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先生的这一句话演讲,被当时的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透过这句“一句话演讲”,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极为丰富的内容:既谴责了当时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又赞颂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相同四字的不同组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硬骨头精神的试金石。这是一句话,但又不仅仅是一句话,它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了人们要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挺身而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由上可见,有时候,语言贵精不贵多。一句话演讲,抛开转弯抹角与旁生枝节,抓住要表达的东西的精髓,巧作对比,达到了一语中的、一招致胜的效果。
删繁就简,轻而易举化尴尬
在人际交往中,不管我们遇到的是亲人,还是朋友;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也不管是同事,还是领导,等等,只有在自己走进了他人的心灵里,才能收到自己渴望达到的效果;办事或相处,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是否能掌握让自己走进他人心灵里的说话艺术,可以说是身在职场中必修的一课。有时,一项事业的成败,一个人是成为敌人或友人,通常都是取决于自己说话的艺术!
在中国长期形成的语言中,有一些是人们极其常用,又对人际交往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短语。若能在适当场合适当地使用这些非常简短的字句,它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些短语简洁明了,充分体现了一个非常文明的人如何运用语言的基本形式。在人们交往过程中,如果你能经常使用这些短语,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事实上,它们就是让我们在茫茫大海上导航的灯塔,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保持和谐的润滑剂。
“对方姓名”。首先要能喊出对方的名字,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最好捷径。谁都渴望被尊重,被人记住,但是,人们常常忘记别人的名字。若有谁因为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而记不住我们的名字,我们自然就会感到不痛快。所以,记住别人的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忘记别人的名字是不能容忍的无礼行为。记住别人,对打造你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因为能够热情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就表现了对对方的重视和尊重,好感便由此而生。
每个人都很愿意别人叫自己的名字,因为熟人见面时往往都会叫出对方的名字。记住别人的名字和面孔,你就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喊出别人的名字是建立广泛人脉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你好!”无论你昨天多么累,在今天早上起来后,在这新的一天里,都要精神抖擞地向你周围的人道一声:“你好!”特别是对你的老板和同事。问一句“你好!”就是要打破从昨天下班以后到今天早上一直处于停顿状态的同事关系,重新开始新的一天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别人说“你好!”是一个很有必要且是严肃的行为。
“你好!”是一句问候语,是亲善感、友好感的表示,更是一种信任和尊重。“你好!”一旦说出了口,双方都有了亲切、友好的意愿,彼此间的距离便缩短了,既增进了信任,又沟通了关系。当然,除了“你好!”之外,平日里,相互分别时说“再见”也能起到与“你好!”一样的良好效果。
“请”。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时候,“请”都是必须挂在嘴边的礼貌语。如“请问”、“请留步”、“请指教”、“请稍候”等等。频繁使用“请”字,会使话语变得委婉而礼貌,是比较自然地把自己的位置降低、将对方的位置抬高的最好的办法。
“谢谢!”生活中,我们要常说“谢谢”两个字。道一声“谢谢”,看似平常,却能引起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成为交际成功的催化剂。人际交往里有一个“黄金法则”,内容是: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报。向别人表示你的感谢是一个积极而有意义的举动。因为这是一种感恩的心态和行为。感恩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和奉献精神。若你能对别人的帮助表示一下谢意,彼此的关系就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彼此间的距离也缩短了,感谢也开始产生呼应和共鸣。
千万不要忘了你身边的人: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老板,你的同事,他们是了解你和支持你的,说出你对他们的谢意,并用良好的心态回报他们,他们就会给予你更多的信任、支持和帮助。此外,对他人的道谢要答谢,答谢通常可以用“没什么”、“别客气”、“应该的”来回答。
“对不起!”有一句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再聪明能干,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人在做了错事之后,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拒不认错,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开脱;另一种是坦诚承认错误,向大家说声“对不起”,并勇于改正,找出解决的途径。
道歉是一个细节行为,但又是让很多人忽视的动作。然而,有了过失与错误,就应该及时道歉,说声“对不起”。“对不起”是消除后遗症的“定心丸”,说得越及时越好,说得越真诚越好。道歉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不但能弥补过失,还能增进情谊、化解危机。学会说“对不起”,看似简单,但它的效用,非别的字眼可以相提并论。“对不起”能使强者低头,使怒者消气,使自己显得更加成熟。
“我不知道。”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这样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告诉我们,当我们真的不知道时,不妨直言“我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愿意说出“我不知道”这四个字,认为这样做会让别人轻视自己,令自己没有面子。其实,效果正好相反。
