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唐诗宋词故事:诗意春秋伴人眠
14497100000028

第28章 烟月不知人事改——体味词曲中的悲欢与离合(16)

59.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词人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谢枋得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

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见飞花。

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

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

又何必,待过家上冢,昼锦荣华!

谢枋得(公元1226~1289年),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其伯父谢徽明抗元战死,其父应琇因忤贵官被冤枉死,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自幼颖悟,“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赦还。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福建参政魏天祐强之北行至大都(今北京),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有《叠山集》。

宋朝是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特别是南宋末期,当时,以理宗为首的南宋封建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再加上宦官董宋臣和权臣贾似道祸国殃民,南宋的政治十分黑暗。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三十岁的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取进士,并名列前茅。由于他在殿试对策时攻击了当朝的丞相与重臣,被朝廷贬为第二甲进士。他愤然抛弃功名,返回家乡。第二年他又去参加教官考试,得中兼经科,但仍未出仕。

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古军大举攻宋,谢枋得被朝廷任为礼兵部架阁,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保卫饶、信、抚三州。谢枋得变卖家产,八方奔走,经他多方筹措,共招募得民兵一万多人。当时的丞相兼枢密使叫贾似道,他奉行投降政策,奉币向蒙古军求和,加上蒙古大汗蒙哥刚死,内乱发生,忽必烈答应了条件,率蒙古军北撤去争夺王位。蒙军刚撤,贾似道就开始行“打算法”(景定年间贾似道所推行的换救南宋中央财政危机和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之一),诬陷各地抗蒙将领贪污军费,逼他们破产赔偿。谢枋得极为愤慨,也对时局失望至极,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他在建康当考官时,便以贾似道政事为题,言“兵必至,国必亡”。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为此,他被贬官,谪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直到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才被放回家乡。此后的八年,他隐居弋阳的家中,没有出仕,主要还是由于他厌恶统治集团欺压百姓、昏庸无能、腐败透顶。这期间,他闭门讲学,向弟子宣传爱国思想,并鄙视权贵,足迹不入豪门。

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四年后,元将伯颜率元兵大举攻宋。在此国家存亡关头,谢枋得又挺身出来组织抗战。朝廷先后任他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等职,防守信州。由于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畏战,左丞相留梦炎弃职逃跑,兵部尚书吕师孟降元,其他不少封疆大臣和前线将领也纷纷投敌,大片国土沦丧。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宋朝江东地区。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了一场血战,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谢氏曾寄诏书命令南宋臣民降元,但谢枋得拒绝降元。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谢枋得被任江东制置使。于是,他再次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被迫隐姓埋名,弃家逃亡福建。这场战争中,谢枋得的妻子李氏饶州安仁人,宁死不屈,与次女和两婢女自尽,谢枋得的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南宋终因回天乏术,走上了灭亡之途。

谢枋得逃到福建后,曾长期流亡在建阳一带的穷山野岭之间,生活极其贫困。他每天穿着麻衣草鞋,面向东方痛哭,藉以悼念已亡的故国。谢枋得不做元朝的顺民,以卜卦、织卖草鞋或教书为生。曾到武夷山拜访遗民熊禾。在流亡期间,谢枋得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反映人民的疾苦,痛斥南宋的昏暗和大臣们的卖国求荣,表达了对复国还乡的强烈愿望,艺术成就极高。

元朝统一中国后,就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后五次派人来诱降枋得,但都被他严词拒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在寒食节,谢枋得过郓州,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这时,谢枋得虽然面容枯瘦,但仍精神抖擞,慷慨赋诗赠别亲友。他一到大都,就向明太皇太后谢氏坟墓和宋恭宗所在的方向,恸哭再拜,后被拘留于悯忠寺(今法源寺),见壁间有曹娥碑,哭泣说:“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并再次进行绝食斗争。留梦炎派医生拿了杂有米饭的药汤请他去喝,他一面怒骂,一面将药罐拂在地上。四月初五,谢枋得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绝食五天,终于为国尽节,至死未降为元臣。

60.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欲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的爱国

词人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张元干(公元1091~1170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北宋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围汴,担任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亦遭贬逐。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以将作监致仕。绍兴八年,秦桧当国,力主和议,胡铨上书请斩秦桧等以谢天下。当时,李纲也反对和议,结果被罢居长乐,张元干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对李抗金主张积极表示支持。胡铨被除名送新州编管,他又作《贺新郎》词送行。后来,秦桧听说此事,找个借口追赴大理寺,将张元干除名削籍。后张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

