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14261300000069

第69章 熊猫会武术票房挡不住(2)

风光了一百多年的好莱坞一向奉行“拿来主义”。他们宣称,“好莱坞永远都在寻找最好的故事,它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于是梦工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产出《功夫熊猫》这样的文化混血儿。《功夫熊猫》票房的胜利也即这种香蕉电影策略的胜利。

肯德基油条和“文化领养”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文化特质。以餐饮为例,一看到麦当劳和肯德基就知道是美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八大菜系以及饺子、元宵、刀削面等,也是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而来。

既然肯德基为了开发中国市场可以在早餐时段供应油条,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着把西方有益的文化“领养”到中国,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兼顾与世界文化的沟通?

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有着无可替代的题材优势,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些题材资源缺少现代性的理解和世界性的观照。总是试图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本土文化,从而丧失和弱化了它的竞争力。

《功夫熊猫》提供了一种不同文化互相接触和交流的典范模式:混杂的、融合的文化策略,为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提供启示。在“全球化”语境中,无法坚持文化的固有原创性或“纯洁性”,提倡混杂的、融合的文化策略非常有意义。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孤立存在。在这样的世界里寻求生存发展,不能固守旧有文化传统,也不能抛弃传统而被外来文化同化,只有将传统文化与通俗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对于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中国电影人来说,既肯定传统文化的持久力量,又立足于现实,明智而审慎地把传统文化与当代通俗文化结合起来,“洋为中用”,才能在多元文化世界里得以发展。

从《卧虎藏龙》起,及后来的《英雄》《功夫之王》等中国影片渐渐开始打入欧美电影市场、获得西方观众的认可,这就是“文化领养”结出的果实,是采取“双重编码”文化策略、实现“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国的影视界开始从好莱坞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规则、商业规则、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等。

发掘既具本土性又可以为全世界所理解的那些“文化资本”,必定将是未来几年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具备这种国际视野非一朝一夕之功。以《功夫熊猫》为例,导演马克·奥斯波恩和约翰·史蒂文森都是中国文化的粉丝,他们酝酿并拍摄这部影片花了5年时间,而他们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却已经超过30年。约翰·史蒂文森熟读《道德经》和《论语》,热爱中国文化。5岁就立志要拍电影的他出于对动作片的喜爱。不禁让人感慨精品的出炉倚靠的是创作者巨大的热忱和坚固的恒心。

在制作前,主创人员集体翻看了大量的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武侠片,他们不但在影片中糅合了众多动作技巧,更是把功夫片里的神髓都演化得像模像样。片中主角熊猫阿宝的同门,分别是老虎、猴子、仙鹤、螳螂与蛇的动物形象,有中国武术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几种动物,正是中华武术文化中几种颇有代表性的形意拳法的象征——虎拳、猴拳、鹤手、蝗螂拳以及蛇形刁手。《功夫熊猫》的创作者不仅对这类仿生的武术技击感到好奇,更灵活地将其运用到本片的角色形象设计上,即便是简单的套用,但是在对“功夫”这一外延繁复内涵抽象的概念的高度概括与具象化上,连我们自己都不曾想到,令人拍案叫绝。

东西方艺术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比如西方人喜欢稠密的色彩,东方人更喜欢含蓄,出于这一点考虑,剧组把影片的整体色彩都调淡了。他们尽可能在技术和艺术风格上体现中国特色,比如用水墨画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史蒂文森于2000年在桂林玩过一周。就是那一周的旅游,让史蒂文森在《功夫熊猫》的很多场景里融入了桂林的山水,他说“玉皇大帝的皇宫就来自于我当时在桂林的灵感”。“以前我一直以为中国水墨画中的山水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但是真正去桂林走了一圈,我才理解,原来桂林山水真的就是画上这样的(水雾缭绕)!这是西方人没有体会过的,所以我们尽量要确保能正确表现出这种中国特色,通过电脑特效模拟制作出电影背景中柔和的雾气层层扩散缭绕的感觉。”他们研究了很多亚洲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想弄清楚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在哪里。为此,他们常走进中国的博物馆研究中国艺术,还专门请了一位中国艺术家加入他们的团队。

影片自2005年9月开机制作,两年半后只完成部分镜头。他们请成龙去看镜头效果,史蒂文森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他不满意,后来看他一直在笑,我们就知道自己成功了”。成功是因为他们事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仔细掂量过。“我们一定要让观众相信电影中‘会说话的动物’和古老的中国都是真实的,所以表演必须真实。如果这些动物的动作太过卡通,观众可能无法接受这种‘大变身’。因此,除了要让这些动物形象讨人喜欢,我们还要尽量让他们在没有打斗的场景中也表演得逼真。”为此,“仙鹤的每一根羽毛都是可以单独活动的;对蛇的动画设计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才最终使它看上去有血有肉而且还能行动自如……”

残豹太郎越狱这段动画设计得相当出彩。第一个精彩镜头是豹子越狱时,从万丈深渊下面跃起,利用纷纷落下的巨石,腾跳转跃,速度感极强。石头快速落下,豹子争分夺秒,用利爪紧紧扣住石尖,像电脑游戏的感觉;第二个精彩镜头是豹子在藤桥上和悍娇虎的打斗,两只猫科动物都腿脚功夫了得,一脚飞踢,桥板纷纷乱飞。和经典电影中的反派一样,残豹太郎出场前被制造了足够的悬念,戏份不多,却绝对抢眼,也因为它是纯粹的功夫高手,所以出招凌厉残忍。

