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需要提到的是《决议》在叙述说明刘、张的罪恶事实之后,于第六段采用“一针见血”的议论手法,揭示了“刘青山、张子善事件”的严重性——“他们要把天津地区的党委变成贪污罪犯的驯服工具”。随即又运用了三个“正是……”作排比句,一下子把人们阅读《决议》的思绪引向高潮,从而与开头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出对刘青山、张子善这样的腐败分子必须清除出党并交政府依法制裁的结论。这段明白畅晓的说明性文字,就是对前述大量事实的进一步提炼与升华,因而显得非常有力。
【例文14】
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
(1954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一致通过的决议)一、党的团结,工人阶级的团结,劳动人民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是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基本原理之一。……鉴于我们现在还采取着和资产阶级联合的政策,而小资产阶级还像汪洋大海包围着我们;鉴于我们的党很大,党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还很不够,一部分干部中的思想政治情况还相当复杂;鉴于一部分干部甚至某些高级干部对于党的团结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对于集体领导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对于巩固和提高中央威信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特别是鉴于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内一部分干部滋长着一种极端危险的骄傲情绪,他们因为工作中的若干成绩就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共产党员所必须具有的谦逊态度和自我批评精神,夸大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威信,自以为天下第一,只能听人奉承赞扬,不能受人批评监督,对批评者实行压制和报复,甚至把自己所领导的地区和部门看作个人的资本和独立王国;鉴于这一切情况,中央认为,当此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要历史关头,有极大地必要来唤起全党同志更加注意提高革命警惕性,更加增强党的团结。……列宁和斯大林曾要求苏联共产党“保护我们党的一致,如同保护眼珠一样”,这同样应成为我们的格言。
二、为着增强党的团结,全党同志……都应遵守下列各项规定:(共六条,略)
三、党的团结必须是也只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在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正确的组织原则的基础上的团结。为了……。
四、……全党干部都应当以身作则,同心同德,“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全党如同一个和睦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便团结整个工人阶级,团结全体劳动人民和全国人民,为战胜内外敌人的任何破坏阴谋,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事业的胜利而奋斗。
(选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辑)
【讲析】
《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在党内少数同志中出现的不注意党的团结的错误倾向而作出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决议。全文以“增强党的团结”为主旨,按照以“虚”带“实”的逻辑要求,层层递进地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务“虚”,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理论与当时所面临的客观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增强团结的重大意义——“党的团结、工人阶级的团结、劳动人民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是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在陈述增强党的团结的必要性时,先后讲了五个“鉴于……”,前四个“鉴于……”是并排句式,从社会讲到党内又讲到干部;第四个“鉴于……”对前三个又有特别强调的意思,即“党内一部分干部滋长着一种极端危险的骄傲情绪……独立王国”;第五个“鉴于……”是对前四个“鉴于”进行兜底,起总括作用。这五个“鉴于……”表现为先并列、后递进、再总括的写作手法,不仅显得很有气势,而且简明概括。
第一个问题与第二、第三、第四个问题的关系是以“虚”带“实”。第二个问题,就如何增强党的团结问题作出了六条规定,这六条是并列的关系;第三个问题阐述了党的团结原则与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最后一个问题是有关本决议的贯彻要求,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并与开头遥相呼应。总之,全文以“虚”带“实”,先从原因、背景、意义讲到六条规定,再从具体规定讲到方针、政策,最后落脚到决议本身的贯彻,层次清晰严密,事理融会贯通,头尾呼应,浑然一体,是这篇决议写作的突出特色。
【例文1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
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
(1)~(5)……略
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
(6)~(8)……(略)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
(9)~(15)……(略)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6)~(18)……略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24)……略
历史的伟大转折
(25)~(26)……略
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27)~(31)……略
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32)~(38)……略
……全会号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同心同德,排除万难,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全文载于《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讲析】
上面这份决议长达35000字,由八个部分及一个结尾段组成,每一部分都有一个揭示中心内容的小标题置于上面正中位置,这种外形外貌的结构形式,一般称作“分列小标题”的写法。
从这篇例文中可以看出,要写好这种历史跨度较长、内容浩瀚的具有重大思想理论建设意义的方针政策性决议,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内在结构处理要灵活。该文一至六部分,表现为按时间顺序层层递进的纵式结构,七、八两个部分又表现为并列的横式结构,从而全篇文章体现为“先纵后横”式的纵横结合。在每一个部分里,有时是横向的表达,如(1)~(5)、(6)~(8)、(16)~(18)、(19)~(20)、(27)~(31)、(32)~(38),有时又是纵向的说明,如(9)~(15)、(25)~(26)。全文在层次结构的运用上,需纵则纵,需横则横,运用自如,浑然一体。
