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4260700000022

第22章 急欲跻身大国行列的日本(1)

(3)美俄关系渐行渐远

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侵犯了俄罗斯的利益,美俄关系在伊拉克战争后渐行渐远。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损害了诸多国家的利益,但是其对俄罗斯的伤害则是更直接、更具战略性的。因为它不仅直接挑战了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政治利益,而且冲击了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战略利益,并损害了俄罗斯同伊拉克及其他中东国家之间巨大的经济利益。在2007年2月第43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措辞严厉地抨击了美国的单边主义、滥用武力、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以及北约东扩,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这是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元首对美国最为严厉的批评。在科索沃单方面独立,格鲁吉亚南奥塞梯战争等问题上,美俄出现新的对抗。

日本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日本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4个大岛和大约6800多个小岛组成,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俄罗斯的1/45,中国和美国的1/25,但比多数欧洲国家大。日本人口总数为1.26亿,居世界第六位。除北海道居住少数阿伊努人外,日本绝大多数为大和族,基本上是单一民族国家,外侨以朝鲜人为多,还有不少华侨、华人。日本国土狭小,人均可耕田为0.7亩,但森林覆盖率为67%。东部海岸线曲折,多良港,西部沿岸悬崖多,良港少,故日本的主要城市和工业区都集中在东部太平洋沿岸的狭小平原和沿海低地上。日本工业发达,但资源贫乏,大部分能源、原料依赖进口。

第一节日本经济奇迹的创造与停滞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二战后,日本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有119个城市变为废墟,死亡人数达222万人,900多万人无家可归,国民财富损失了45%,50%的工业设备和交通运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46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战前的62%。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日本举国一致,发愤图强,在日本政府和国民的共同努力及美国的大力扶植与帮助下,仅用了20余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现代化,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到199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5%,人均国民收入在1987年超过美国,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二位。1992年贸易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居当时世界首位。经过战后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生产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一、美国的扶植与经济的恢复

(一)战败时经济崩溃

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侵华战争,1937年全面进攻中国,1941年偷袭珍珠港,侵占了亚洲十来个国家。1945年8月15日战败投降。日本侵略战争的最后失败使其自食其果,经济面临崩溃。当时日本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形容为:生产瘫痪、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社会动荡。

第一,战争后期,美国封锁日本,使日本国内生产难以继续,日本国民连最起码的生活都难以保证,这为日本战后经济的崩溃埋下了伏笔。1945年4月综合计划局的《国内之现状》报告中写道:“目前青黄不接,是战后以来最大的危机……国民生活已到了只能勉强摄取极度限制的粮谷标准与生理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盐分的地步。”

第二,日本国家财富的45%都毁于战争。战争期间,军费开支倍增,大批劳力被征入伍。十多年的侵略战争军费开支高达7590多亿美元,占国家预算的85.5%,公债为1430多亿日元,这对日本民众来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

第三,日本二战后工业难以快速转为民用生产,国内就业压力激增。日本战后工业所必需的原料一律中断,工矿企业降到战前的30%,其他行业也几乎都受到了战争的重创,因此当时日本国内物价飞涨,黑市猖獗。与此同时,日本军队复员和海外遣返人员达700万,这更增加了就业压力。

第四,自然灾害为战后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45年这一年,日本不断遭受冻灾、风灾、水灾,加上连年的战争使农田荒芜,因此战后初期日本的农业生产降到战前的60%。

(二)十年经济恢复期

在美国的大力扶植和日本自身的努力下,从1945到1955年,仅用了十年的时间,日本国民经济就得到了完全恢复,并为以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二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是在美国的支持下,特别是在朝鲜战争的刺激下完成的。这个时期的日本国内非军事化、民主化的政治措施也为经济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土地改革”摧垮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日本经过10年的社会改革和经济恢复,到了1955年,除了对外贸易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已超过二战前最高水平。

1.三大改革,为经济恢复创造社会条件

二战后初期,美国在日本实行了土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劳动立法这三项经济上的重大改革,使日本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2.“倾斜式”政策,对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战后日本政府通过优先发展以煤炭、钢铁为中心,以基础原料为重点的第一部类生产,进而带动了整个工业生产,把国民经济引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这对推动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美国对日大力扶植,积极“输血”

二战后国际社会步入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此时中国解放战争的进展也使美国开始考虑失去中国以后在亚洲的政策调整,因此其对日本的政策改变为通过在经济上加强扶植,使之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根据地。因此,美国积极缓和了对日本的索赔计划,并开始对日本进行经济援助。比如,美国以“占领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的名义,向日本提供了23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另外,还通过民间贸易向日本供应原棉、石油、煤炭、铁矿石、原毛、橡胶等原料。日本恢复工业生产的资金和原料得到了解决,无疑对日本经济起了“输血”的作用。

4.朝鲜战争美国订货给日本经济带来转机

促使美国对日政策大变的是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战争期间,日本成了美国的军事基地和军需物资的供应地,美国向日本进行了大量的军事订货,为日本的工业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使日本获得了大量外汇,出现了所谓的“战争景气”,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复兴。

5.对日和约的缔结使日本经济获得了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

1951年,对日《旧金山和约》签订,使日本恢复了国家主权,作为独立国家加入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1952年8月,日本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

二、日本经济高速起飞

日本从1956年开始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15年左右。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以后很快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一)创造经济奇迹的主要措施

