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行予政
14449700000043

第43章 发展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从而进一步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随着我省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队伍数量、质量和素质结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人才优先战略,坚持“两个轮子”协调运转,在大力开发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加快建设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本地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技能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组织推动和督促检查。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等形式,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以及相关机构的工作分工和职责。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奖,对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进行表彰,促进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加大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合作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二、以技工教育为主阵地,提升技能人才能力素质

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技工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方向,创新培养制度、体系和模式,采用新的培养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体制机制改革,创造品牌和特色。把强化师资培养作为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的核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培养一体化教师计划,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教育部门统一部署和安排下组织学校教师进修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依托具备条件的技工院校创建实训基地、创业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加大技工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各类职业院校,特别是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加大实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骨干作用。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要牢固树立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努力扩大高级工、预备技师招生规模,制定技能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促进本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鼓励支持各行各业举办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成长创造平台,激发技能人才岗位成才的热情,促进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

三、创新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深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的技能人才鉴定评价体系。鉴定方式上,突出操作性和实践性;鉴定评价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鉴定评价标准上,坚持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鉴定评价机制上,坚持社会鉴定与企业认可相结合;鉴定评价方式上,坚持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改革企业技能人才鉴定评价方式,按照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通过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等方法,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难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完善技师社会化考评制度,不断改进技师鉴定、评审的方式和程序,采取严谨科学的评审办法,保证考评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完善农民工培养鉴定体制,扩大后备技能人才规模。研究制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新制度、新政策、新机制。突出工作重点,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与城乡一体化就业结合起来,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储备性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领导,发动全社会培训力量,发挥就业服务机构在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共同推进农民工培训,采取更加便利的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方式,为甘肃经济建设提供后备技能人才支持。

四、完善培养机制,营造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环境

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各种形式的技能人才主题活动,挖掘和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实现代际传承,发扬光大。企业要在关键职业(工种)岗位、工序设立“首席技师”、“特聘技师”,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解决技术难题、组织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实施精品工程和带徒传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掌握当地技能人才状况,为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同行业技术交流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绝招绝技和技能成果展示等创造条件。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对于在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在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的同时,按有关规定直接晋升职业资格、技术等级或优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企业要完善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机制,采取多种奖励表彰形式,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奖。充分发挥政府奖励的导向作用,对培养技能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体系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用于技能人才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奖励、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综合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及各项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对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给予资金保证,进一步落实好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完善职业培训鉴定补贴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切实提高补贴资金的落实效力。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等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投资力度,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形式办学,努力实现技工教育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办学为补充,各类型职业培训机构协调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