二是从全篇到每一部分至每一段落,都有鲜明的篇旨,段旨,尽力做到头尾呼应,这样有利于帮助阅者掌握要领,并使全文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紧密连贯。这是写作此类决议必须注意的。例文第一部分的(1),是(2)~(5)题的要旨,说明为什么要对新中国成立前28年的历史进行回顾;第二部分的第(6)题,是这个部分的基本观点所在,而(8)又与(6)题形成头尾呼应,从而与第(7)题所叙述的新中国成立32年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紧密组合成一体,显得观点鲜明、事实有力。又如例文的结尾,与全文开头的(1)、(2)两题相呼应,纵观我党成立以来的60年光辉战斗历程,告诉我们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一定能够把我们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强国。
三是充分运用夹议夹议的表达方式。例文以议论为主,结合叙述,摆事实、讲道理,以观点统帅材料,又以事实为本证明所论之理,主旨突出,事实有力,对人们所关心的一些重大的方针、政策及路线问题逐一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
三、决定
【例文16】
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
(一九四一年七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甲)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年的革命锻炼,现在已经成为全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的决定的因素,然而放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伟大而艰辛的革命事业。这样,就要求我们的党更进一步的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的党,要求全党党员和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下面,团结起来,成为有组织的整体,没有这样坚强的统一的集中的党,便不能应付革命过程中长期残酷的复杂斗争,便不能实现我们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今天巩固党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党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更加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使全党能够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
(乙)我们的党,虽然已有二十年的英勇奋斗的历史,虽然已经是和广大群众密切联系的布什尔维克化的党,但是必须指出:我们的环境,是广大农村的环境,是长期分散的独立活动的游击战争的环境,党内小生产者及知识分子的成分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容易产生某些党员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无组织的状态”、“独立主义”与“反集中的分散主义”等等违反党性的倾向,这些倾向,假如听其发展,便会破坏党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可能发展到小组织活动与派别斗争,一直到公开反党,使党与革命受到极大损害。而有这些倾向的个人如不改正,亦会身败名裂。叛徒张国焘的结局,便是明显的历史教训。这些缺乏党性的倾向,今天在党内虽然还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某些个别部分中,在某些同志中是确实存在着的。上述的这些倾向,具体表现在下列各方面:
(1)在政治上自由行动,不请示中央或上级意见,不尊重中央及上级的决定,随便发言,标新立异,以感想代替政策,独断专行,或借故推脱,两面态度,阳奉阴违,对党隐瞒。
(2)在组织上自成系统,自成局面,强调独立活动,反对集中领导,本位主义,调不动人,目无组织,只有个人实行家长统制,只要下面服从纪律,而自己可以不遵守,反抗中央,轻视上级,超越直接领导机关去解决问题,多数决议可以不服从,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在干部政策上毫无原则,随便提拔,随便打击,感情拉拢,互相包庇,秘密勾搭,派别活动。
(3)在思想意识上,是发展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来反对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都表现个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自高自大,自命不凡,个人突出,提高自己,喜人奉承,吹牛夸大,风头主义,不实事求是的了解具体情况,不严肃慎重的对待问题,铺张求表面,不肯埋头苦干,不与群众真正密切联系。
(丙)为了纠正上述违反党性的倾向,必须采取以下办法:
(1)应当在党内更加强调全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和服从中央领导的重要性。……
(2)更严格的检查一切决议决定之执行,坚持肃清阳奉阴违的两面性的现象。
(3)即时发现,即时纠正,不纵容错误继续发展,才更能挽救干部,和不使工作受到损失,……
(4)要在全党加强纪律教育,……
(5)要用自我批评的武器和加强学习的方法,来改造自己,使适合于党与革命的需要。……
(6)最后,决定从中央委员以至每个党部的负责领导者,都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一定的党性的组织生活,虚心听取党员群众对于自己的批评,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
【讲析】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的队伍迅速扩大,到1941年,全国已有80多万党员,其中70余万是新党员。这些党员大多来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其中不少人还存在着“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独立主义”、“分散主义”等违反党性原则的现象,这就影响着党的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妨碍着党组织担负起领导抗日战争的伟大使命。为此,在党成立20周年纪念日即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的制定,促进了全党在马列主义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今天,重新学习党的历史上的这篇《决定》,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党的建设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而且可以切实体会到其在写作上的特色,令人受益颇多。
(一)以“虚”带实,“虚”实结合
这篇约1700字的《决定》,是一篇“部署指挥性决定”。此类决定在写作上通常于开头处,或用一个独立的段落,或用一个专门问题,或占用一个部分,使用议论性的文字,来阐述制定决定的指导思想和中心观点,这就是“虚”。《决定》在这一写作技法上表现得极其充分。例文由(甲)、(乙)、(丙)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约占全文1/6的文字,是用来说明制发《决定》的依据和背景的。它先是分析了当前党所处的重要地位和面临的伟大而又艰巨的革命任务,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进而提出共产党人必须增强党性。这就使我们在未读《决定》的具体内容之前,首先领略了《决定》的中心思想和重大意义,为坚决贯彻《决定》精神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