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特拉”向英国人透露了其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机密:希特勒放弃了入侵英国的计划,德国最精锐的部队、装甲部队、空军正从法国调往巴尔干或波兰。
“厄尔特拉”不断表明:德国正准备入侵前苏联。
为了共同抵抗德国法西斯,使前苏联能有所准备,英国通过正常外交途径向莫斯科发出警告。但是,英国人掩盖了情报来源。前苏联依然沉浸在与德国瓜分波兰的蜜月般的喜悦里,把英国的警告当成是挑拨离间。
1941年6月21日,德国实施“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德军像潮水般在前苏联西部边境涌进,再一次证实“厄尔特拉”的价值。
“厄尔特拉”在“二战”中帮助盟军屡建奇功。
为了争夺对东地中海的制海权,英国和意大利舰队进行了马塔潘角决战。“厄尔特拉”及时地向英国皇家海军舰队提供了意大利舰队的实力、装备、战斗计划等一系列最机密的情报,使英国海军为意大利舰队设下了一个死亡陷阱。对敌情一无所知的意大利舰队稀里糊涂地进入了英国人的伏击圈,结果军舰全成了英国火炮的靶子,导致全军覆灭。
1941年5月,“厄尔特拉”提供了一个良好战机:德国大型战舰“俾斯麦”号在新型巡洋舰“欧根亲王”号伴随下,于5月20日从波罗的海开入挪威领海。
“厄尔特拉”信息立即传到英国海军部。丘吉尔首相指示,务必将“俾斯麦”号一举击沉,狠狠地打击德国军队的嚣张气焰和士气。
海军部衡量了敌方实力,研究了海战的有利地形后,出动了数倍于敌的舰队,伺机将“俾斯麦”号一举击沉,并重创“欧根亲王”号巡洋舰。
……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遍布地中海地区、巴尔干半岛、俄罗斯前线、非洲以及各占领国内。战区之间相隔甚远,战线又经常变动,故部队之间的联络只有依靠无线电通信才能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和保证联络内容的安全,但正是德军认为安全的东西却是最不安全的,英国人破译“恩尼格玛”是德国人始料不及的事情。这样,德军的通信联络越多,所泄漏的秘密也就越多。
人们公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情报战线取得了最为辉煌的业绩。丘吉尔当年手中掌握的情报曾被宣称为“情报工作史上最伟大的胜利”。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情报并非来自打入敌营里的间谍,而是源于破译中心的破译员们呢?当然,英国也不乏詹姆士·邦德式的富有传奇色彩的间谍,比如辛西娅便令人拍案叫绝。但是使英国人饮誉情报界的主要还是“厄尔特拉”。
无论如何,能拥有“厄尔特拉”,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而更令英国人骄傲的是,在长达5年的战争岁月里,他们成功地保卫了“厄尔特拉”,这才是真正的奇迹,直到德国投降前夕,德国人还在使用“恩尼格玛”发报。
“五重间谍”
在抗日战争期间,从事特务工作难度加倍,当时出色完成任务的是具有军统、中统、青红帮、日伪等身份,被称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五重间谍”的中共特科精英——袁殊。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又名学艺,化名曾达斋。1929年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新闻》。
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立即转入了特科的工作。按照地下党负责人的指示,1932年春,通过表兄、黄埔一期的贾伯涛的关系,袁殊见到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头子吴醒亚,打入了中统内部。后来他经由吴醒亚介绍,成为新声通讯社的记者,从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记者招待会,了解与结识许多人并且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当时,中日正在谈判,谈的是货币兑换率与关税问题,这自然成了新闻界的抢手货。由于袁殊有岩井方面的渠道,消息又快又准,这位“涉外”记者立即成了红人,连吴醒亚对他都刮目相看。过了一段,岩井便开始每月支付袁殊200元的“交际费”,这样,他又成了日方的情报人员。自然,是得到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的批准——成为了“三重间谍”。
不久,岩井又安排袁殊到日本。回国后,袁殊即与冯雪锋联系上。1937年6月,潘汉年以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回到上海。从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区,在潘汉年的导演下,袁殊成功地演出了一场场出色的情报战。冯雪锋建议他以青帮身份“找杜月笙想想办法”,办起了时事刊行社。当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笠一时找不到熟悉日本问题,又有相当的日本关系的人,杜月笙提醒他,有一个叫袁殊的日本留学生与日本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关系不错,戴笠听了很高兴,于是亲自登门拜访。袁殊感到事关重大,立即去请示潘汉年。潘汉年沉吟了一会,说:“这是件好事,机会难得,你千万不可错失良机,答应戴笠的一切要求。”戴笠给袁殊安排了两项任务:一是收集日本方面的情报,二是坚持留在上海,不管时局有怎样的变化。就这样,袁殊又多了一个身份:军统,加上中统、青红帮、日伪,以及货真价实的中共党员秘密身份,则是五重身份了。这在中国情报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最多面的间谍了。从此,袁殊通过各种关系,大量获取日本情报。自然,首先是向潘汉年汇报,然后有选择地给军统汇报。也就是这个时期,他立下了后来为历史所传颂的“两次大功”当中的一次:
