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14257200000056

第56章 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4)

(4)寻求刺激,满足内心的欲望。

人有渴求生存的本能,也有攻击和破坏、追求刺激的本能。作为社会人,人们不得超出社会的主导价值,而对他人实施伤害性攻击是不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但在网络社会中,实施暴力行为却可以抵消他们心中的压抑和愤怒或扩大他们内心寻求刺激的本能。比如,一位身材瘦小、平时饱受欺凌的中学生通过昼夜不停地“冲级”,可以使他的角色成为游戏区里最为厉害的“人物”,从而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如通过“PK”、抢夺其他玩家的装备以满足自己的报复欲和破坏欲;拉拢其他角色组建自己的团队并建立自己的“帝国”,以满足自己的征服欲,等等。

这些设计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永远的“情结”,如战胜“灾难”成为“英雄”、探寻“宝物”、逃避死亡……这些“原始意象”正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是“附着于大脑的组织结构而从原始时代流传下来的潜能”。[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169页。]网络暴力游戏激活了青少年内心这些“原始意象”。

2.青少年心理需求与网络暴力游戏的契合

游戏起源于人类幼年时对于长者教授的生存策略的模仿和演练,并渐渐成为人类创造自由关系、模拟自由角色的娱乐方式。但现代社会,游戏类型过于贫乏,原有的大家庭关系完全解体,独生子女体会不到那种兄弟姐妹情谊中的快乐。对于社会人际关系类型和角色少得可怜的孩子们来说,向往自由的本性只能通过病态的方式——网络暴力游戏得以满足。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某种暴力冲动和权力意志,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发育成长的特殊阶段,他们好奇心强,自我实现的欲望更强,蕴涵着大量的生命能量,如果这些能量在现实中不能找到一定途径释放,便只能以一种异化的形态表现出来。

对于因贫穷、家庭变故、个人挫折而被同伴排斥的社会非主流或边缘化的青少年,无等级、无界限的“草根”特性的网络虚拟游戏世界是他们向往的世界。在那里他们通过“杀人”可以获得支配欲望的宣泄和快感的满足,可以获得网络“同行人”的认同,可以获得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功和满足。

3.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已上手的玩家”是游戏的“意见领袖”,他们对某一网络游戏具有一定的阐述权威,他们通过自己在同学中的“表率”和绘声绘色的宣传使游戏以极快的速度在整个班级蔓延。而游戏的开发商则通过大众传播手段和企业营销策略来宣传自己开发出的新产品,使得青少年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到这些游戏的新鲜、刺激、前卫,进而不断积累玩耍的冲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家庭疏于规范以及个人意志力薄弱,都会影响青少年对网络暴力游戏的认知并最终引发犯罪。

六、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影响的全过程

从媒体报道中我们可知:由于网络游戏及青少年的特点,他们长期玩网络暴力游戏会模仿游戏里的人物的行为;会产生立竿见影或长期恐惧、兴奋、进攻、报复的情绪反应;会改变他们对犯罪的评判;会夸大对现实生活中的危险的评判;会改变他们处理现实矛盾的方式。

本文仅是笔者对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影响的一次探索性分析。由于条件及能力不及,本文仅从网络暴力游戏方面探寻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而未涉及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游戏仅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外因,青少年犯罪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如家庭、社会疏于引导。但笔者仅希望通过青少年接受网络暴力游戏、影响他们处理方式的全过程分析,来推进青少年普法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媒体报道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点”上的问题推进我们对青少年犯罪的立法、网络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面”上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常昌富编选:《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方建移、张芹:《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詹姆斯·布赖恩特、苏珊·汤普森:《传播效果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郭占基等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冯川:《荣格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胡俊青、沈雄杰:《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及防控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3期。

黄明明:《电视新闻暴力内容对儿童之涵化效果初探》,《新闻学研究》。

杨文俊:《电视暴力节目对儿童的侵略性影响》,《新闻学研究》。

张宗亮:《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殷尧:《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的疏导》,《新闻爱好者》2006年第9期。

附:《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____

A.男

B.女

2.你的年龄____岁

3.您的学校性质____

A.公立重点

B.公立普通

C.民办、私立

4.您和____一起生话

A.父母

B.继父母

C.父亲或母亲

D.(外)祖父母

E.兄弟姐妹

F.父母、兄弟姐妹

G.父母、兄弟姐妹、(外)祖父母

5.您是否和您的家人相处融洽____

A.很融洽

B.一般

C.常常发生矛盾

D.敌对

6.您是否和您的老师相处融洽____

A.很融洽

B.一般

C.常常发生矛盾

D.敌对

7.您是否和您的同学相处融洽____

A.很融洽

B.一般

C.常常发生矛盾

D.敌对

二、接触游戏情况

1.您玩网络游戏吗____

A.玩

B.不玩

(如您选择了A选项则继续回答以下问题;如您选择了B选项则调查结束。)

2.您第一次玩网络游戏是通过____

A.媒体介绍

B.朋友介绍

C.网吧推荐

D.论坛

3.您玩网络游戏有____

A.1年以下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4.您一般多久玩一次网络游戏____

A.每天

B.1~3天

C.1个星期左右

D.很少

5.您每次玩网络游戏时通常要玩多长时间____

A.1小时以下

B.1~3个小时

C.3~5个小时

D.5个小时以上

6.您每月花在网络游戏上的费用是____

A.100元以下

B.100~200元

C.200~300元

D.300元以上

7.如果您可以选择的话,您更愿意生活在现实中还是网络游戏中呢?为什么?

8.您喜欢____游戏(可多选)

A.暴力类游戏(如《反恐精英》、《征途》、《魔兽世界》系列、《奇迹》等)

B.棋牌类游戏(如《联众棋牌》等)

C.运动类游戏(《实况足球》等)

(如您的选择包括了A选项则继续回答以下问题;如您的选择不包括A选项则调查结束。)

9.您喜欢玩哪类网络暴力游戏____

A.单人无武器

B.单人有武器

C.团体无武器

D.团体有武器

E.其他

10.请您写出最喜欢的三种网络暴力游戏:

11.您认为网络暴力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12.您是否赞成用网络暴力游戏中的暴力手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____

A.赞成

B.不赞成

C.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13.您怎样看待网络暴力游戏中人物的暴力行为____

A.会模仿他们的行为

B.在类似现实问题上,会采用同样方式处理

C.实行暴力行为会导致犯罪发生

D.反对态度

E.在游戏中可以,游戏有游戏的规则

14.您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用网络暴力游戏中的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是否会触犯法律____

A.会

B.不会

15.当玩网络暴力游戏时,你是否会产生兴奋或愤怒的感觉____

A.会

B.不会

16.您怎样看待网络暴力游戏中通过暴力手段升级、获取高级装备这种奖励方式?

17.您会不会把游戏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到现实生活中来?

A.会

B.不会

18.当您发现您的装备、道具等被人窃取后,您将会

A.非常愤怒,找到对方并采用类似游戏中的方式武力解决

B.和对方进行网上PK,夺回道具

C.非常愤怒,但会采取协商方式解决

D.非常愤怒,想在网上找到一个主持公道的地方

19.当您和他人产生矛盾或受到欺负时,您怎样处理

A.找到对方,模仿游戏中的处理方式(如武力)

B.协商解决

C.找家长或老师帮助

D.独自忍受

20.当你无钱上网而父母又不给你钱时你会怎样?

21.当您在游戏中输了后,您会____

A.还要继续打,打赢为止

B.不玩了

C.心情很差,想找人打一架

D.找到对方并采用类似游戏中的方式武力解决

E.觉得无所谓

〔贺建平,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赵晓燕,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