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刊登的《世界解读十七大新词》一文,梳理了媒体关注的新词语,如: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引起国内外关注。
由此可见,十七大在放眼中国未来大政方针的同时,也同样聚焦中国百姓的“家务事”。十七大报告中出现的新词语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态文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文化软实力”等。文章指出,中国的经济政策是这次国际媒体报道的焦点之一,中国未来五年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值得期待的是,中共十七大正在以“中国特色”的与时俱进方式,为“中国特色”理论注入新的血液,使之适应未来的改革与发展要求。10月22日,在题为《十七大成就令世界瞩目》的文章中报道,十七大的亮点之一是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成为了很多外国媒体报道的重点。国外媒体还注意到这次中央委员的差额选举,认为这是“中国党内民主政治发展的跨世纪转折点”。这篇报道最后援引国外媒体的一篇社论,回答了世界如此关注中共十七大的原因:主要是在当今时代,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将会在全球产生重大的影响。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中国因素”举足轻重,谁也不能轻视。连续多年中国经济呈现出的蓬勃活力和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全球的目光。10月24日,《世界看好中国未来走向》一文,报道了国外媒体称赞中共重视民生,认为中国充满活力,有的媒体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之路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三、关注民生,通过国人的视角和世界的眼光,报道中国的巨大变化,昭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让广大百姓成为国家发展的受益者,其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探索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范例。
10月19日,推出“巨变中国”专刊,包括封面、世界目光、党旗飘扬、四大热潮(两版)、稳步发展、对话中国、关注民生,共8个版。开篇的署名评论《变化的中国令世界着迷》,描绘出中国的魅力:“怀念中国生活、希望尽快回国工作的念头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萌生。与此同时,中国速度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文章从一个细节反映出现代中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0月1日,成千上万的人翘首驻足,在天安门广场冒雨观看升旗。“仅仅靠升国旗就能吸引几万、十几万甚至更多民众,唯中国独有之。”“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动人场面,是中国人民认同国家政治制度的清晰表达,也是中国人民对当前生活满意度高、对未来普遍有信心的真情流露。”
《外国百姓如何说中国》一文加编者按,提示了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的看法:“来自中国的消息让他们惊奇、疑惑,颠覆着许多他们以往对东方的想象,这当中虽然仍有很多偏见和误解,但中国在变得富裕和强大却逐渐成为全世界对中国最流行的看法。西方媒体仍在主导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但越来越多的人也有了间接或直接感受中国的机会。”
《各国共产党积极评说中共》一文,报道了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对十七大的关注。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中共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很多外国共产党人看来,带领13亿人走向富裕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艰巨任务,中共也面临着反腐倡廉等诸多挑战,但中共找到了可行的道路,不仅给其他国家共产党做出了榜样,也给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做出了榜样。《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党员》一文,报道了外国人接触的中共党员干起活来尽职尽责,待人接物谦虚热情。
“四大热潮”用两个版的篇幅,报道了股市热、房产热、汽车热、旅游热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让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受益,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影响。
《稳定让中国走向富强》一文,在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中得出结论:中国近30年来会发展得这么快,是因为社会稳定,人们安居才能乐业。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稳定有自己的特点,即长期执政的共产党,有着强大的政治体系和自己的路线方针。
“对话中国”版,请知名学者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回答了人们关心的几个问题: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否已达到历史最高点?中国到底有没有融入世界?中国是一个颠覆国际体系的国家吗?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中国?专家的精彩解答揭示出中国发展凸现全球意义。
《关注民生,中共获得喝彩》一文,援引国内外专家的话说:“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先解决民生问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将民生问题提到战略高度,这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中还未有过。”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被外国政党效仿。文章结合国外情况,进一步分析冷战结束后,多国共产党丧失政权,忽视民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指出关注民生是执政党施政的基础。
四、加强策划,精心组织,运用多种手法全面翔实、生动活泼地报道十七大,提升了报道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环球时报》在迎接十七大和大会召开后的报道中,精心策划和组织,头版、要闻版、专刊、专栏相映生辉,特稿、评论、图片、图表相得益彰,呈现出鲜明特色。其主要做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注重国内与国际的结合。无论是主题宣传,还是热点报道,无论是回顾历史、记录现实,还是展望未来,都离不开中国和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视角独特,视野宽广。
二是注重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既有对报道思路和报道结构的整体设计,全方位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和光辉业绩,以及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也有对各个版面、专栏和稿件的局部构建,使其发挥各自的功能,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围绕报道的总体思路实现全面开花。既通过“对话中国”、评论员文章、署名评论等,从宏观上揭示普遍规律、传达中国声音、关注世界舆论,体现高屋建瓴的恢弘气势;也报道具体事实、场景和细节,从普通人和身边事入手,以小见大,贴近读者,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三是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一方面通过采访专家学者、权威人士等解答深层次问题,释疑解惑,给人以有益的思想启迪;另一方面通过具体数字和鲜活、生动的事实,采用今昔对比、中外比较等方式,既讲成绩也谈问题,增强报道的说服力。
四是注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驻外记者联合报道、引用国外媒体的报道、记者的现场采访、权威人士访谈、评论员文章、历史资料等多种渠道的稿源,将动与静、内与外、远与近、表与里融合在一起,不仅发挥了《环球时报》深度报道的特色,也丰富了报道的领域和题材,实现了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
五是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丰富的内容以多样的形式表现:头版的大号字通栏标题简洁醒目,大幅图片色彩明亮、层次分明,使版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两个专版封面的巨幅图片分别占据了左半版和上半版。巍峨壮观的长城、鲜艳的五星红旗、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以及仰望红旗的小朋友等,图片选择寓意深刻,版式设计突破常规,很有气势。在专刊的其他版上,与报道内容相协调的图片、图表多为异形裁剪,灵活多变。版面形式新颖,编排精致,生动活泼,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环球时报》在党的十七大报道中,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将日常报道方式与重大报道的创新形式相结合,发挥专刊、专栏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的特殊作用。报道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取得了阶段性报道的胜利成果。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对于媒体如何搞好重大报道,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