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14257200000016

第16章 中国本土性别新闻的网络监测类型、方法和影响(2)

(3)打造“中国女性主义”媒介传播品牌。

“两性视野”学术网(http://www.alleyeshot.com),由首都师范大学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室、北京金华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两性视野工作室共同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副教授荒林主持。首页板块由“学术动态”(中国女性主义沙龙相关信息发布为主)、“热点聚焦”(包括传媒透视、女性主义在行动、女性主义群落、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关键词、女性主义视窗)所组成。常设栏目包括:男性批判、女性批判、学术之窗、传媒观察、福特项目、教授演讲、青春对话、生存笔述、中国女性主义沙龙、女性主义书吧等,设有讨论区,并开设8位男女学者的专栏。

此网络与其配套学术丛刊、丛书,以及定期举办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文化沙龙”,一同形成了以“中国女性主义”命名的网络、出版、活动等多层次相结合的品牌,强调汇聚海内外男女学人共同关注全球性别文化转型的热点话题,尤其关注中国本土的性别文化的发展。关切的领域除教育学、文学以外,还有历史学、传播学、艺术和大众文化批评等,文章来源除了女性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外,还有大量进行女性主义文本解读的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

(4)肩负“媒介与女性”教席使命,扩展学术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学术网站(http://mgi.cuc.edu.cn),其运作主体是国内首家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2005年9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媒介与女性”教席,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的首个教席,其宗旨是拓展“媒介与女性”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推动媒介对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促进女性自身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网站常设栏目为中心简介、中心科研、大事记等。首页设置了新闻快报、学术活动、重要项目、国际交流、专家专栏、传媒观察、学术刊物等板块。其特色以国际交流与本土实务、科研推进为主。体现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对性别问题的关切,突出了中国媒介发展与女性研究的前沿信息与成果。

(5)以性别教育为主导目标的论坛。

“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http://genders.zsu.edu.cn),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办,美国岭南基金会、中山大学中文系赞助的网络平台。常设栏目有:妇女维权行动、南方媒体观察、性别校园、性别新视界、妇女研究、性别与文化再现、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性别教育资源库等。此论坛集教学、学术研究、校园动员、媒体宣传和社会行动为一体,以“思考性别、改变社会”为目标,侧重从文化层面(如语言、大众文化、媒体再现等)探讨性别;重视性差异、酷儿理论对传统女性主义的挑战,提倡以多元的性观念展开性教育。

5.以志愿人士为主体自觉组建的监测团队

(1)“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http://www.china-gad.org),汇聚了全国各地数十个致力于“社会性别与发展”的群体,于2000年正式形成此网络。网站于2001年开办。由京津社会性别与发展小组负责网站内容和日常管理。常设板块包括:国内GAD快讯、GAD培训、资源宝藏、专题讨论等。另外在首页上公布了“北京加十”、“千年目标”、“GAD资料集”、在北京举行的“GAD每月聚会”资料等,并提供了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有关社会性别与发展的“前沿集锦”的中文选译,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和中华女子学院合办的首届女性学研究生班的课程讲义等。

(2)“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http://www.xingbie1.org),是由一群热心人士于2005年创办的公益性学术网站。旨在用社会性别的眼光审视现有的政策和法律,分析与清理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偏见,通过建立具有性别敏感的公共政策,促进实现两性的双赢和协调发展。常设栏目包括:最新动态、法规政策点评、参考文库、多媒体课堂、读书沙龙、视频文件下载等。网站首页上还突出了最新议题、案理剖析、社会性别时评、出生性别比参考专栏等。对在职女性及农村女性面对的各种权益问题的报道和法律援助为此网络的突出特色。

(3)“女权中国”(http://www.feminism.cn),是由一群年轻的“网络女权运动者”自发建立的非营利性网站。追求建成中国本土最大的女权主义资讯平台,致力于搜集整理有关资源和信息,展示中外妇女研究成果,推动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和推广社会性别意识。常设栏目包括:本站专题、图片新闻、倾诉留言、我的博客、日之阁、资源共享、新闻中心、信息交流、Lesbian、学者文库、酷儿文化、青年论坛、彩虹旗下、专题行动、文章选粹、观点争鸣等。号称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女权主义为主题的学术资源网站。其宗旨在于收集、整理以女权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相关学科的理论文献、学术信息,为致力于女权主义理论、社会性别、妇女学、酷儿研究、女性文学、女性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学人、行动者提供资源信息服务。

6.聚焦于性议题与性政治议题的媒介平台

(1)“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http://www.sexstudy.org),该网站的研究对象是“性存在”,认为“性存在”与“社会性别”(Gender)是相互建构的、互动的、不可割裂的。“性存在”是情境的、互动的与变化的,更是社会的、历史的与文化的。网站的宗旨是:以创造知识为己任,填补思想空白与文化缺口;以分析的态度看待社会性别问题;争取更多地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论;以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网站的价值立场是:为弱势和少数性存在申辩;拒绝商业化,拒绝消费化,拒绝经济学霸权与大众传媒霸权;以自由主义的精神促进历史变革;以多元平等的思想参与学术讨论;以“人权道德”的态度启蒙社会,并且以此律己待人、为人处世。常设栏目包括:专题研究、著作发布、文献介绍、为您服务、讨论地带,并在首页上有“特别推荐”和“重要时事”两个动态信息板块。可以进入“性学信息中心图书检索系统”,检索丰富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可以在线搜索、预约借阅图书;还可以访问《中国“性”研究通讯》、《小姐(私人通信)》(介绍中国的性产业、工作交流、情况反映、问题讨论,每周1~2期),或订阅其电子版。

