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行予政
14449700000082

第82章 百年老桥是甘肃精神的生动体现

记者: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让这座地处西北的城市变得灵动而秀丽。而自古黄河是天险,渡河如渡鬼门关,西北交通依靠一座浮桥的现实存在了数百年,于是在黄河上建一座永久性的桥梁,成了甘肃人的梦想。在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统治下,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三年,在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甘肃,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却在兰州飞架南北,这不能不让世人感佩,不能不让世人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好奇。

2月14日,记者从甘肃省话剧院了解到,一部讲述100多年前黄河铁桥波澜壮阔的修桥历史,展现甘肃人为实现“天堑变通途”的梦想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展现百年前甘肃的开放和民主进程的大型话剧《天下第一桥》(暂定名),将在今年新鲜亮相。据悉,这也是将“铁桥故事”首次搬上舞台。投资300多万的《天下第一桥》,已被列入2012年甘肃省重点创作剧目。

《天下第一桥》的剧本创作策划人是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庞波,甘肃省委保密办主任、省保密局局长李维平担纲编剧。该话剧已邀请到我国著名导演、总政话剧团导演胡宗琪来担任总导演,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排。

该话剧讲述了清朝末年兰州修建黄河铁桥的全过程,刻画了以升允、彭英甲为代表的一大批清朝官员和兰州建桥的工匠为实现建桥梦想,委托和聘请外国洋行和工程师,顶住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之声,在政治、经济环境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上下通力合作,历时近三年,终于建成了黄河上第一座铁桥的故事。日前,记者专访了话剧《天下第一桥》主创人员。

剧本创作策划人庞波:甘肃有着黄河文化、伏羲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过去甘肃戏剧舞台创作重点主要是发掘丝路文化、敦煌文化,且涌现出不少精品佳作,但却很少关注到黄河文化的发掘和应用。黄河文化映照出黄河儿女矢志不渝的精神,我从小生长在兰州,看着这个山水城市更感觉到黄河的亲切、黄河文化的厚重,因此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黄河儿女,多年来一直想创意和策划一部黄河文化的精品搬到舞台上。

而黄河上耸立的百年老桥——黄河铁桥,是甘肃黄河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我们自古以来在黄河岸边生活的甘肃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正是我们甘肃人精神的提炼。

同时我也想到,100多年前甘肃人就有对外开放的眼光,这座铁桥就代表甘肃人包容的胸怀。100多年前,甘肃的有志之士和执政当局的精英,能够在清廷摇摇欲坠、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拿出银子,在当地人民的支持、声援下修这座铁桥。如果不具备对外开放的眼光和使命感,他们不可能做想也不敢想的事,也不可能有外国人帮助我们。这座老桥,不仅是沧桑历史的最好见证,也是甘肃开放、开发精神的生动实践。另外,甘肃是中国西部的重要战略要地,担负着稳定西部疆域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还要提升到维护国家安定、弘扬黄河文化的高度来关照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甘肃精神。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些老专家、老剧作家,还有李维平先生,坐在一块喝茶,聊天。这时候,我谈到了黄河文化的辉煌和发展,也谈到了这个策划和创意。当时这个创意和策划得到了好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也得到了李维平先生的大力响应,且最终由李维平先生把这个创意变成了一个文学剧本,并且得到我省著名编剧姚运焕、老一辈话剧表演艺术家赵组国的认可和赞赏,同时也得到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文化厅等单位强有力的支持。

我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这部话剧《天下第一桥》,让铁桥的故事家喻户晓,铁桥的历史人人皆知,铁桥所呈现的甘肃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