍单身,有人在供房,有人在啃老。其实以十年为限生生地划分一代人是不合理的,毕竟每个人都不同,但“80后”这代人与众不同的成长背景,以及拥有趋同的叛逆、前卫的性格,又使他们更加独立于其他时代的人,也更多地受到上几代人的关注。而当人们还把“80后”当做一个弱小群体时,“80后”已经毕业了、失业了、结婚了、离婚了、生孩子了、做父母了、平静了、回归了。他们要当起社会的脊梁。

三. “80后”的八大派

1.漂派。

他们通常生活在远离家乡的大城市,未踏入社会时,曾经怀有一番雄心,至少是出人头地的信心。

怀着对成功的渴望,他们离开家乡,选择了城市作为实现人生抱负的舞台。但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中国,既有貌似欧美国家的自由竞争,又有一套自己特色的显规则和潜规则,这就是所谓的残酷现实。能适应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一番挫折过后,很多人的信心都壮烈牺牲了,生活一下子失去了目标,就像一艘没有风帆的小船,随波飘荡,何时靠岸只有天知道。当然,他们并没有回家,因为衣锦才能还乡,破衣烂衫地回去,别说乡邻会白眼,自己都不甘心,留下来说不定会有出头的一天,虽然机会渺茫。漂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2.混派。

他们是颓废的一派,得过且过是生活的最大信条。

房子不漏就成,饭菜管饱就行,唯一的要求就是发型和衣服不能落伍。他们的堕落多半是从学习开始的,一般在进入中学以后,叛逆的潜质经过周围环境的污染,迅速生长起来,通常以厕所里偷着抽烟为开始,接着逃课、抄作业,逐渐对课本产生了厌烦心理,一些中学没毕业就退了学,很多坚持到高考落榜,不是提早自谋生路,就是上个技校、中专之类的学校继续混日子。少数人好容易进了大学,就更混得无法无天了,宿舍、网吧成了混日子的主要场所。未来、理想之类的东西早已从他们的字典里删除,所以,早婚就成了他们的另一大特征。

3.出国派。

中国大学玩扩招,外国大学也对中国人玩扩招。

如今出国太方便了,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外国人听到了中国人钱袋子里的叮当声,就摆出一副爱惜人才的样子,在国内大举招生。这其中有真有假,但确实让不少年轻人实现了出国梦,甚者在中学就去了××读预科班。出国的结局可谓五花八门,有学成归来成为精英的,有被骗作了难民的,有和外国人假结婚勉强留下来的,有归国后在家待业的,还有在英国待了三年,回国后已经不会说国语的。其实出国不是坏事,但不知道为什么在“80后”这里就出了问题。

4.靠派。

他们是最幸福的一类。

天生摊上个有钱老爹或是官婶婶,蜜罐里长大,上学时锦衣玉食不说,有的还开上了轿车。毕业时,别人忙着跑人才市场,他们直接到高薪单位上班,这是在入学之初家人就已经为他们安排的道路。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比尔·盖茨的一句话:“社会是不公平的,请接受现实吧。”

5.闯派。

他们即“80后”不倒的证明。

有的天生,有的后天经历使然,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打拼,敢想敢干,对目标和理想信心十足,属于目标和能力一致的人。可惜的是,他们只是少数,而且很多小时候属于调皮捣蛋的一类坏孩子,打架、掏鸟窝之类的事常干。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是人的性格。

6.返乡派。

他们既不像漂派那样过于眷恋城市,也不像混派那样没有上进心,他们是最现实的一派,或者说最稳重的一派。

在念完大学或者出外打工数年后,又回到了家乡,以一份稳定但前途有限的工作了此余生。不过,他们对城市并未彻底死心,因为他们还有下一代。大学生返乡者的工作多半以村官、教师为主。

7.啃老派。

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啃老族,是一群心理上不想长大,害怕独自承担家庭责任的人。

父母对他们的过分溺爱或者扶植,造就他们太强的依赖心理。他们中许多人在毕业后也曾找过工作,遭受挫折后就萌生了退缩心理,进而放弃自谋生计,回到家中继续让父母养活自己。

