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4260700000019

第19章 力图一超独霸的美国(6)

2.卡特时期

尼克松政府之后的福特政府和卡特政府也大体继承了对苏联的缓和政策,时间大致是从1977年到1981年。20世纪70年代的缓和助长了苏联的霸权主义。1979年12月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宣告美国的缓和政策的破产。卡特执政后期针对苏联实施的战略攻势停止了原来的缓和战略。

(1)人权外交

被西方世界普遍采用的“人权外交”思想是由卡特在任时正式提出的。1977年1月,卡特在其总统就职演说中宣称,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思想是“捍卫人权”,并表示要把“基本人权”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灵魂。卡特政府提出人权外交有其特殊的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美国形象极为糟糕、面临严重困境的时期。在国内,“水门”事件、持续的经济衰退和能源危机,引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冲突和人民的普遍不满,政治信任危机严重;在国外,侵越战争失败,对其他地区的干涉政策连遭挫折;美苏争霸的形势也发生变化,苏联利用美国出现的弱点和困难,展开了一系列攻势,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苏攻美守”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提出了“人权外交”口号,试图利用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普遍关注的人权问题来争取各派政治力量和国际舆论的支持,扭转美国的国际形象。美国还希望利用人权作为反对苏联的武器,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用“道义”力量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重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支配地位。

(2)“卡特主义”

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使得美国难以容忍,卡特实行了强硬遏制战略。主要内容有:把欧洲、中东、远东定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把中东、海湾地区定为美国必须保卫的地区;海湾地区被视为美国生命攸关的地区,并提出“卡特主义”;“任何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外来势力都将被视为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我们采取任何必要手段,包括武装力量在内,反击这种企图”;军事上采取“抵消”战略,强调美国与苏联保持均衡相互抵消。

(三)推回阶段

1.里根时期

里根时期是指从1981年到1988年这段时期。此期间内,里根政府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同其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

(1)“重振国威”,“星球大战”

里根上台后,以“复兴经济、重振国威”为口号,对苏联采取“以实力求和平”的外交战略。其要点是:军事方面,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继续实行核威慑战略,用最大的核威慑力量为美国的最终目的服务;经济方面,对苏联推行大棒政策,试图利用经济财政和技术上的优势,延缓苏联经济发展,以军备竞赛和经济制裁双管齐下拖垮苏联;政治方面,采取全面施加压力,迫使苏联全面让步,并加速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对盟国和发展中国家注重领导和控制,确定了所谓的“民主化工程”。

(2)里根主义

1986年3月14日,里根发表题为《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对外政策咨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提出了以实力为后盾,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压缩苏联势力范围,扩大美国影响的方针。这便是“里根主义”。其核心思想是:支持共产党统治国家的“自由战士”,把苏联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推回去,即“有限推回”的遏制政策。“里根主义”是美国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的新遏制政策。

2.老布什时期

(1)“超越遏制战略”

从1989年到1992年是乔治·布什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由于扩张过度和美国“有限推回”的反击,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被迫转变战略,在国际上谋求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在国内开始进行改革,对东欧放松控制。美国政府感到适时转变战略方向的时候已经到来。1989年5月,刚上台的美国总统老布什就根据国内外局势发生的变化,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开始实施“超越遏制战略”。

该战略的目的是为巩固美国在与苏联综合国力较量中的优势地位,利用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和“公开性”造成的机会,深入到苏联和东欧内部去,从根本上摧垮苏联的社会制度,把苏联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美国对苏联的战略目标远不只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所谋求的是使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第二,不仅要苏联调整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而且要保证支持东欧与中欧各国自决,建立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新欧洲。第三,美国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保持强大是推行该战略的基础。

(2)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后,老布什从总体上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并将其作为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长期目标。“世界新秩序”的核心是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指导思想是美国的世界观和理想,目标则是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和安全的世界”,实质是“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美国世纪”。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建立以美国领导的“集体参与”的伙伴关系,巩固与盟国和友邦的团结是重点。第二,把在全球促进民主和人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第三,突出军备控制和制止毁灭性武器扩散的重要性,加强军备控制。第四,利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机构,建立美国领导下的集体安全体制,强制干预国际事务。

(3)“新大西洋主义”

“新大西洋主义”是老布什政府提出的关于建立欧洲新秩序的构想。1989年12月,美国总统老布什在北约总部发表演说时首次提出。其核心是,维持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诱压中国“和平演变”;防范第三世界地区危机对美国利益的损害;在全球把促进民主与人权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大力推行人权外交;加强军备控制,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利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建立美国领导下的集体安全机制,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干预;促进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国际贸易体系,积极推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推动亚太经济的一体化,以此提高美国的综合国力,保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新大西洋主义”是对“遏制战略”的一次重要调整,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冷战型国家安全外交战略的终结和冷战后战略构想的开始。