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一般都是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和不受人喜欢的人;而敢于说出“我不知道”的人,则是一种具有智慧的人,因为但凡有智慧者,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会知道一切事情”这个事实。“我不知道”是一种动力,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赢得尊重,获得成就。
“我欣赏你。”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他越欣赏自己,自己也就越欣赏别人。当你越欣赏别人时,你也就越容易与对方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基础。通常,要想让别人听从你的建议,要让别人乐意帮助你,首先就是欣赏你这个人。要别人欣赏你,首先你要欣赏对方。
“我欣赏你”是好的管理人员用得最多的一句简洁的话。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欣赏自己、接受自己。只要是善意的,向对方说出“我欣赏你”能使自己离成功更进一步。
废话连篇,拖沓冗长讨没趣
不管一个人是多么会说话,都必须注意说话场合,一个懂得分场合说话的人是非常受欢迎的人。
说话真正的技巧并不在于把话说得多么好,而在于把话说对、说巧,引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就是要“上什么山唱什么歌”。然而,我们每个人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是千变万化的,要详细说明“到什么山该唱什么歌”可以写很多本专著,实在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事情,所以言语得体更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易于操作的技术。
俗话说“言多必失”,所以,在某个场合你不知道该说什么话的时候,最好什么话也不要说,聆听同样也是你比较好的选择。竖起耳朵倾听是对说话者的一种莫大的尊敬,然后再辅以有节奏地轻轻点头,小声重复说话人的最后一个词,然后再报以一个微笑,就会给别人一种你的言行非常得体的印象。
一位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工作者”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工作者”的老同志的赞誉则比较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
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停止,却从大家对另一位“先进工作者”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欠缺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工作者’,十分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尽,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太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未曾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感到十分难堪的“刺”,冷不防的老教师的眼框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闷闷不乐的尴尬气氛。
一位领导见形势有些不妙,就马上把话茬给接了过来,想缓和一下气氛。他应该避开让大家敏感的“先进工作者”这个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的话题。但是,他却反反复复地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工作者”的问题不要太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等等和“先进”有关的话,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加尴尬了。
这是一个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们不妨把它叫做一个“不会说话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引出几点发人深思的教训:
一是那位退休老教师的教训:在说话时不应该作无谓的比照。比照,是谈话中十分常用的一种手法。用得好,可以使双方的说话产生某种积极的反差效果。这里,“积极的效果”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在退休欢送会这样的场合,别人所说的一般都是一些非常富有情感而又不失其真的比较得体的人情话和好话。对于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好话,听话者要善于倾听,善于应答,但是,根本没有必要拿别人的长处来对照自己的短处,从而引起自己的不快。
二是那位青年教师的教训:不应该在别人失意之火燃烧时更进一步地火上浇油。与人相处,很难避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不愉快,在一位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前辈即将退休时,尽管由于老先生平时在某些方面不善为人处事而与自己伤了和气,然而在欢送会这种场合,我们不能乘别人一时失言,就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一个人在说话时应该想想“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的含义,不要为了图一时痛快而说出那些缺少人情味的刻薄话。在这种场合,不管怎样,还是要在“欢”字上多考虑一些,“欢送欢送”,“欢”而“送”之,要尽可能地多留一点美好让人在以后的岁月里慢慢回忆。
三是那位领导的教训:作为领导人知道这种情形再继续谈下去会出现十分尴尬的局面,所以应该避开大家敏感的话题。在会场上一时出现了某种始料未及的尴尬局面时,那位领导没有直接去批评那位言之有失的青年教师,而是竭力肯定那位老教师的贡献:具有这种应急应变意识并立即着手应变,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具体应变能力和言语技巧一面来看,却又显得十分不合情理。应当避开“先进工作者”这个让大家敏感的话题,而是巧妙地把话题岔开,使欢送会的气氛由暂时的不欢而重新转向到欢快的气氛当中去,并顺势掀起新的高潮,而不是像那位领导人一样在敏感的话题上唠叨不休。是否能机敏地避开一些不宜多说的话题,对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也是一种既合理又非常好的检验。
佐证名言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柏拉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