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行予政
144497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在陇原大地改革开放、转型跨越的火红年代,我作为甘肃省人事厅(省编办)党组书记、收官厅长,又作为新组建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首任厅长,“辞旧履新”的情结悠然升起,多有感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屈指算来,自60年代末参加工作,迄今已逾40载。特别是在机构变迁,承前启后的五个年头任职中,我既履行了省人事厅(省编办)党组书记、最后一任厅长的重任,又肩负了省人社厅首任厅长的使命,负重爬坡,步履艰难。好在有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头衔,拓展了协调各方的空间,倒也做了不少有利于社会发展,为老百姓服务的事情,心中感到踏实和无悔。

俗话说得好:“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人好办,事好办,人事不好办。”的确如此,富有哲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是省政府的重要民生部门,承担着就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收入分配、和谐劳动关系等工作职责,服务对象成千上万,服务群体千差万别,稍有不慎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稍有不如意就会挫伤人的感情,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做人的工作,特别是做好件件关系利益利害、事事关乎民生民本的人事工作,是极其不易的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社厅长的位子的确不好坐,如果没有时刻牵挂群众安危冷暖,坚持不懈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坚定信念,没有矢志不渝为国尽责、为民谋利的坦诚胸怀,一时一刻都是坐不下、坐不住、坐不稳的。

些小吾曹州县吏、枝枝叶叶总关情。人社厅长不是什么大官,只是关乎民生的“衙吏”,服务人民的勤务员,忠于职责,恪尽职守是应尽的本分。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如果一刻偏离了“为人”的本位,将会一事无成,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天天见的是不同面孔的人,天天处理的是千差万别的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排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这是天大的事,为政者必须亲力亲为。短短几年的实践,我对民生事业,对服务群众的工作充满了无限的感情。当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甚至无业可就,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消弱了贫困地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和信念;民族县区一些孩子辍学打工或入寺当了和尚的情景,我心里非常着急。经过调研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作用,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实施了每年扶持1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民生实事项目;当我收到甘肃第一个共产党员、第一个党支部书记张一悟老前辈的儿子因为孩子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而感到伤感的信件后,我抓紧安排分管厅领导落实了孩子的就业岗位。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我这个人社厅长的职责,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种社会导向,体现了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尊重和缅怀;2009年10月,当我们调研了解到蜚声海内外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有一批老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专家学者、老职工的情绪。同时,也困扰着基地发展的问题后,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当年就协调解决了基地378名老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解除了基地发展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军心,安定了民心,我们感到无比喜悦;当我们面对城镇国有企业原“家属工”、“五七工”要求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上访不断,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的局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探索出台了指导意见,将全省符合条件的13万“家属工”、“五七工”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管理,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原华亭运输公司下岗职工近百人为解决他们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专门给省长写信反映。接到批件后,我们在第一时间会同市人社部门将这个拖了好几年未解决的问题妥善予以解决,工人同志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称赞我们是人民的好公仆。回顾不是为了沉湎于成绩,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启沃未来。在与民生工作的不解之缘中,我体会到做人的工作最伟大、最光荣、也最难做。但无论多难,只要我们讲党性,凭一颗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去努力践行,就一定会成功并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本书主要收编了我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省编办)党组书记、厅长,省人社厅厅长以来,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的文章,以履职尽责、为民服务为主线,全面反映了在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建立“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推动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所思所想和所感所悟。既是个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探索,也是集体成果的归纳和梳理,凝聚了全厅的智慧,代言了大家的心声,展现了新厅的风貌。审视这些工作,我深感自豪的是:作为省人社厅的首任厅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厅领导班子成员的齐心配合下,在全厅500多名干部职工的全力支持配合下,我始终保持了顾全大局的政治品格、光明磊落的人格风范和鞠躬尽瘁的为政情怀。至于工作的成败利钝,则付诸公论,非我所能逆睹也。

继我的前两本小册子《回顾与思考》、《秉烛耕耘》之后,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文稿编辑成《思行予政》一书,对自己而言,自有敝帚自珍,盘点回味之意;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单位来说,却也记录了真实,展现了艰辛的烙印;同时,对于有志于民生事业的同仁和来者,我想也当有资以借鉴,拾遗补阙之效。

本书付梓出版之际,适逢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建运行三周年,谨以此书作为纪念。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