(4)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3日,伊拉克在一夜之间将石油富国科威特掠为己有,8日伊拉克正式宣布兼并科威特为其第19省。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了世界的震惊。美国对此事的反应尤为强烈,认为伊拉克的行动破坏了海湾地区的力量平衡,对中东石油的稳定供应造成威胁,因此直接关系到了美国的利益。1991年1月17日凌晨,美国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对伊军事行动,海湾战争爆发。27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有关伊科问题的所有决议,同意从科撤军,请求停火。美国于1月28日宣布停火,海湾战争结束。

海湾战争是在世界战略格局新旧交替之际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中东乃至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仗彻底断送了伊拉克称霸中东的梦想,而美国通过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其对沙特、科威特等主要石油输出国的政治影响,而且实现了其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苏联在此地区的影响力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最终赢得了这场全球霸权主义与地区霸权主义较量的胜利。海湾战争无疑成为了冷战后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试验场。刘德斌主编第四节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与目标

一、冷战后美国国际战略与策略的演变

冷战的结束使美国自二战结束后推行了40余年的全球“遏制”战略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面对这个全新而复杂的世界,美国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但其核心思想仍与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一脉相承,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并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

(一)巩固冷战胜利阶段——克林顿时期

1993年1月,民主党人比尔·克林顿上台,作为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他在前任布什总统安全外交战略调整的基础上,继续对美国外交战略进行调整。

1.克林顿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

克林顿将经济、安全、人权作为美国“三大外交支柱”。与前任乔治·布什政府相比,克林顿政府的外交理念具有较强的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主要特点:一是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多边外交手段达到其政策目标;二是更加注重发挥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的作用,通过操纵现存的国际组织,建立新的国际机构,来维护美国的利益;三是主张防御性外交,即通过支持民主、提供经济援助、在国外驻军、军队之间进行接触和参加地区多边谈判,来缓和紧张局势,在冲突还未转化为危机之前予以消除;四是采取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结合的干预方式。

克林顿政府时期提出的主要外交政策有:第一,“参与—扩展战略”。所谓“参与”,主要指的是要保持干预海外地区冲突的军事能力,维护现有的安全同盟关系;执行一套有力的经济政策,确保美国的海外市场,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所谓“扩展”,则主要是指“自由市场民主国家共同体”的扩大。这一战略也是克林顿的所谓经济、安全、人权“三大外交支柱”的另一种表述。第二,“塑造—反应—准备战略”。所谓“塑造”,是指美国不仅要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还要更积极地改造国际环境,使之不断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反应”意味着按照对美国利益威胁的性质和程度,对世界各种各样的危机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准备”是指“立即着手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第三,“两洋战略”。即构筑由美国领导的大西洋、太平洋秩序。在大西洋,美国积极推动北约调整战略及北约东扩;在太平洋,美国则强化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同盟体系,并保持强大的前沿军事存在。

2.科索沃战争——美国新战略的试金石

科索沃原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境内有阿尔巴尼亚族、塞尔维亚族、黑山族等。阿族要求脱离南联盟,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其极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策划了一系列袭击和暗杀事件,使暴力冲突逐步升级。从1998年2月开始,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自己独霸全球的工具,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听话”的情况下,利用北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科索沃危机正好可以成为北约新战略的“试金石”。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科索沃危机,并着手准备对南联盟动武。1999年3月24日,北约在美国的领导下,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5月8日,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

与海湾战争不同,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利用北约组织在推进欧洲地区的整合、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标方面又迈进了一步。美国通过在波黑、马其顿,随后在科索沃驻军,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以完成北约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

(二)反恐战争阶段——小布什时期

2001年1月,共和党人乔治·W·布什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43任总统。小布什的外交政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地缘政治、权力政治和势力均衡等现实主义理论。因而在其上台后,在外交政策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但其外交政策又因“9·11”事件的影响而前后有别。

1.小布什政府初期外交政策的基点

小布什政府初期外交政策的基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强力谋求军事优势。小布什政府一再强调军事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将军事安全置于美国安全战略的首位,强调保持美国的军事优势,进一步增强美国的军事实力,主张扩充军费,进行新军事革命,使美国在军事上始终保持超强地位。二是不顾俄罗斯、中国和欧盟的反对,坚持推进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三是重拾传统的权力政治观和冷战思维,以此作为其处理国家关系的出发点。四是实行“有限的国际主义”,主张有选择地介入海外事务,防止把战线拉得过长,以便能够更好地保卫美国的重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