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14260800000045

第45章 数字博物馆对知识框架教育和物证教育的贯通(1)

胡锤 张小李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北京,100009)

摘要:数字博物馆建设是博物馆与网络社会“对接”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虽然为数字博物馆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和技术手段,但数字博物馆建构应立足于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是教育,该教育以实物为主,是一种物证教育。公众所接受的社会教育的总和可称之为知识框架教育,知识框架教育和物证教育需要贯通,而数字博物馆具有知识框架教育属性和物证教育属性,正是贯通这两种教育的重要手段。故宫博物院数字博物馆建设力图体现数字博物馆在知识框架教育和物证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知识框架教育物证教育贯通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们通过网络学习、交流、购物、娱乐,等等。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以使自身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并以此带动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文化单位,博物馆也必须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工作,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可分为博物馆开办的数字博物馆与博物馆之外的机构或个人开办的数字博物馆。博物馆开办的数字博物馆分为个体性数字博物馆和区域性、全国性数字博物馆,个体性数字博物馆是由单个博物馆所举办,其藏品资源也来自该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所办的“数字故宫”网站,区域性、全国性数字博物馆可以涵盖多家博物馆资源,本文所讨论的数字博物馆侧重指由博物馆所开办的个体性数字博物馆。是为馆内外公众提供网络化服务,实现文化“物证”与网络社会的“对接”。

数字博物馆包含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其一是发布技术平台(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其二是文博知识内容。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字博物馆提供了建设契机和相应的工具、手段。但是从社会公众的需求角度,文博工作者更应关注数字博物馆的内容建设。在组织数字博物馆内容架构的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需提纲挈领地把握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了解数字博物馆在博物馆工作中的作用,以确保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是教育

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是收藏、研究、教育和展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遗存,在这些职能中,教育职能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博物馆藏品作为天下公器,必须通过教育为公众所了解,以此提升公众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第二,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工作虽然都有其自身的工作范畴和工作目的,但它们也是为博物馆教育工作服务的,其价值体现在教育之中。收藏工作征集、保护了“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是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同时,收藏也为博物馆教育提供基本“教材”。研究工作通过挖掘藏品的各种信息,揭示藏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为博物馆教育提供深入、透彻、生动的知识。陈列和展览作为藏品展示手段,它们都是博物馆教育的实现方式。“博物馆要通过教育向社会展示其存在的价值。没有教育,研究、收藏的意义和价值就得不到最终的实现”。

所以,强调博物馆的教育职能的核心作用,将博物馆看做教育机构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有一项调查认为,“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博物馆与学校一样是教育机构”。1984年出版的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界的博物馆》中对博物馆的教育意义这样描述:“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

二、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物证教育

博物馆作为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的场所,其基本立足点是实物藏品,因此,博物馆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物证教育。物证教育是一种靠实物说话的教育方式,即以“物”来“验证”通过课堂、书本和各种传播渠道所传授的知识。博物馆藏品种类很多、数量很大、体系非常完备,所以物证教育的主体是博物馆。

博物馆物证教育方式主要是文物陈列和展览。陈列和展览以大量的藏品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展览、展示主题组织、安排文物,具有真实、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这是语言、文字、图片等教育方式难以企及的。

除文物藏品之外,某些历史遗址类博物馆的历史遗存及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所构成的“场所精神”(“遗产地精神”)也是物证教育的一个方面。如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所蕴藏的“场所精神”,既能让公众感受到波澜壮阔的明清历史(主要是宫廷史)的遗响,还能为院藏150余万件藏品提供原生环境。

根据博物馆的性质和藏品收藏范围、种类、数量的不同,各个博物馆物证教育具有不同侧重点。综合博物馆因文物种类多,其物证教育较为全面,而专业性博物馆则主要向观众提供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物证教育。例如,艺术类博物馆主要通过自己的收藏对相关艺术史和艺术欣赏教育起到物证教育的作用;历史类博物馆主要在历史方面起到物证教育作用。各种博物馆物证教育的总和构成了博物馆物证教育系统。

三、博物馆物证教育需要与公众的知识框架教育贯通博物馆物证教育是知识框架教育的一部分,但作为博物馆所特有的教育,物证教育相对于知识框架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本文为了论说的方便,将知识框架教育和物证教育分开了。

公众在整个人生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总和可称之为知识框架教育。知识框架教育的特点有:(1)教育主体多元,学校、培训单位等机构,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传播媒介,教师、专家等个人都是教育主体。(2)教育内容多样,包括学校课程(如历史课、艺术课等)、广播、电视节目、报纸、书籍、他人的言传身教等。(3)公众接受知识框架教育时,很少直接面对实物,而是从文字、图片、讲述中得到知识,因此,知识框架教育主要是一种信息教育。(4)知识框架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较有系统,公众个人也有意或无意地将其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所以,知识框架教育有一定的体系。(5)知识框架教育时间长,公众在学校教育阶段以及整个人生阶段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知识框架教育的组成部分。

文博知识是公众知识框架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就包含有一些文博知识。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美术课程有《书法》、《绘画》、《篆刻》、《工艺》、《雕塑》、《美术鉴赏》等选修课程(美术课程全为选修),这些课程涉及了大量的古代文物,特别是《美术鉴赏》课程,在“中国美术鉴赏”部分,内容有中国古代玉器、陶瓷、青铜器、建筑、壁画、雕塑、书画,该教材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还配有精美的古代文物图片,是非常好的文博知识教材。

但是,所有通过讲述、文字和图片传达的知识,都是别人“讲述”的间接的“虚”的知识。而具有“实”的特性的物证教育,是知识的来源;同时,公众通过物证教育,往往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超越第二手知识的认识和感受。为了获得全面的知识,“虚”和“实”必须结合起来,这在客观上决定了知识框架教育和物证教育需要贯通。

除此之外,如上文所述,公众的知识框架教育相当部分是与博物馆有关的,往往会激发公众到博物馆去接受物证教育的兴趣,并以此验证知识框架教育;同时,公众到博物馆接受物证教育也需要一定的知识框架教育的指导。公众如果没有相应的博物馆知识,他来博物馆参观,可能只会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参观过程就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仅如此,作为知识框架教育的社会教育与作为物证教育的博物馆教育,还具有沟通的内在必然性。“社会要求博物馆教育必须与社会教育大系统有机地协调和配合起来,成为其他社会教育的补充与延续”;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教育一个环节的博物馆教育“决不能孤立自己而脱离甚至排斥这个社会教育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