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14257200000027

第27章 2006年中外国际传播研究界的关注议题一瞥(1)

2006年中外国际传播研究界的关注议题一瞥——以若干中外有关学术刊物为例

张咏华、秦晴

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因特网的迅速崛起把世界性交往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环境空前开放,不同民族文化的国家之间日益频繁的传播活动,以其日益凸现的重要性,吸引了中外学术界的关注。本文试图透过若干有关学术刊物的窗户,通过对其内容的梳理,考察2006年中外国际传播研究界的关注议题,并分析其异同。限于时间和论文的长度等原因,本文选定的考察对象极为有限——国外的两种刊物和国内的一种刊物。学术研讨会是观察学术动态的另一窗户,本应对之也进行考察。而2006年,就笔者所知,在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界所召开的学术会议中,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和东方卫视共同主办的“全球新闻传播研讨会”和8月在北京召开的、由外文局主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就是聚焦于跨国界、跨文化传播的一系列话题的研讨会,它们显示出我国国际传播研究者对于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和对外传播效果的高度关注。但由于对在国外召开的同类会议的资料的可获得性方面的困难,难以展开中外比较,笔者因而只得放弃梳理有关学术会议论文的计划。有限的选择必然带来大量放弃。因而,本文的局限性和疏漏在所难免,只是一种对窥见2006年中外国际传播研究界的关注议题一瞥的有限尝试。

考察对象的选择

如前所述,限于时间和论文长度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仅选择了三家中外有关学术刊物作为考察对象来透视2006年中外国际传播研究界的关注议题。这三家学术刊物分别为:我国的《国际新闻界》和国外出版的英文刊物《全球传媒与传播》(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简称GMC)及《国际传播公报》(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简称ICG)。

以此三种刊物为考察对象,虽然与期刊名中均有“国际”或“世界”字样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出于对其内容的考虑。我国的《国际新闻界》长期重视“透视环球传媒”,具有研究外国传播的传统并突出“国际的”内涵,虽然现已将研究领域拓展至“大传播”,成为“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但依然明显具有重视研究外国传播、重视透视环球传媒的特色。因此,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该刊物较之其他刊物更能反映出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关注议题。而根据张咏华2006年的论文《试析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中对《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战线》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七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术刊物2006年各期内容的梳理,其中《国际新闻界》中有关国际传播的内容所占比例最大。这也可以看做是《国际新闻界》在国际传播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佐证。国外的《全球传媒与传播》由著名跨国出版公司Sage出版社出版,每年三期,分别在4月、8月和12月出版。其网页上宣称,该刊物的创办,旨在为“表述不断变动着的全球传媒和传播环境中的发展极重要的有关论争”提供一个“主要论坛”;为交换该领域的思想和多种视角提供一个“平台”;它讨论“新鲜的和引起争论的研究议题”,意在“促进该领域内跨国和跨学科的学术对话”。[参见《全球传媒与传播》网站上的有关介绍,http://gmc.sagepub.com.]其四位编辑来自英、美和加拿大的高校。该刊物“提供有关国际传媒和文化进程的来自全球的研究资料”。其“特色栏目包括:访谈录、对传媒最新发展的考察阐述、对传媒政策文献的解读和来自各国的数据”。《国际传播公报》(双月刊)也是由Sage出版社出版的,其主编为荷兰著名国际传播学者哈梅林克(Cees J.Hamelink);由29人组成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来自18个国家:法国、西班牙、加拿大、美国、巴西、立陶宛、英国、芬兰、日本、波兰、德国、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秘鲁、以色列、南非和匈牙利。根据该刊网站上的介绍,该刊物刊载“来自国际上传播学界的覆盖范畴广泛的学术性文章”。[参见《国际传播公告》网站上的有关介绍,http://gaz.sagepub.com。]

要透过这三家刊物2006年的内容考察国际传播研究的关注议题,首先就得从中确认出国际传播研究的文章,这就涉及对该领域的界定的了解和对其主要范畴的判断。关于国际传播,不少中外学者,其中包括美国学者罗伯特·福特纳(Robert Fortner)、约翰·梅里尔(John Merrill)、英国学者达雅·屠苏(Daya K.Thussu)、芬兰学者诺登施特伦(K.Nordenstreng)、日本学者鹤木真、我国学者关世杰等,都对其定义有所阐述,虽然并未得出学界普遍认同的界定,却共同认可这种传播的关键属性——“穿越国界”。我国学者关世杰将各种界定归纳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并概括说“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狭义的国际传播仅指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关世杰:《国际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本文基本上限于从狭义上来理解国际传播。

笔者通过对美国的国际传播学协会的网站网页和国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简称ISA)下设的国际传播研究分会的网页的考察发现,二者都既纳入国际研究的视野又纳入了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就国内来说,一些有关论著也倾向于将这两种研究视野同时纳入国际传播研究领域。参照这些情况,并鉴于国际传播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天然重叠,本文在从2006年上述三种学术刊物中梳理国际传播研究内容中,也纳入了这两种视野。另有一点要说明的是,除了包括研究路径为比较研究的文章外,本文在对这三种学术刊物的梳理中将探讨外国的媒体传播的文章也包括进国际传播研究内容中,因为后者往往体现一种国际化视野的关注。

对选定的中外新闻传播学刊物(2006年)内容进行梳理的发现

对所选定的三家中外新闻传播学刊物(2006年)内容的梳理发现,《国际新闻界》2006年一共发表了198篇文章和消息(“百草园”栏目下的短消息未计算在内),其中属于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文章有54篇,所占比例为27.27%。《国际传播公报》和《全球传媒与传播》上发表的文章基本都与该领域有关,文章数量共计47篇。

就这些研究国际传播的文章所关注的议题而言,《国际新闻界》(2006年)刊载的研究国际传播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如下7个主题/范畴:大众传播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新闻报道/传媒制品研究,国际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全球化视野下的传媒(文化/产业)/传媒史,传媒政策与跨文化/跨国传播策略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