那是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袁殊置生死于度外,化装成日本学生,越过战线,深入到了日军阵地侦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中共避免了很大损失。上海沦为孤岛后,袁殊奉命(潘汉年之命,表面则是戴笠之命)留了下来。以军统少将的名义,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惩办侵略者与杀臭名昭著的汉奸,并得到了军统局的奖励。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爆炸了日本在虹口的海军军火仓库。为此,军统给袁殊记了大功。1937年上海沦陷后,岩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并成立了一个日本特务机关“特别调查组”,袁殊自然也成为了其中一员。当然,这事不仅潘汉年知道,军统也是知道的……由于袁殊迭立奇勋,戴笠把他召到香港予以奖励。袁殊接受戴笠两项任务:一是暗杀李士群;二是深入日本关系,交换和平意见。袁殊回到上海,同军统潜伏人员策划爆炸李士群的巢穴76号。没想到军统上海区区长王天木等人叛变,把他给出卖了。后来,袁殊被作为“外务省情报人员”,引渡到了岩井那里。根据潘汉年指令,事实上,是中央的具体部署并研究批准,袁殊向岩井提出成立“兴亚建国运动”的本部,“兴亚建国运动”本部于1939年11月在岩井公馆成立。潘汉年借岩井之名建立“兴亚建国运动”本部的目的,除了掩护一个电台外,更重要的则是出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大局的考虑。在日伪与顽固派的夹攻下,隐蔽战线工作的任务也更为艰巨,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深入敌人内部。在这之前,潘汉年已派关露打进76号。有袁殊进入了日本人活动的圈子中,对获取情报也就更加有利。延安由于远离情报中心上海,正亟待掌握日本大本营动向及日、汪、蒋三方相互勾结又相互矛盾的微妙关系与变化。于是大量情报发往延安。1942年初,由日本外务省安排,交通部次长陈孚木与袁殊一道,作为“兴建运动”的代表,应邀到日本访问。外务省头子野春吉三郎,是组织这一访问的主角。吉三郎向陈孚木、袁殊透露,当前的国策,是准备诱降蒋介石,建立一个以日本国为主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军已确定了南进的战略部署。这一消息,让袁殊为之一震。来自各方面的情报表明,日军南进,已是确定不移的战略决策了,潘汉年即报告延安。在欧战全面爆发之后,前苏联始终担心腹背受敌。在有了确定日军南进的情报后,才放心大胆地从远东调出了几十万兵力到西线。自1939年到抗战胜利,袁殊从来没有发生任何意外,这无疑是与他的智谋与出色的活动分不开的。当然,这期间完成的情报工作可谓数不胜数——他们及时向党中央提供了日伪内部的人事更迭;苏南日军的兵力部署、清乡行动;建立通往根据地秘密交通路线;救援被俘的我方人士——这包括袁殊亲自救出的鲁迅夫人许广平,掩护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等进入根据地;由于情报及时,粟裕部队迅速跳出了日伪合围的“篱笆墙”……
后来,袁殊又担任了一系列伪职,如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清乡专员以及伪保安司令等等,他的情报工作日益老辣。1945年初,袁殊辞去了伪教育厅厅长等职,仅留下一个上海市参议的名分。“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后,袁殊被任命为忠救军新制别动队第五纵队指挥和军统直属第三站站长,授予中将军衔。直到第二年,即1946年初,国民党方面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区。
摩萨德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南端海滨,有一座看起来很不起眼的陈旧的棕褐色小楼,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摩萨德总部。摩萨德的全称是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它正式成立于1951年初。
摩萨德有两套独特的招募人员的机制。
其一是科班式的挑选与训练。在哈雷尔时代,这主要是通过英式“校友会”里朋友的举荐,因为哈雷尔推崇直觉判断,那时候,一位受过合格教育或在某个特定军事单位中服过役的老熟人就是一名恰当的间谍人选。而阿米特则主张使用更为系统的方法,他想方设法寻找间谍人选,不仅在军队里找,而且在大学及商业界找,甚至在新移民中找。寻找的对象主要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具有欧洲人的气质、衣着风格,以及超出于一般人的突出个性。人才招募在哈雷尔时代完全是封闭式的,到阿米特时期则转为半公开式的,而2000年,摩萨德更是广贴海报,实行全球性公开招聘。
这种通过正规挑选的人员要接受严格的、科班式的训练。
在训练计划上,最初是情报工作的基础训练,这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情报机关对新特工的训练并无区别。其中包括使用密码,运用各种枪支和器械,练习柔道、格斗技术等。除此之外,另一些训练则是摩萨德的技术“专利”。如,用在羽毛中装有电子发射装置的信鸽来进行空中侦察,操纵在机身中装有电视摄像机的航空模型飞机,搜索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训练营地的情况等。
在这些基础训练中,也包括连续不断的记忆训练。比如,首先给受训者看一部电影,突然,放映机停了下来,教官马上要受训者们详细地讲述刚才所看见的一切,说:“请立即说出刚才画面中出现的20件东西是什么以及它们的形状和颜色。”这种训练既枯燥而且伤脑筋,但是对于从事间谍工作的特工来说则是必不可少的。摩萨德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提高间谍们对图纸、文件、照片的记忆力。他们还要练习如何进行跟踪而不被发现,或让别人跟踪自己再设法甩掉“尾巴”。如果学员轻松地完成了任务,教官就会派出更有经验的对手以增大训练难度。
此后,学员将接受更为全面的训练,使他们能更适应派往国家的生活环境。首先,他们必须熟练掌握派往国的语言,并从外表上看与当地人没有明显的区别。摩萨德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是以色列人的多民族性。比如说,从一些酷似纳粹军官类型的人中,找一个会说地道德语的间谍就十分容易。同理,在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移民中,摩萨德可以轻而易举地挑选大批熟悉所在国情况的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