1.制定经济发展长期规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60年,日本政府制定长期经济计划,计划规定在十年期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即“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此后,日本经济大体上按此蓝图实施.这项经济长期计划总体看来是遵循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方面,使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手段支持社会资本进行公共事业的投资,如对港湾、道路、铁路、市政建设、治山治水以及住宅建设等投资。另一方面,长期计划对私人资本并不是强制执行,而是通过趋向性的“诱导”政策来加以实施。如外汇政策、外贸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折旧规定等。“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促使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诸多经济计划中极为关键的一个。

2.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实现技术的先进化与企业的大型化

日本把重化工业视作能带动经济成长的战略产业。首先提高重化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并实现骨干企业的大型化、大容量化和大规模化,以追求“规模利益”和“大批量生产体制”,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本着这一理念,日本在1961~1971年底共新建了八个年生产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厂,到了1973年日本的钢产量和出口量都与美、苏比肩,成为世界三大钢铁大国之一。日本也大力发展造船业,实现船舶的大型化和专业化,造船企业大型化。1957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化学工业也是日本重点产业部门,在资金、引进设备方面都占优先地位。而且由于日本拥有有着巨大的运输能力的船舶业及钢铁业,这也为其石化工业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3.运用先进技术,大力开发新产品并大规模出口

在日本经济的起飞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大批新产品的相继问世。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石油化学制品、录音机、电视机、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收音机等都得到飞速发展。由于石化工业发展而涌现的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高分子化学产品,成本低、质量高,很快取代了天然纤维、木材、金属、天然橡胶,使原料匮乏的日本工业得益匪浅。由于电子工业的进步,集成电路得到普及,数控机床使小批量生产工序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的网络管理使整个工业生产在技术上取得质的飞跃,生产率成倍提高。

4.改变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廉价石油

日本工业能源在1960~1970年的十年间实现了由煤向石油的转换。在能源政策导向方面提出“火为主,水为副;油为主,煤为副”的电力能源开发方式。即由过去以水力为中心的电能源开发改为以火力发电为主,燃料则由煤炭改为石油。将原来石油定量销售改为自由销售。丰富而廉价的石油源源而来,给日本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也给日本带来巨额利润。同时这也直接促使了日本规模庞大的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的形成。

5.建立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共生共荣的“双重结构”

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日本涌现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以其大型化的优势在引进技术、设备更新、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方面占上风。与此同时,日本仍存在一批雇员在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它们大致占企业总数的99%,与大企业相辅相成同步发展。大型企业生产所需的零部件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而大企业的成批量、高速生产对中小企业也提出了批量、高速、优质的要求。随着大小企业合作的逐步密切以及二者共同的发展,大企业逐渐通过投资、贷款、提供技术援助和派遣人员任职等办法,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从一般的协作关系进一步发展成“系列化”集团。这种系列化生产实际上是一种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反映。

6.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根据国土小,资源匮乏,但劳动力素质高、价格低,交通发达的特点,日本政府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日本经济出口导向的基本方针,即以世界市场为目标,大进大出,在国际竞争中图发展。日本政府一直奉行“出口第一主义”,把增加出口视作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日本政府为了扶植出口企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就创立进出口银行,大力资助海运业,并经常给竞争能力弱的商品以津贴,鼓励其对外倾销。因此,自1959年以来,日本的外贸除个别年份外都是出超,而且出超数量越来越大。

(二)“日本奇迹”的主要标志

1.工业全面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技术装备先进化

1970年前后,日本工业已基本上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起来。以钢铁业为例,1970年日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占钢产量的79.1%,而美国仅为48.2%。日本的机械工业中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占世界第一位。以微电子为中心的新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生产领域。日本拥有的汽车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航空方面居世界第三。普遍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并且形成了一支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队伍。

2.重化工业比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按统一标准计算,1960年时日本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为53.7%,低于英,法,联邦德国。到1970年这一比例已提高到68.9%,超过了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时法国为65.2%,联邦德国为62.4%,英国为61%,美国为57.4%)。由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在出口贸易中重化工业产品占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也由1960年的44%,提高到1970年的73%。表明日本已成了重化工业发达的工业大国。

3.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和质量上达到世界前列

1970年日本造船业居世界第一。钢铁、发电、冶金设备、机床、汽车、水泥、硫酸、化纤、纸张、塑料、合成橡胶等的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日本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重也迅速提高,1960年为4.8%,到1970年已上升为9.5%,产品质量也属上乘。其生产的钢铁、机械、汽车、船舶、家用电器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4.发展速度最快

日本只用了15~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用半个世纪走完的路程,完成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加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就发展速度而言,日本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最高的。1951~1955年其经济增长率平均为8.5%,1955~1960年为9.1%,1965~1970年为12.1%。在1961~1970年间日本劳动生产率保持平均每年增长11.1%的幅度,而同期美国为3.1%,联邦德国为6%,法国为6.4%,英国为3.2%。

从钢的生产来说,美国用50年达到的产量,日本用15年达到了。1969年日本每个钢铁工人年产钢301吨,超过了美国的253吨,居世界第一。1973年粗钢产量达11932万吨,与苏美两国并驾齐驱,1982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的汽车工业在1960年时为美国的1/40,联邦德国的1/11,英国的1/8,法国的1/7,到1967年就超过西欧诸国,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