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14260800000006

第6章 公众需求与数字博物馆的持续发展(2)

(2)财政投资大

近几年国家和各级财政在实体博物馆、科技馆建设方面投资较大,特别是目前许多新博物馆、新科技馆的建设和老博物馆的修缮等项目投资都很大。为了最大限度地掌握新老博物馆(科技馆)历史文化信息,根据文物保护的新理念,一般都要求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同时,根据博物馆、科技馆展陈的新思路、新形式以及新的传播方式,也都需要应用数字技术。这样就使得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的建设经费有了更多的使用需求和融资机会,从而为建设数字博物馆和数字科技馆的资金保障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2.公众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跳出满足温饱型的物质生活的需求,转变为对科技、对文化生活的渴望。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许多人开始在文化消费、旅游、体育健身、收藏等各个方面投入,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对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为适应世界文物展示业的发展趋势,逐渐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履行教育功能,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8年1月23日联合颁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1007个博物馆陆续向社会开放,关注的人数达到了1.54亿人。2009年预计还要新增325个博物馆,年底将达到1332个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仅免费开放一项,中央财政将安排20亿元。这个可喜的数字,使更多人可以方便地走进博物馆来参观。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习惯了出门先上网,有事打手机。每当要去博物馆、科技馆,习惯先上网查地址、查路线、查是否开门,有无新展览、新活动。特别是,有些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要求先预约。这就不得不把博物馆、科技馆网站建设工作逼到了前台,手机移动博物馆的需求也将会逐步呈现。这样就逼迫实体博物馆、科技馆必须加快数字化工作进程,加快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建设。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不仅城市居民需要走进博物馆、科技馆,而且许多偏远地区的人们更需要通过网络了解博物馆(科技馆),他们也有权利平等地使用国家公共信息资源。由此向我们尖锐地提出,要加快网络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加强可以远程传输丰富信息资源的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的服务平台,打造365天24小时不关门的数字博物馆(科技馆)来满足公众需求。

所以,公众是需求的主人,需求产生应用,应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说我们前几年的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属于初步尝试,那么现在就必须持续发展,将试点经验推广到实际应用,做好服务。

3.多方积极性、软硬件环境适宜

在数字博物馆(科技馆)成果展示中,我们不仅看到有来自博物馆界、科技馆界、科研院所、企业、个人等不同类型单位或个人报来的很多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成果,而且看到了使用不同平台、不同技术、不同形式、不同介质存储的数字博物馆应用案例。例如,多触点数码互动技术提供了多人自然流畅的增强交互;NCITY3D技术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互联网上的化石博物馆社区;主题深度搜索引擎技术带给用户快速深网搜索;“数字故宫”、“数字圆明园”、“数字科技馆”、“数字首博”、“数字植物园”等丰富多彩的成果展示。这些成果说明,目前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已经吸引了多方面的积极性,由此涉及政府、科技、教育、文物、传播等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研究部门、技术部门、传播部门和使用部门比前几年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多方人员的积极性体现了团结合作、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新结合点。数据采集、数据库建设、海量存储、仿真技术、虚拟现实、增强虚拟现实、智能化、数字影视、网络技术等越来越成熟,所需各种数字化设备的性能价格比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的软硬件环境越来越好。

综上所述,目前发展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的机遇非常好。进一步推动研究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拓宽文化传播,为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建立文博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四、数字博物馆建设中的问题

在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的建设中,有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它们是:

问题1:长远规划与单个项目衔接脱节。

北京数字博物馆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专业博物馆的长期规划应与北京市全局的总体规划相衔接,每个博物馆各个项目的开发、各种资源的利用应与其整体规划相衔接。各个专业博物馆可以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模式,但需要建立全市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博物馆内各个项目的开发更需要做好规划与协调。

目前,许多博物馆还缺乏长远的规划,各个阶段、各个部门上的单个项目所使用的技术、平台不一致,基础数据不能共享,每做一个项目就得从头来。这说明,在数字博物馆建设上,长期规划与单个项目衔接脱节,既浪费资金又损失资源,不利于科技资源、文博资源的积累,更不利于长期规划的实现。

问题2:建设经费与宣传、维护经费比例失调。

目前,实体博物馆信息化经费不足、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数字博物馆建设。同时,在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经费使用比例中,往往有建设开发经费,少维护经费,更少宣传经费。有的博物馆有一点经费开发了网站,但无资金、无人力维护,致使博物馆网站信息长期不能更新。建设单位一般只管开发,不管开发后的推广使用,更不用说开发单位、建设单位和公众一起开展互动活动、个性化服务了,以至于出现数字博物馆建设成果还没应用就被搁浅了。

问题3:综合人才匮乏,精品作品不足。

目前,数字博物馆建设经常受到人才瓶颈的制约。有些人懂得系统开发,但不熟悉文博内容;有些人了解博物馆,但是不了解技术如何实现;有些人懂得IT技术,但不善于艺术创意设计,不同领域的人有时又难以沟通。要巡展的专题构思与设计实现总不满足愿望,尤其是博物馆网站服务功能不强,精品作品不足,展示手段和方式不能激起人们的留恋。这些因素制约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问题4:缺乏对公众信息需求真正了解的运行机制。

公众信息需求是数字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基础。道理清楚,但实现起来却不尽如人意。例如,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人们想去博物馆方便多了,这时最需要博物馆网站上能有吸引人的信息。可是有不少博物馆只在报纸或电视上公布展览的消息,市民上博物馆网站查看时,往往没有发现该展览的信息。这说明不是公众对博物馆网站无需求,而是博物馆网站没有充分利用专题展览的信息,包括展览题目、展览内容、展览时间、公众的反映,等等。这些都是公众信息需求,我们为何不能在展览筹备期、展期、展览结束期各时段,通过网络将展览信息告诉公众呢?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好的了解并实现公众信息需求的机制,缺乏接受公众监督的机制。这需要有关领导和部门提高认识,努力解决。

五、建议

建议1:按照系统工程搭建数字博物馆平台。

数字博物馆需要采用多项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这些技术发展先于博物馆建设,容易引起人们的喜爱。我们在建设数字博物馆时,要注重遵循IT技术与博物馆的发展规律,一方面注意对新技术适度采用,另一方面注意加强不同阶段、不同技术、不同介质完成作品的整合、深度挖掘与复用。在吸引博物馆(科技馆)参观人群时,可以将前期海报、网络信息、馆内导航、后续巡展、博物馆(科技馆)纪念品等形成特色,统一包装推出。只有深度挖掘、形式变化、不断出新,才能让人的眼前豁然一亮,才能留住公众的眼球。

建议2: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开发充实数字资源。

在“内容为王”的信息时代,真正符合公众需求的数字资源内容是赢得公众喜爱的关键因素。内容是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开发的重点,也是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管理的重点。我们可以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博物馆、科技馆“清家底”工作的深入开展,结合新的博物馆、科技馆建设工作,结合大中型科普活动,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发、整合、吸收一批优秀科普专题数字资源充实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

建议3:建设数字博物馆一站式服务平台。

北京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必须融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市政府可以像抓电子政务、医疗保险一样抓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的建设,搭建数字博物馆一站式服务平台。让公众通过网络、手机、电视、电台等不同载体,参与、共享博物馆(科技馆)。

建议4:加强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理论体系和规范研究,加强各实体博物馆、科技馆、数字博物馆(科技馆)间的交流与技术合作,加大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综合人才培养力度,共同推进数字博物馆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