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14260000000061

第61章 突发与突破——新闻媒体汶川地震报道分析(1)

金梦玉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地质灾害和巨大灾难。中国媒体迅速、及时的反应和丰富、全面的报道不仅对抗震救灾进程起到了良性推进作用,也以其专业化的报道方式、人文关怀的视角、公开透明的运作,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好评。许多开制度先河的媒介事件在震后显现:震难信息第一次完全公开透明;第一次全体报纸、网站连续三天黑白版悼念伤亡者……可以说,这次震灾报道对于中国新闻媒体必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作者在事件发生之初即密切关注媒体报道特点。这里,且就媒体报道的特点做些分析,以就教于读者。

一、彰显新闻专业精神,突破泛政治化报道

迅速、及时、公开、透明是国内国际舆论对此次地震报道的共识,新闻专业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新闻专业化在地震报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记者采访深入扎实,新闻报道迅速及时

地震发生在5月12日14∶28,仅17分钟后,新华社就向全世界发出了第一条英文快讯,两分钟后又发出简明消息。中央电视台在15∶00发出汶川地震的口播新闻,随后进入直播状态,并从15∶20开始,打破原有栏目界限,合并一套和新闻频道启动24小时直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电台、电视台也迅速做出连线直播,各自发挥优势全方位报道地震。之后几天国外媒体很多消息都是从中央电视台直播和新华网消息中获得。传统媒体这种突破过去灾害报道重宣传轻时效、层层审批的报道做法,大大提高了我国媒体的公信力。

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记者在12日下午随温家宝总理奔赴灾区,凤凰卫视记者和总理同步到达地震现场……大批记者不畏艰辛,在每天只喝一瓶水、吃一块饼干,随时可能发生余震、泥石流的境况下风餐露宿,每天只睡2个小时,忍受着巨大的伤痛与心理的煎熬,发回报道。

(二)报道公开透明,新闻自由空间空前

《南方周末》报道,英国《泰晤士报》北京分社社长马珍在灾区从申请到从外办拿到特别通行证,前后只用了15分钟;在四川灾区,她更是见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令人惊讶的秩序井然”。美国公共广播公司(NPR)的自由记者陈家敏用“难以置信”来形容“可以在中国这么自由地报道这样一个灾难”。与不久前缅甸飓风中缅甸政府的表现,中国媒体确实在新闻传播自由上打了个胜仗,一洗“3·14”涉藏报道中封锁消息、被人曲解的污名。

地震报道内容也自由多元。除了震情、死亡人数、呼吁捐款献血、表扬优秀人物感人事迹的报道,更发出质疑灾区学校建筑质量、善款利用是否公开透明和官员不良表现的声音。多数媒体将报道聚焦于灾难现场,而不是领导人身上或者为灾后救援唱赞歌、树典型,进行政治动员。

地震报道做到公开透明,政府功劳不可低估。5月13日下午,四川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了不完全统计的灾后遇难人数;13日当天,民政部也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5月17日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和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部署,在每天下午4点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当日地震伤亡数字、救灾措施等最新情况。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中称:“大规模的救灾努力,以及中国政府在应对灾害过程中显现的透明度,赢得了全世界赞赏。”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说:“由国务院新闻办受权向海内外发布政府权威信息,这还是第一次,充分说明我们国家在推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的进步。”这是中国自当年5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一次“阳光运作”,并以高分通过考验。

二、《南方周末》震难报道长于提炼,透视深广

在中国传媒界以灾难报道策划见长的《南方周末》,涉入汶川地震报道之初的4期报纸(5月15日、5月22日、5月29日、6月5日),再次表现出善于组织突发事件报道、强于策划的优势。

(一)调整阶段选题,变化新闻焦点

地震灾难突如其来,5月15日,震后首期《南方周末》及时调整报道选题。该期直接震情题材报道比重为38%,相关震情题材报道比重为6%,无关震情题材报道比重为56%。其中相关题材报道是4期中比重较大的,集中于缅甸风暴灾难成因和救援开展,既抓住受众心理渴求,也局部弥补了汶川震情突然导致稿源不足的缺憾。

此后,《南方周末》不断调整报道重点。震后第2期推出《汶川九歌》36版专刊,组稿62篇,以“死亡之弧”“闭绝之境”“高悬之石”“财富之痛”“希望之手”“草根之力”“悲剧之容”“传播之道”“声音之切”为题,分别从震区震情、封闭区震情、医疗救助、民众支援、次生灾害、财产损失、图片特写、媒体反应、舆论反响9个侧面还原震后情势。震后第3期直接震情题材报道比重为75%,同比4期较大;相关震情题材报道比重为3%,同比4期最小;无关震情题材报道比重为22%。无关震情选题B叠6篇均为马英九“5·20”就职及台海关系,解读上期被弱化的重大时事。震后第4期直接震情题材报道比重为36%,相关震情题材报道比重为9%,无关震情题材报道比重为55%。无关震情题材主要为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华、马英九就职等,埋下震情选题将被弱化,恢复常态的伏笔。

4期《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对动态新闻的焦点变化,从社会轰动性、关注面、受众关切度、读者兴趣综合考量,判断准确。震后第2期的《汶川九歌》专刊,头版版面通透、大气,“汶川九歌”篆体字肃穆凝重,契合5月19日—21日间三天哀悼日的沉重、悲痛气氛。头版编辑部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透视“震出的深远意义”,基调悲壮且激昂。第3期头版《学校之殇》,在震情17天后,在媒体与民众集体反思捐助透明、心理救助、次生灾害等众多议题之时,《南方周末》选择对震区学校建筑安全的再考量,表现出该报“理性思考、无畏敢言”的气质和价值判断。震后第4期的头版头条《邱光华战友讲述:失事直升机的最后一刻》,锁定7天里震区新焦点——5月31日抗震救灾部队米-171运输直升机失事事件,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准确把握动态事件中新闻焦点的变化。

(二)注入策划元素,凸显人文底蕴

《南方周末》灵活应变突发汶川震难事件,震后首期《南方周末》,以“挺进汶川”的动感,显示媒体的时效性,并以38%的直接震情题材报道,表现出灵活变通的策划意识。随后的3期报纸均设专题,名为《大地震现场报告》、《大地震现场再报告》、《大地震报告之三》,以一以贯之的“连续动作”,表现出流畅清晰的策划意识。

尤其第2期的《汶川九歌》专刊独具个性,版面设计庄重肃穆。摘自屈原《九歌·国殇》的开篇词“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借屈原追悼礼赞楚国将士亡灵之本意,寄举国同殇、山河齐悲之哀思,情感炽烈,催人荡气回肠。这种策划渗透于报道与编辑语言中,个性鲜明,独具文学底蕴,凸显了中国“知识分子族群”的人文关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人性关怀也投射到广告安排上。四期报纸的“抗震救灾”主题广告分别占各期广告投放量的11%、61%、50%和24%。“祝福中国,平安2008”,“国殇日重生时中国挺住!”“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等广告语,释放出社会需要的关怀力量。

当然,《南方周末》震难报道亦有不足。一是初期反应保守,汶川震难专刊甚至专题报道,均未在震后首期出现。在关键的三天(实际截稿时间两天)里,反应迟钝,失去先声夺人的良机。二是个别报道角度偏颇,措辞不当。三是部分新闻事实未经核实,缺乏实地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