8.玩派。

他们多半出生在大城市或者在大城市生了根。

对他们而言,年龄只是个数字,到了别人当爹当娘的年龄了,不良青年的行头还在他们身上,游戏和追星同样也少不了。有的即使结了婚,也没有为人父母的样子,或者索性不要孩子,因为他们本身还是孩子。不是他们没长大,而是他们不想长大,年纪不小了,还总是自称男孩、女孩。也许,彼得潘所在永无人烟之岛才是他们应该待的地方。

四. 蜗居:“80后”的痛

“在这个城市中,每个人都被人流推着走,压力令人难以喘息,社会不公平现象,让每个人都很难保持心理平衡,试图去走捷径破坏正常规则,但是回过头去看,只有能够抵制住这种诱惑的人,才会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尽管这个过程会是缓慢的,但也会是心安理得和真正幸福的。”

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80后”,面对现实,我们可以有奋斗的艰辛、迷惘、痛苦,甚至是神经质的发作,但是却不可以丢掉自己的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80后”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但结婚、买房、还贷、工作等压力接踵而来,而一部反映当代现实的电视剧——《蜗居》引起了“80后”的热议。《蜗居》像冬天的雪粒,不仅打得人生疼,还带着刺人心骨的寒冷,凝聚的社会现实直指人心。这部电视剧并没有过多的宣传,却悄悄地到来,“突袭”上海,“侵袭”北京,掀起广泛的社会话题。《蜗居》对于那些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的“80后”来说,简直就是他们自己或是身边人故事的写照。赤裸裸的欲望,无奈的现实,让“80后”处于尴尬的境地。

不同的人生

不同年龄段的人在剧里看到了不同的东西,纯情的“80后”感叹着海藻对帅气小贝的辜负,气愤她去做了个龌龊的第三者;务实的“70后”看见了婚姻的柴米油盐,看见了物质对原则的无限诱惑;饱经风霜的“60后”在感叹生活味如嚼蜡的同时,也体味了手掌手背的难以取舍。编剧和导演将现实的残酷打碎,重塑给观众看,得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关注、启示和共鸣,而剧中某些背景音乐更能让你感同身受。

迷失的自我

伴随“80后”一代成长的偶像剧里,男主角很多都是这样的形象:成熟、浪漫、多金,爱情都是灰姑娘遇王子的梦幻式。而成熟男人的金钱与魅力,可能会让每个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孩迷失道德方向。有限的资源和无限膨胀的欲望,让一些“80后”选择了走“捷径”来获取幸福。《蜗居》中的海藻代表的并非纯粹有心计的拜金主义者,而是刚刚步入社会面对种种诱惑重重压力,最终迷失了自我的年轻女孩代表。

房子=幸福?

在当代社会有这样一个族群,他们同蚂蚁一样高智、弱小、群居,他们被概括为“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就是——“80后”“蚁族”,房子就像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了“80后”身上,日益高涨的房价使“80后”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与爆发力。《蜗居》中海萍、海藻的生活告诉我们,房子能带来安全感,但那冰冷的建筑物却绝对不能带来幸福感。为了房子在奋斗的“80后”,金钱上,我们可以受房子支配;但精神上,我们必须自主。

为理想奋斗

在现实生活中,“80后”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但结婚、买房、还贷、工作等压力接踵而来,击得“80后”们体无完肤,《蜗居》刺痛了“80后”正在面临的一个严酷现实。回顾一下《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一群怀抱青涩理想的“80后”在梦想与现实中寻求平衡,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说《蜗居》是残酷现实的催化剂,那么《奋斗》就是冷酷现实的迷幻剂,尽管社会是现实的,但我们也必须坚持为理想而奋斗。

不用争论,不用怀疑,“80后”正在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看到“80后”留下的业绩,他们建成的大厦,他们经营的企业,他们创造的文化,他们曾经为之拼搏过努力过,用自己的人格打造过的美好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