张元干自幼酷爱学习,为得名家指点,他20岁时专程赶赴南昌向徐师川求教诗词。22岁时,他跟随父亲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入太学上舍生,倍加勤奋,博览群书,学业和诗词创作都大有长进。他早年创作的《菩萨蛮》等词,清新秀丽,别具韵致,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也渐渐有了些名声。纵观张的一生,他能诗、能词、能文,文学修养很高,著作有《芦川归来集》10卷、《芦川词》2卷,所涉内容十分丰富,有赞颂壮美山河的;有抒发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有怒斥误国佞臣的。他的著作因洋溢着爱国激情,而备受人们称赞。

他十分擅长作词,与张孝祥一起并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在他的180余首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两首《贺新郎》,也是他的压卷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张元干生活在两宋动荡之交,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词风上都展现出承前启后的特质。南渡以后,他的词风转为豪放、悲壮,气节凛然,继承了苏轼的豪放派的风格,更兼社会动荡,生活阅历丰富,使得作品的内容极具厚度。他积极创作,大胆探索,词的内容更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词成为了对国家大事发表看法、抨击时弊的艺术手段。他赋予词以新的作用,拓宽了南宋词人的创作道路,对后来的辛弃疾等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初,李纲任亲征行营使,主要负责京都防务,张元干为行营属官。金兵围攻汴梁城,李纲力谏抗金,坚决死守。张元干投入到京都保卫战中,积极献策,撰写《却敌书》,亲临城上杀敌,还曾多次打退金兵进攻。后来,他在《挽少师相国李公》中回忆说“城守麾强弩,诸班果翕然。云梯攻正急,雨箭勇争先。中夜飞雷炮,平明破火船。”金兵损失惨重,久攻不下,二月便退兵,京都围困得解。张元干写《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九庙安全日,三军死守心。倘为襄汉幸,良复见于今”称颂这次战斗,讽刺那些只知弃城逃跑的人。同年六月,李纲被排挤出京都,随后张元干也被贬淮上。北宋靖康二年,即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张元干悲痛万分,创作《感事四首》,表达抗敌复国的决心和意志。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商丘即位,重新启用李纲为宰相,张元干也被召回,官拜朝议大夫、将作少监、充抚谕使。李纲整军备战,坚持北伐,可短短75天就被免职。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江南战事渐息,半壁江山稳固。高宗皇帝定都临安,也渐渐没有了收复失地的想法。他任用秦桧为参知政事,主战派被排挤出权力核心,仁人志士要么官居下位,要么退隐林泉,恣意山水。张元干也辞官回到了福建。七年后,宋金议和,宋向金纳贡。张元干听说后,十分愤慨,作《再次前韵即事》,大骂秦桧、孙近等卖国权奸是“群羊”。李纲在福州也上疏反对朝廷屈辱议和,张元干听说后,又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畅言“气吞骄虏”的壮志,对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表示敬仰和支持。这首词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希望朝廷能重塑环宇,收复山河。

虽然主和派把柄朝政,但对于与金是战是和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公元1138年胡铨听说秦桧要派王伦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他以“冒渎天威,甘俟斧”的气魄,写下《戊午上高宗封事》,声言“义不与桧等共戴天!”秦桧读后,火冒三丈,顿足捶胸,心中暗下决心,定杀此人!后诬蔑胡铨“狂妄凶悖,鼓动劫持”,将他贬谪到广州监管盐仓。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先是贬谪昭州(今广西平乐),又再贬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监广州盐仓编管。当时,胡铨在福唐(今福建福清)被告知贬谪,于是从福唐出发,前往新州。在经过福州时,张元干敬佩胡铨的作为和勇气,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为胡铨送行。

这首词分上下两篇,上篇57个字,下篇59 字。“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生动地展现了金兵铁骑下混乱荒凉的情景,“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道出了心中的无奈与惆怅。下篇的“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放眼看古今大事,没有恩怨私情。鼓励胡铨振作起来,安慰他乐观面对,不要因此消沉。全词写得慷慨悲壮,苍凉悲壮之中暗含刚健遒力,犹如金石之声,不同凡响。这首词流传甚广,为张元干赢得了更大的名气,也为他招来了更大的祸患。秦桧彻底愤怒了,已过半百的张元干被抄家入狱,削除名籍。

他一生没有官居高位,显达富贵;没有声名赫赫,万人仰慕。他有的只是满腔忠义和无畏勇气。七十岁时,他作《陇头泉》,仍想着“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也是希望有人能接过这面旗帜,继续未完成的事业。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张元干逝世,归葬福建的螺山,终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