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永远带有一种迷人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动画人为之探索和造梦。正如无数光影幻化在电影荧幕上一样,那些灵动的线条、栩栩变幻的动画角色和充满了想象的故事,让人们的童年不会干涸,也让世界充满了梦想的空间。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原点上,追溯动画文化的文本表达,却发现,相对于电影、电视和戏剧等相关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来说,动画文化的研究仍旧处于边缘状态。但是动画文化却早就以其鲜明的特点、独立的精神和审美的变异,在动画创作的世界中发出耀眼的光芒,这种光芒除了滋养着我们日渐干涸的童心,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涟漪般的惊奇之外,更多的是带给人们心灵的拷问,对人生、对理想、对现实。这些饱含着理性主义、童年梦幻和真实情感的动画片,在与时代前沿渐行渐近的时候,我们听得见大众文化狂欢的声音,也听得见动画表达与宣泄的声音。当种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从动画片中感受到了物质、制度和精神碰撞的力量。
在《动画文化学》中,并没有尝试去为“动画文化”做一个明确的界定,虽然迄今为止,对于“文化”的解释,据说古今中外大约有260多种。在不同学者的不同解释和各式各样的定义中,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文化”对理论研究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发现,“文化”二字看似简单,但真正解释起来,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遗憾。但不论如何定义,文化作为人类生产的成果、思维的成果,本身就勾画出一道深邃而丰富的风景。
在动画产业快速发展、动画文化消费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对动画文化的探讨是直接而应景的。本书一直试图用一种真诚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对动画影像背后的文化关怀予以解读,一方面,寻找无数动画作品在流光叠影、白驹过隙中,存留下来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寻找动画产业庞大的链条之间,连接各个环节、支撑产业运转的精神内核。因此,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对动画文化的研究,旨在探讨最适合动画生存的理论土壤和现实养分,从而从根基上把脉动画运转的庞大机制,不断为其发展注入理论营养,将动画产业的发展推向纵深。动画文化由于多载体和多媒介传播等特性而呈现出特殊化的现象,并且多文化的高度融合、受众研究相对特殊等,使得动画文化研究不得不在一种广义的语境下和一种相对宽松的文化气氛下进行。因而,本书所指的动画文化,主要针对视觉消费时代以动画作品为基础,以全球文化为语境,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动力支撑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存在。而优秀动画所承载的动画文化,永远有着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能力和特征。
本书对于动画文化的解读和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从个性到共性:动画文化引论。
本章以部分经典动画作品中文化的呈像为切入点,通过对《千与千寻》、《怪物史莱克》、《美丽城三重奏》、《黑客帝国》、《变形金刚》以及迪士尼动画群像等作品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解读,引出了藏匿在文本背后的动画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社会能指;同时,针对动画发展中自发形成的文化现象,诸如“中国学派”、“中国元素”以及迪士尼改编童话过程中对“异域题材”得心应手的本土化改造等,进行了文化意义上的探讨和反思,对动画作品的人文内涵、科技理性和关注死角进行了“提词式”的启发,从而对全书的研究进行了总体的引导。因此,通过本章可以进一步明确,动画作品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蕴含的哲学价值或是用哲学思辨体现出的哲学品格,表现在对童年生活的片段回忆中怅然所失的感叹,也表现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并无明确主题的情感宣泄,但是其中,作者对人类、自然以及二者关系或多或少的理性思考,已然通过动画角色诠释了出来。
同时,本章提出了本书中基于“动画文化”广义内涵的几点判断,即,这一概念的扩张并不是要将任何一种与动画有关的艺术形态或技术形态都纳入到动画文化的研究范围,而是要将以“动画”本质为核心的艺术形态抽象为一种“大文化”概念,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广泛地汲取、涉猎与采撷那些文化的珍贝,能使其更富有延展性和凝聚力。
而通过本章对动画文化现象的归类与总结,也可以进一步看到动画作品里文化的力量。当我们将动画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时,我们一方面看到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都很大的动画产业本身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动画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动画作品本身又承载了许多超越其本身性质的社会意义。
【第二章】开放的系统:动画文化本体探索。