史蒂文森从一本中国老和尚设计的木偶书上得到这个造型的灵感,残豹逃出大牢的桥段既交代了其所向无敌的本领,为后面的决斗做足悬念,本身的打斗也是全片最酷炫刺激的一场。被指派负责这部分分镜动画的丹尼尔·葛雷格说,“既然是一场越狱行动,监狱的场景设计得愈夸张愈好。所以我们让这个大牢只用来关一个犯人。”整场越狱戏拍得非常有气势,并且紧凑利落、行云流水的画面将豹子太郎的身躯勾勒得尤为彪悍。

中外媒体都问过史蒂文森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做到让东西方观众都接受这部作品的?史蒂文森说:终究还是好的故事才能赢得高票房。好的故事,不会因为电影院里坐的是西方观众还是东方观众,坐的是小孩还是大人而有所不同。好的故事可以超越文化界限。我们在故事和情节设计上花了两年时间,难点在于基调设计,究竟要展现多大程度的幽默;如何在动作和喜剧间找到平衡,从而唤起观众的感觉。

史蒂文森建议中国动画片创作者更多地和外界进行交流,不但要与其他导演交流,还应该与观众进行互动。他觉得中国的创作者在产品本身的制作上应该更积极和认真,重视故事的叙事方式,必须要符合故事原型的思维逻辑,比如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变成了后来那个模样?这些内容都应该和观众进行互动,才不会让观众们失去兴趣。应该创造出想象空间,表达梦想及其追求过程,才能赢得观众。他说:“这些东西都不需要花太多的金钱的,只是需要花一点时间多做一些思考,但是非常重要。花了很多钱,做出一个很糟糕的产品,本身就是浪费。”

史蒂文森的建议对中国电影从业者来说可谓中肯而实用。创作离不开交流,交流是为了汲取对创作有益的因素。然而当初《功夫熊猫》作为进口片引进中国的时候却曾发生过“遭抵制事件”。

抵制风波引发的反思

《功夫熊猫》原定在2008年6月20日在国内公映,16日上午,自称为“熊猫人”艺术家的赵半狄和一群朋友举着“不容许好莱坞在劫后余生的中国捞金”的横幅来到广电总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在中国的上映。他们在博客上发表抵制檄文,要求“《功夫熊猫》滚回去”。而这次抵制行动竟然产生了效果:《功夫熊猫》在全国的首映日,四川的所有影院暂停放映。

赵半狄等人的理由之一是《功夫熊猫》“盗窃”中国的国宝和功夫,编织着美式“励志”故事,虎视眈眈的还是中国人的钱包。他用他的语言系统把《功夫熊猫》的“香蕉”策略总结了一遍,即中国元素、美国故事模式以及大把赚钱。

这种抵制无异于螳臂当车。文化交融是趋势,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客观发展,每一个民族只有自觉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加强合作,奉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在全球文化新体系中立足。在与世界不同文化主体的合作中,不是“谁”整合“谁”的单向发展,是双向的。我们也可以拍出赚美元的中国电影,而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抵制。

十年前一部《花木兰》就曾经在国内引起过类似的恐慌。毋庸置疑,美国已占去先机。2008年,似乎注定是中国年。全世界的目光不仅聚焦于北京的奥运会,好莱坞大片也频频闪现华人影星的多姿身影,以及中国悠久寥廓的名城古迹、如诗如画的山水旷野。不止《功夫熊猫》,中国元素在好莱坞风行,在许多美国大片或美国电影团队参与制作的中美合拍片集中出现,包括《碟中谍3》《黄石的孩子》《木乃伊3》《功夫之王》。

《功夫熊猫》是其中打得最响的一枪。它在暑假前抢滩中国,获得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的喜爱,这段时期,各地的论坛,关于《功夫熊猫》的评论最多,好评度也最高。一部分观众看了两遍以上,包括原版和配音版等。一位女观众说:“我5岁的儿子看得好开心,从头到尾乐呵呵地看完了。看国产片时,很少有同样的表现。我这个大人也觉得看起来轻松,并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折服……”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动画的本质

美国人丰富的想象力擦出了火花,燃起了动漫世界缤纷的色彩。《功夫熊猫》导演约翰·史蒂文森于2009年4月到中国苏州参加动漫产业大会,为中国动画样片做了善意的“诊断”,提到中国动画“想象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大都被用来“照本宣科”了,例如成语或者革命故事的图解、亲子主题的动物乐园或者生肖题材等。

其次是创造力的问题。共有448名演职员(包括配音演员)为《功夫熊猫》这部电影付出了心血,影片制作周期约4.5年(2003年秋季到2008年春季)。创作人员为蛇妹设计了120块骨骼,仙鹤有6019片羽毛,幻化了的乌龟大师变成了37510片花瓣……美国人的工作态度让笔者惊叹。《功夫熊猫》对国内“短平快”的动画片现状发出警醒。

(作者系厦门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