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行予政
14449700000029

第29章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省政府印发劳务经济发展三年规划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规划的总体部署,认真实施劳务培训、劳务基地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劳务品牌建设、回乡创业和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六大工程”,顺利实现了全省劳务经济三年翻番的发展目标。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由2007年的391.4万人稳步增长到2010年516.9万人,年均增长9.7%以上,劳务收入由2007年的200亿元快速增长到2010年468.3亿元,年均增长32.7%以上。劳务经济工作水平大幅度提升,主要表现在:输转渠道进一步拓宽,与15个省市区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省级驻外劳务管理机构达到15个,全省省外劳务基地达到5259个,覆盖了全国主要经济区域;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了14万农民技能培训民生实事工程,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农民工培训项目,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大力推动省市县三级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整合基层劳动和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甘肃劳务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坚持“树品牌,提形象、扩市场”的劳务品牌建设思路,初步形成了“一地一色”、“一地一品”的品牌建设格局;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制定了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积极推动农民工回乡创业。务工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强人文关怀,初步实现了农民工劳动有合同、工资有保障、伤病有保险、维权有渠道、环境有改善的维权目标。

同时,全省劳务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培训率低,与全省输转总量相比,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仍然偏低,且大多数为初级技能培训,严重影响了我省劳务输转的质量。输转组织率低,相当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依然是靠地缘、人缘等关系自谋输出,组织松散,随意性大,风险高,维权难。就业稳定率低,很多农民工缺乏技能,盲目外出,因生产生活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合法权益被侵犯等原因而频繁更换工作岗位,外出务工农民中,季节性、短期性的仍占很大比重,影响了就业稳定性。一些基层劳务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紧张,影响了全省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四抓三支撑”总体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援新疆和国务院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贯彻省部合作备忘录,以稳定输转人数、提高劳务收入为重点,以强化技能培训为“抓手”,以推动农民增收和创业致富为目标,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建立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增长极的劳务基地,努力实现每年稳定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500万人以上。

(一)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国家级、省级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建设,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模式。积极开展区域劳务合作,不断拓建新的劳务基地,加强与输入地政府、企业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认真做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组织引导我省农民工参与省内重大项目建设。

(二)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灵活统一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加快建立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省、市、县、乡四级劳动用工信息网络,完善就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合理流动。彻底清理取消限制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继续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加强对中介机构监督管理,鼓励依法从事劳务服务,严厉打击欺诈行为。

(三)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和技能评价体系。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和动员各类培训机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建设兰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基地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职业技能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动县区农民工培训项目整合,加快建设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明显的示范性培训基地,推进村级和乡镇劳务培训基地建设。以“两后生”为重点,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储备培训和创业培训,使90%以上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前接受到比较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技能鉴定工作,使尽可能多的农民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特别要加强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农民工的专门培训,按规定全部持证上岗。认真实施新出台的农民工职称评定意见,将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农民工纳入职称评定范围,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为农民工职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通道。

(四)实施劳务品牌创建战略。把劳务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劳务经济质量的重要抓手,在构建成长、定位管理、保护等方面制定专门、详细地发展规划。加大对特色手艺、特色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政策支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特别要注重培育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等劳务品牌文化核心价值。强化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做好形象设计和广告宣传,利用现代传媒,有效提升劳务品牌的知名度。加大典型宣传,树立劳务品牌的形象代表,提高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

(五)积极鼓励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全面贯彻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不断完善回乡创业的领导和协调机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人性化的服务,大力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形成大规模组织输出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相结合,外出务工与回乡创业良性互动的劳务输转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创业的作用,加大放贷力度,有效解决回乡创业人员资金紧张问题。

(六)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认真实施劳动合同法,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着力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农民工安全培训,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将企业拖欠工资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积极扩大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覆盖面。研究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续接办法。落实甘肃省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将高危行业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以非公经济为重点,加大农民工失业保险扩面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