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4260700000057

第57章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外交(5)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60年的新中国外交工作中,最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原则是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发表联合声明,强调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反对外来干涉是新独立国家的主要任务,主张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原则已经逐步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接受,作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准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1974年邓小平在出席联大特别会议时就指出,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实际上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初步构想。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日益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各国共商大计,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中国领导人近年来在联合国大会上、各种国际论坛以及双边领导人接触中一再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在以上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60年来,中国的对外政策取得了累累硕果。

第三节中国对外关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毛泽东主席就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一、中美关系

(一)中美关系的曲折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不仅不承认新中国,而且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和颠覆的政策。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方针,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主权和安全,新中国同美国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6月30日,杜鲁门命令美军干预朝鲜内战,并且还在联合国的名义下组建了“联合国军”,扩大朝鲜战争。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威胁中国安全。中国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迫使美国三年后签订了停战协定。

然而,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军队渡海解放台湾。在朝鲜战争以及印度支那抗法战争相继实现停战后,美国又于1954年12月2日同台湾当局签订了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在台湾驻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此外,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两国关系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一直处于僵持、对峙之中。

1969年,共和党人尼克松上台以后,当时面临着美国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在与苏联的争霸中也处于守势。同时这一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中美两国都有与对方改善关系的需要,于是有了著名的“乒乓外交”,有了1971年7月基辛格博士的秘密访华,并最终促成了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上海公报》,中美关系解冻。1979年1月1日,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外交关系的确立,结束了长期以来中美关系不正常的状态,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而且,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随之改善。

六四风波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波折。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之后,中美关系走出低谷。但是,此后的李登辉访美、科索沃战争中中国使馆被炸,南海撞机事件,以及一系列的贸易纠纷等,又对中美关系造成了新的严重冲击,导致中美关系再次出现倒退。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纺织品争端、台湾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上向中国施加压力。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体现了美国分化、西化中国的政策目标和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目的。

“9·11”事件后,国际反恐形势使中美关系出现转机。“9·11”事件催生了美国对中美关系的重新定位。此后双方加强高层交往和战略对话,在反恐领域里建立起中长期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在朝鲜核问题上进行合作。双方的贸易往来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但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贸易不平衡、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一些热点问题上都存在着分歧。

(二)美国的台湾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具爆炸性的问题。

美国直接介入台湾问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中国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从日本手中收回了台湾的主权。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50年1月曾发表声明,“承认中国对该岛(台湾)行使主权”。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在支持国民党的同时,提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阻挠中国统一。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这之后直到70年代,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继续以“台湾地位未定”来为美国干涉台湾问题提供所谓的依据。同时,美国加紧武装台湾,于1954年12月2日同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极力主张在台湾海峡划一条永久停火线,以达到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目的,力求使台湾成为美国全球战略链条上不可分割的一环。

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美国到处进行武装干涉和军事侵略的方针遭到极大的失败。与此同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增长,改变了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并在全球形成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当时的美国尼克松政府感到苏联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就改善美中两国的关系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并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不再说“台湾地位未定”,也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希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美国在对台政策上的一个转变。虽然对于中国只有一个合法政府的立场,美国采取了一种模糊的说法,仅仅是“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但毕竟公开承认台湾属于中国所有,不同于以前的“台湾地位未定”的说法。

整个20世纪70年代,苏联不断利用第三世界的地区纠纷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向美国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开始寻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决定从1979年1月1日起,双方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在1979年4月1日以前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在中美《建交公报》中不仅进一步重申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而且是第一次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不同于以往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的立场。

但是,1979年3月26日,美国国会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申明和强烈反对,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于4月10日由美国总统签署生效。在该法中,美国声称为了维护台湾的安全,“美国将向台湾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够自卫能力所需数量的防御物资和防御服务”,并宣布“凡当美国法律提及或涉及外国和其他民族、国家、政府或类似实体时,上述各词含义中应包括台湾。”《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是美国对台政策玩弄的两面手法,即一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另一方面又把台湾看作是一个“国家”,其实质仍然是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上世纪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美国的对台政策没有什么改变。虽然美国在1982年的中美《八一七公报》中表示,美国“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追求‘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但美国在此期间不断加强对台军售,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台湾在国际上发挥作用。1995年,由于李登辉访美,中美关系降到了建交以来的最低点。美国认识到中美两大国之间战略关系的重要性,卷入台湾海峡两岸的冲突对美国来说是仅有害而无利。

因此,美国重新调整了对台政策。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在上海,克林顿总统宣布了美国对台政策的“三不原则”,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与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参加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组织”。美国宣布对台政策“三不原则”,表明美国从支持“一中一台”转向支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但与此同时,美国一再声称台湾问题必须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美国仍有协助台湾防务的义务。

美国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美中关系、亚太稳定乃至国际安全。从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美国在1949年10月1日前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是认为台湾属于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到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期间,美国出于对抗新中国的战略目标,拒不承认新中国,主张“台湾地位未定”;1972年到1979年间,美国放弃“台湾地位未定论”,承认台湾属于中国,但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到1997年间,美国承认台湾属于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实际上仍把台湾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对待;1997年后,美国声称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又坚持台湾问题必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继续对台军售,实质上是维护台海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使台湾成为遏制中国的筹码。

二、中日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中日关系在民间层面进行。中美关系解冻以后,1972年7月,以田中角荣为首相的内阁成立,积极改善中日关系。1972年9月田中访华,并于9月29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冷战后,中日两国高层互访和各个领域的接触依然频繁,两国各界的友好交流很多。日本是第一个解除因六四风波对中国进行制裁的西方国家,1990年7月11日,海部俊树首相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宣布将恢复对华政府贷款。1991年8月10日,海部俊树首相访华,这是六四风波后访华的第一位西方国家当职政府首脑。1992年10月23日,明仁天皇和皇后访华,这是历史上日本天皇首次访华。1997年11月11日,李鹏总理访日,提出发展中日关系五原则:“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加强对话,增进了解;互惠互利,深化经济合作;面向未来,实现世代友好”。199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两国总理互访,共同确认要在严格遵循《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实现两国世世代代友好的目的。199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之际,江泽民主席11月访问日本,双方认真总结了中日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就两国关系发展的未来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就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宣言》。这是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后,第三个指导两国关系的重要文件。

然而,进入21世纪后,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政冷经热”,即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发展不平衡,政治关系的“冷”与经贸关系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