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14260000000055

第55章 媒体格局变化中的党报与读者(2)

为了获得更多来自受众的信息,问卷中设计了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对党报的内容建设,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得到比较多的意见是:“多关注社会民生,少报道领导活动”、“多反映民生情况,可适当反映主流思想之外的意见声音;以其本身的思想深度、反映问题的角度吸引人,而非通俗化的耸动标题做卖点”、“多一些关注民生、揭露阴暗面的报道”、“为弱势群体说话做主,如普通党员、工人、农民、下岗工人、工作无着落的人群,进行党的政策国家政策的解读等”、“党报内容必须本着贴近党员生活、有利于加强团结、促进进步的原则,加大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推广经验,使党员读起来有收获,受教育”。可见,在肯定党报在时事政治、权威新闻、政策解读等方面的优势外,受众对党报“贴近百姓生活”、“关注民生/民情”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

另外,为了更清晰地勾勒受众对党报新闻报道特性的认识,课题组进行了调查,发现:党报的权威性/重要性、真实性、思想性、指导性、公信力、客观性/公正、舆论监督及报道深度是受众对党报新闻报道特性位于前7位的评价排序。趣味性/娱乐性的评价最低,位于最后。

除了对以上新闻报道的重要程度进行调查外,课题组还对党报在诸如印刷、广告、投递、排版等方面的表现做了相应的调查:受众对印刷质量的评价最高,其次是党报的投递时效性、标题制作、版面编辑、图片等。评价较低的有零售方便、广告的可信度、广告的吸引力。通过比较所调查的四省市在以上方面的异同可知,在“投递时效性”和“印刷质量”两个方面,广东受众的评分均低于其他三省市,说明广东受众对党报在投递和印刷方面要求相对较高。除此之外,所调查的四省市受众对党报在以上8个方面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对党报读者群的认识及对党报的期望

1.党报读者群的构成

党报的读者群应该由哪些人组成呢?调查显示,党报的读者群由下列人群组成:“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这与目前党报读者的定位基本吻合;列于第二位的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然后依次是“普通党员”、“中/高级知识分子”、“广大群众”、“大/中专学生”、“个体私营企业主”。有少数受众认为党报读者群中还应有以下人群:“有阅读能力的农民”、“外籍人士”、“退休人员”、“行业专家”。以上这些选项总计只占调查人数的5.5%,可以看出,受众心目中的党报读者,一部分与目前党报读者的界定基本一致,一部分反映了受众希望党报扩大读者群的愿望。

2.影响党报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

目前,党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实际的困难,如发行量较低、读者群缩小等。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党报的发展?这个问题是本课题组此次调查较关注的。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新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带来的市场竞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他报纸的发行,如都市类/生活类报纸也对党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党报发展的外在客观因素。同时,受众认为影响党报发展的内在因素有“办报观念”、“党报体制”、“报社机制”等,只不过,受众认为这些影响的作用要略低于外在客观因素,而对报社内部的一些操作性因素,如“管理水平”、“队伍素质”、“发行渠道”及“融资渠道”等的作用更低。

通过对北京、重庆、陕西、广东四省市受众对党报发展面临的阻碍因素认识进行比较发现,四省市的受众在“网络等媒体的竞争”、“其他报纸的竞争”、“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竞争”、“发行渠道”的认识方面基本一致。

与此同时,在“融资渠道”、“市场竞争”、“管理水平”、“队伍素质”、“党报体制”、“办报观念”、“报社机制”7个方面,四省市受众的认识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为:(1)陕西受众认为由于融资渠道不畅、管理水平较低阻碍了党报发展(其评价分值高于其他三省市),这可能与陕西省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2)北京受众认为由于市场竞争、党报体制、办报观念等因素造成了党报发展受阻的程度要低于其他三省市。(3)对报社机制认识方面,北京和重庆受众的评分低于陕西和广东。

3.党报工作者与受众对党报期望/评价的比较分析

将党报工作者[2]和受众对党报的期望/评价进行比较发现:(1)党报工作者比受众更加赞同“党报传播应该巩固其在深度报道方面的优势”。(2)受众更认同“党报对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工作指导意义不大”,相较而言,党报工作者不太认同这种说法。(3)对党报走市场化之路的陈述:“党报应该进市场、进家庭、进报摊、全面参与媒体竞争”,两者认识的差距较大:受众比党报工作者更加赞同这一陈述。同样,“党报应该是‘工作报’而非‘家庭报’”、“党报应该是‘思想报’而非‘娱乐报’”、“党报应该是以时政、经济等硬新闻为主的大报”等,受众的赞同程度均高于党报工作者。同时,受众对“党报应该走信息化、大众化、通俗化之路”的赞同度也高于党报工作者,反映了受众对党报多元发展的期望。(4)具体到党报的业务方面,如“目前党报的编辑技巧过于落伍”、“多术语和概念堆砌、少事实支撑”、“某些报道缺少对受众需求和利益的关注”、“有宣传声势、缺实际效果”、“有舆论引导、缺准确把握”、“内容过于枯燥,不够鲜活”、“对领导人外事活动报道过多”等方面,受众的同意程度都高于党报工作者。(5)在涉及党报工作者专业领域的一些内容时,如“目前党报某些选题有报道意识、缺整体策划”、“有热点引导、缺及时出动”等,党报工作者的同意程度高于受众。

四、小结

(一)党报的读者多是由单位公费订阅阅读的,尽管阅读过党报的受众比例达到样本总数的70%以上,但阅读方式多为“偶尔看”。对`受众接触各种媒介的综合频度(或者称为卷入程度)进行比较发现,电视、网络及都市类/生活类报纸抢占了部分市场和受众,党报及其网站是受众接触最少的媒介,媒体格局变化下的党报面临着其他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严峻挑战。

(二)受众对党报新闻报道、内容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与党报自身的定位是比较吻合的,肯定了党报在政策解读、权威发布、时事新闻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提出了党报要更加关注民生/民情,贴近百姓生活。

对党报读者的构成人群,受众一方面表达了对现有主要读者人群的肯定,同时也提出扩大到更多人群的愿望。

(三)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不同,各地党报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所调查四省市的受众对阻碍党报发展的因素给出了各自的答案。通过党报工作者和受众的比较可以看出,受众更多认为是外在的客观因素阻碍了党报的发展,如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的冲击,对党报内在的影响因素认同度较低。

(四)党报工作者和受众对党报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造成受众需求不能满足、党报发展遭遇困境的影响因素之一。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有效、充分的沟通,进一步明确党报的定位、编辑思想及经营发展,是党报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注:本文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王锡苓执笔。

〔课题组成员:雷跃捷、王武录、唐远清、方毅华、王锡苓、詹新惠、高永亮、梁小建、曾英、张晓家〕

[1]按照课题组要求,此次调查单位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为主。故样本结构中,性别比、文化程度、党员人数、城市人口均高于这四省/市人口中相应的比例。

[2]此次调查还包括北京、重庆、陕西、广东四省市的党报工作者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60份,获得有效问卷603份。抽样实施:第一阶段分别从以上四省市的所有市(区)中抽取(或指定)一个地级市(区)。第二阶段,将660份问卷按比例分配到中央级党报《人民日报》,省级党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陕西日报》、《南方日报》,以及四省市被指定的地市级(或者区县级)党报。第三阶段,在指定的各级党报中,按照采编、行政、经营三个单元,平均分配样本或者按照以上三个单元所有工作人员的数量,按比例分配样本。采用现场集中填答的方法,调查时间为2007年7月8日到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