本章以写意式的勾勒,回顾了动画发展历程中关键性的文化节点,在动画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撷取了一些历久而不衰的经典角色,对其形象定位、文化营销和产业运营进行了简要的盘点,以期能够在百年动画发展历程中,为经典角色找到一些共性,通过它们以文化的力量影响着一代人的事实,引发人们对经典的进一步思索。基于此,本章提出了“动画文化的宣言”,认为文化之于动画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自始至终会伴随着动画的诞生和成长,然而,这种力量却需要时间去发掘,需要时间去改写和珍视,更需要时间去打磨得更加强大。
同时,本章还提出了“动画文化的拓扑性”这一创新概念形态。“动画文化拓扑论”的提出也是基于动画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旧的媒体与新的载体并存的特殊时期。“拓扑性”原本就来自于现代空间数学,拓扑结构可以充分体现动画文化的特色,为动画艺术形态注入新鲜血液并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和现代艺术、现代科技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而有机的整体。
动画文化拓扑结构的提出力图说明,在数字化语境中,动画产业链的不断细分、拆解、重构、融合,甚至与其他行业交织、渗透对原有商业模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主动调整甚至设计全新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才可能在新经济条件下成功。因此,引入动画文化的拓扑描述,通过这种创新的诠释,更为直观地体现出动画文化的辐射作用。
【第三章】偏移的实证:动画中的身份认知。
地域、种族和地理环境的作用,使得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章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动画作品的社会学意义以及形成不同文化涵养的动画作品背后的动力源。本章针对隐匿在动画影像狂欢背后的社会文化现实,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与解答?为什么《马达加斯加》里的非洲显得魅力迷人?为什么动画电影里的非洲看不到灾难深重?为什么《侠盗猎车手》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拥有黝黑的皮肤?为什么《北京浮生记》里来自外地的打工者经历如许的磨难仍旧难以融入大城市的生活?为什么中国动画中的人与动物总是呈现出驯养与猎杀的生态链条关系?为什么日本动画着意于对森林的描摹和刻画?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发现,种族、身份和地域等社会问题似乎一直被动画理论研究所忽略。而动画片中所呈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却能够给观众造成深远的影响,通过动画片的传播,这些被忽略的声音容易给人形成刻板印象。
一方面,在地域和种族的影响下,动画作品总是打上当代文化的烙印,文化因子不自觉地渗透到作品中,现代人的审美变化、当代社会文化等都是游戏、动画构成的一部分。本章力图展现出,不管是像《侠盗猎车手》这样体现都市文化的游戏,还是像《猫和老鼠》中被隐匿的黑人保姆影像,以及《辛普森一家》、《南方公园》等动画作品中对于种族和地域的偏见,无疑都说明了社会文化中的一些特征在动画影像中极为重要的缩影,从它便可以窥探到当代社会文化每一侧面的特征。
另一方面,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们发现,人的确是众多生灵中最聪明的,可是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导致一些人的贪欲随之膨胀,对自然的破坏大大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程度,使灵性的生物遭受涂炭……在中国的许多动画作品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简单的、线性的,更是缺乏沟通与交流的,在情节的设置上,常常表现出正面的冲突,在角色关系上,也多体现为人类对动物构成的制约关系。相比之下,在许多国外动画作品中,我们却能够看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二元关系,动画电影《泰山》、《森林王子》、《冰河世纪》所呈现出的一种宏大的自然情怀,一种对动物的宽容和对生命的包容,无疑是对大自然中芸芸众生和谐生息的最好诠释。在许多以“人与动物”为主角的动画中,动物不再只是作为生活的配角,它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情感语言,表达着和人类一样丰富的心灵声音。
与此同时,在许多日本动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和小生灵们,会以一种静默的注视观察着人类的生活,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着与大自然的沟通,使画面出现一种别样的温馨和梦幻的张力。在这些生灵的背后,是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感染力。影像中的茂盛森林,试图用顽强的生命力说明,森林文明的优雅精神给了日本民族和谐和宁静的禀性,而森林因素促成了日本人最初的万物有灵观念和万物同情观念,以及以生命之充盈为美的观念。
本章力图通过以上三个支点说明,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由动画文化现象折射出的“生态自然观”远远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社会认知和达成一种发展观的共识,因此也就无法自然涵养在动画作品中。然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们在影像作品的创作中,一方面呼吁文化个性的建立和文化底蕴的浸润,另一方面又忘记了人类追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首先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之上的,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正是保持文化先进性和恒久不断的基石,也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