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关注孩子从心理开始
14396700000024

第24章 入侵古巴猪湾事件

1961年4月18日,对于就职不满3个月的美国新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而言,是有生以来最漫长的一天。就在4月17日凌晨,约1200名反对派组织的"义勇军"在美国海空军的支持下于古巴南部海岸猪湾登陆,试图推翻古巴革命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所领导的革命政府,恢复亲美政权。整个入侵行动由中央情报局精心策划,并得到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全力支持。被认为绝对是万无一失的。

肯尼迪清楚地记得,当他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径直走到了他的面前。慷慨陈词:"总统先生,我向你保证,如果你不批准这个计划,要不了一个星期就会后悔……如果我们就这样无所事事,对哈瓦那政府不闻不问,我不知道你今后将如何面对所有那些因希望幻灭与绝望而愤怒的古巴人。但我可以断言,总统先生,在以后每一次的竞选中,他们一定会成为民主党人的噩梦。这件事也将成为你政治生涯中永远无法解释清楚的疑点。”

如此直截了当的发言,使肯尼迪一下子无言以对,过了好一会儿。肯尼迪才问道:"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成功地概率到底有多大?我想听百分之一百的实话!"

"总统先生,您请放心,6年前推翻危地马拉政府那会儿,我就在这里。当时我盯着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威尔威尔的眼睛告诉他,我可以肯定我们的危地马拉计划一定会成功。而现在,总统先生。我同样可以毫不夸口地说,我们这个计划的前景甚至比那时还要好。”艾伦·杜勒充满自信地回答。

还不够放心的肯尼迪总统视线转向美国军队的最高代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莱曼·兰尼兹尔将军,同样,将军对行动计划投了百分之百的赞成票。于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冒险计划之一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然而,与那些总统顾问们信誓旦旦的表态相反,入侵当天。入侵者就遭到了迎头痛击。作为计划中的"人民起义"根本没有发生,而潜伏在古巴的地下组织成员也被一网打尽,其领导人也被以叛国罪处决。

与此同时,登陆的入侵部队也遭到重创,被迫退守等待援兵,但没有援兵,进退两难,很快被全歼,还不到72小时,美国一手操纵的入侵行动就被彻底粉碎了。这次军事行动的惨败严重损害了肯尼迪政权的威望,年轻的肯尼迪不得不独自吞下这颗苦果,他不无自嘲地说道:"胜利有100个父亲,而失败就是个孤儿。"

要知道肯尼迪总统的顾问班底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为出类拔萃的,其中多数出自世界最顶尖的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包括4位历史学家,6位教授,其中15人获得过著名的罗兹奖学金。

如此多的专家济济一堂,最后却制定出了这么一个荒诞的计划,导致了惨重的损失,在集体决策机制中存在什么样的陷阱呢?

怀着浓厚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对此展开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似乎的确存在更具冒险性的特点。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先提供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工程师,他已经结婚了,并有一个孩子。5年前他大学毕业便进入一家大型公司上班,工作稳定,收入中等,福利完备,将来还会有一大笔退休金,但是在退休之前工资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另外还有一家小型公司也在招人,工资很高,还有奖金与股权,可惜收入并不稳定。现在让大家为工程师做参谋,帮助他作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实验中先让一些人单独提出建议,然后再组成小组,一起讨论,共同提出建议。结果发现,各人在团体决策下所提的建议比单独情况下所提出的要冒险得多。

从猪湾事件的事后检讨来看,中央情报局所拟定的作战计划实际上破绽百出。在报告书中提到,入侵部队是一支受过游击战专业训练的精锐部队,登陆地点的猪湾是偏僻荒凉的海滩,没有人迹,四处布满难以通行的沼泽地带,如果登陆行动在极隐秘的状况下进行,古巴军队根本来不及反应。但是事实上,入侵部队的大部分人是新招募的队员,他们过去是律师、医生、教师或工程师,甚至天主教神甫,职业士兵却非常少,而且平均年龄大到了29岁,有的竟然已60开外,许多人还不会开枪。而猪湾也不再是人烟稀少的荒滩.在那里已经建成了一个公园,修起了现代化的公路,每逢周末就有成群结队的游客来参观,当然对方的坦克与火炮也很容易调集过来。中央情报局不但高估了己方的战力,对对手的估计也全盘错误。中央情报局曾断言古巴的空军“几乎等于零",它的飞机大部分已经过时而无法使用,而且指挥混乱。然而,指挥混乱的倒是美国人,因为在战斗中始终是古巴革命军牢牢地把握了制空权,这成为了最后制胜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盲目的自信也助长了美国人不切实际的冒险。美国当局单方面认为只要登陆成功,马上会在古巴掀起全国性的叛乱,古巴的军队会哗变,反政府组织所领导的起义将最终推翻卡斯特罗.赢得最后的胜利。可惜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没有军队倒戈,没有人民暴动,有的只是幻想的破灭与无辜的牺牲。肯尼迪对行动的结果吃不准,只能听从于专家的建议;而中央情报局的逻辑则是,我们既然在危地马拉的行动能够成功.也没有道理在古巴失败,何况计划的本身看起来又无懈可击;肯尼迪政府的高参们也没有独立思考,提出任何有价值的意见,而只是随声附和,仅有的一些微弱的反对声音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过度地美化自己,简化贬低敌方;对批评意见文过饰非.忽视对己方不利的情报与资料;通过强大的遵从压力迫使人们随波逐流,营造大家意见一致的虚假幻觉。正是这些问题,将决策最后导向了灾难。

这就是群体决策时一定要引入一些群体以外成员进行监督和尽可能地包容不同观点和意见。这样才能尽可能少地受到"群体极化"和"群体盲思"的影响。

知识窗:

群体极化具有双重的意义。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从消极的一面看,它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群体极化似乎很容易在一个具有强烈群体意识的群体内产生,也许是在这样的群体中,其成员对群体意见常做出比实际情况更一致和极端的错误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