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4260700000064

第64章 空前发展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5)

三、政府间国际会议

政府间国际会议,是国家间最高级行政权力机构进行交往和接触的形式。有的政府间国际会议已成为国际组织。

(一)欧洲国家安全与合作会议

欧洲国家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第一次首脑会议始于1975年,由31个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没有参加)以及美国、加拿大、土耳其、塞浦路斯,共35个国家参加。苏联是会议的积极倡导者。第一次欧安会集中讨论了欧洲地区的安全、经济合作、人员和文化交流以及续会等问题,达成了“一揽子”协议。欧安会于1973年7月至1975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最终与会各国签署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又称《赫尔辛基宣言》)。其中包括《指导与会国之间关系原则的宣言》、《关于建立信任措施和安全与裁军的文件》、《人道主义和其他方面的合作》等文件。《最后文件》提出了边界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的原则;又提出边界可以根据国际法,以和平手段和通过会议加以改变的原则;提出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不干涉内政原则。1990年第四次续会签署了《新欧洲巴黎宪章》,决定将欧安会制度化和机构化。在此次续会上,“北约”和“华约”的22个成员国签署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取得削减欧洲军备的实质性协议。这是二战后两大军事集团签署的第一个常规裁军条约。由欧安会34个与会国签署的《新欧洲巴黎宪章》强调:“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尊重和合作基础之上”,期望通过经济自由和社会公正实现社会繁荣,各国享有平等的安全,对人道、安全、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也做出了安排。

从1995年1月1日起,欧安会改名为欧安组织。欧安组织到2003年11月成员国达55个,囊括了所有欧洲国家及美国、加拿大,是一个跨洲的集体安全机制组织。各成员国都有发言权,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立场,维护本国的利益。1992年7月9日,日本作为“特邀来宾”列席第四次续会首脑会议。会议同意日本此后可参加欧安会——欧安组织各级会议,但无决定权。

(二)亚欧会议

冷战结束后,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的日益加深,为促进亚欧两大洲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1994年10月提出召开亚欧会议的倡议,得到了有关亚洲国家和欧盟各国的积极响应。

1996年3月,首届亚欧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这是亚欧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共商亚欧合作大计。参加会议的26个成员包括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新加坡、越南、中国、日本和韩国,当时欧盟的15个成员国以及欧盟委员会。会议通过的《主席声明》确定亚欧会议的目标是在亚欧两大洲之间建立旨在促进增长的新型、全面的伙伴关系,加强相互间的对话、了解与合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亚欧会议的宗旨是通过加强亚欧之间的对话、了解与合作,建立亚欧新型、全面伙伴关系,为亚欧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亚欧会议进程应遵循以下原则:各成员国之间对话的基础应是相互尊重、平等,促进基本权利,遵守国际法规的义务,不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进程应是开放和循序渐进的,后续行动应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扩大新成员应由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协商一致决定;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以确定优先领域并共同合作。

首届亚欧会议确定的合作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三大支柱,即政治对话、经贸合作、社会文化及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治对话主要涉及亚欧政治与安全形势,以及联合国作用和改革等重要国际问题。经贸合作涉及亚欧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合作。社会文化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包括文化交流、人力资源开发、环保、农业、能源、交通等。

根据亚欧领导人达成的共识,亚欧会议的活动将以非机制化方式多层次地进行,主要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经济、财政和科技等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及其他后续行动。亚欧首脑会议每两年轮流在亚洲和欧洲国家举行一次。亚欧外长会议是在亚欧首脑会议框架下设立的。自2001年起,亚欧外长会议由每两年召开一次改为每年举行一次。亚欧会议成立以来,陆续展开了以经贸为重点的一系列后续活动,合作势头良好,反映了亚欧经济上互有所需、政治上彼此借重的战略需要,并初步形成了以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和高官会议为核心的政策指导和协调机制。

亚欧会议已举行了六届首脑会议、经济部长会议、财政部长会议,六届外长会议,以及科技部长会议、环境部长会议、移民管理部长级会议和文化文明部长级会议,通过了《2000年亚欧合作框架》、《亚欧贸易便利行动计划》及《亚欧投资促进行动计划》,成立了亚欧基金和亚欧会议信托基金,分别负责在文化、学术、人员交流和金融领域开展合作等。此外,亚欧会议还在政治、经济、金融、科技、环境、司法、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后续行动。第七届亚欧外长会议2005年5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第六届亚欧首脑会议2006年在芬兰举行。

亚欧会议成员已由26方扩大到39方,包括13个亚洲国家、25个欧洲国家和欧盟委员会。扩大之后的亚欧会议成员国有24.7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39%,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值的一半多(2003年)。作为亚欧两大洲之间直接联系的渠道,亚欧会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成立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亚欧两大洲的直接联系。亚欧会议自成立以来,根据亚欧领导人的授权,亚欧双方在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科技、司法、环境、文化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机制逐渐成熟,取得不少成果,推动了亚欧新型全面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亚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协调合作,符合亚欧双方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亚欧会议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中国重视和支持亚欧会议进程,并本着积极务实、求同存异、扩大共识、推动合作的方针,积极参与亚欧会议进程,充分利用这一对话和合作渠道,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三)东盟地区论坛

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共18方外长参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间,各方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ARF是目前亚太地区的唯一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机制。目前论坛共有23个成员。

1994年成立以来,就亚太地区政治安全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为亚太地区建立信任措施、核不扩散、维和、交换非机密军事情报,海上安全和预防性外交六大领域开展合作。2001年7月24至27日,第八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在越南河内召开。会议通过了《ARF预防性外交概念和原则》、《加强ARF主席作用》、《ARF专家名人职权范围》三个文件。它标志着ARF在由建立信任措施向预防性外交过渡的时期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活动,并为论坛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四)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简称东盟10+3领导人会议。长期以来,东亚地区一直缺乏一个能够反映地区利益和要求的合作组织,虽然亚洲经济力量在迅速增长,但是亚洲在国际社会中的谈判能力却没有因其经济实力的增长而提高,亚洲的利益和要求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反映,因而,加强区域合作就成为当今东亚成员的共同呼声和愿望。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启动新的合作层次、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决定开展“外向型”经济合作。1995年东盟曼谷首脑会议提出举行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建议。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国家认识到,只有加强东亚区域合作,才有助于危机的真正解决。1997年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每年举行一次,由东盟主办,形成“10+3”领导人会议机制。

近年来,“10+3”已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被认为是亚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振兴的重要标志。目前“10+3”合作机制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拓展,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良好局面,并在“10+3”框架内逐步开展了中日韩三边合作。“10+3”确定在八个重点合作领域,为此已经建立了八个部长会议机制,包括外长、经济、财政、农业、劳动、旅游、环境和卫生部长会议。每年均召开首脑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和工作层会议。

中国为“10+3”合作机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997年举行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的《联合宣言》,确定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3年10月,在第七次“10+3”和“10+1”以及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出席了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字仪式,并与日韩领导人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