(2)性政治(台湾)(http://intermargins.net),“性政治”网站的前身是“性解放”网站。2003年动物恋网页事件后,因为一连串偶然的因素与考虑,该网站自行关闭,不过数据搜集的工作并未停止,而是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原有稍嫌杂乱的项目重新简化分类,也重新设计数据的层级关系。网站宗旨是在现代性(Modernity)的各种“解放”愿景下(妇女解放、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等等),在各种性的形态,除魅成见、理性思考、平等对待的前提下,一点一滴、有系统地对所谓当代的性多元和性偏差现象进行数据收集和理论整理,以建立对性的多样面貌的基本认知。为“性少数”或“性多元”重新命名,从政治观点出发来取代病理观点,为性多元(即性少数)争取人权与性权。常设栏目有:“性解放”、“性政治”、“身体”、“性多元”、“性/别越界”、“爱情、年龄”、“色情”、“婚姻、家庭”等。

(3)爱白/华文同性资料中心(ICCGL,http://www.bglcf.org/show.asp),是一个非营利组织(NPO),面向全球使用中文的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及跨性别人群(GLBT),提供现有媒介未有转载的重要资料。同时,推进社会公众认识、理解和接纳跨性别人群,倡导社会的包容与平等。在政治或国家政策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ICCGL支持向使用中文的跨性别提供资料的各种项目,包括与跨性别有关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进展、有利于跨性别人群生理与心理健康的资料、教育资讯以及文化表述。网站http://www.gaychinese.net(爱白)创建于1999年,现已发展成为知名的面向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GLBT)人群的中文网站之一。在依据美国《国内税收法》第五节第10条(c)(3)款获得纳税豁免权之后,华文同性资料中心已接管爱白网站的运营。

常设栏目包括:资料中心、新闻分类目录、数字图书馆、图书编目、中文期刊数据库、论文数据库、法律信息库、图片资料库、影视编目资料库、历史档案馆、百科条目、资源与活动信息等。该网站还为国内其他有关网站免费提供信息。

二、中国本土网络性别监测的方法与特征

现行的网络平台中,基本都设有以“女性”为专题的板块或频道,但是其内容与形式却并非都具有性别敏感意识与性别平等观念。相反,将女性身体商品化或以女性的受辱经验为看点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受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推动,以及1995年世妇会上中国政府做出的“性别平等主流化”承诺,加速了以专门推动性别与传媒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网络主体的形成。

以上所归纳整理的性别监测与传播网络分为六大类,涉及条目17个,专业领域涵盖了教育、法律、文学等,关切议题包括政策、发展、日常生活等。内容的组织和更新以不同程度地摘编纸质媒体、电视新闻和其他网络媒体中相关议题的新闻和论文为主。运营以公益服务为突出特点,鲜有外挂广告和电子商务等网络运营的通用模式,网络维护者通常依靠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各级基金会赞助和志愿者的无偿服务,所以信息共享和交流是性别监测与传播网络目前最基本的内容。

以网络设置的栏目名称所选用的词汇为指标,可以发现:

第一,出现频率较高的栏目所用名词中,前三位分别是:妇女、资料、研究。

这三个词反映出中国本土网络性别监测的运行实体,基本上都是针对并主要服务于女性受众,以提供资料和进行研究为主要目标。这和网站内容主要摘编自其他媒介的做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网络监测的批判性并不突出,监测还大体上处于资料整理汇编的阶段。

第二,赋权意识与参与社会秩序的建构成为监测不断走向深入的潜在动力。

从上表可以看到:“权”、“性”和“观察”、“交流”、“资源”、“信息”、“学术”等词汇出现的次数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争取权利/权力的诉求上,这些网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所增强。“建设”、“讨论”等栏目占据了一定比例,也揭示了进行性别监测的网络在参与更为广泛的社会秩序的建设方面所体现出的热情与巨大潜力。

第三,从边缘走向中心:议题、理念与行动。

“色情”、“彩虹”、“同志”、“Lesbian”、“越界”等栏目的出现,传达出对这些议题的研究或关注,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新热点,并正在以更学术、更专业、更大众化的面目进入公共讨论的视阈。以往这些被边缘化、污名化、妖魔化的议题,在性别监测的体系下得到了系统的梳理与研讨,体现出监测维度的拓宽和监测内容的丰富。

三、中国本土网络性别监测的发展策略

本文所涵盖的这些性别监测与传播的网络,构成了社会观念建构的基础平台和重要资源,对促进和谐、发展、平等的理念推广,以及在理论研究和媒介实践中促进和提高妇女对媒介的拥有量、影响力和决策力,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但是,不可回避的是,这些网络的访问量和关注度还并不突出,影响的受众群体更多集中在从事性别研究或对性别议题感兴趣的群体和社团中,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都相对有限。

针对这些网络的特色,可以规划中国本土网络性别监测的发展策略:

第一,可以从学校教育入手,将这些网络发展成专业信息的资源库、信息库和数据库,并将其纳入辅导教育的体系,使其成为学科化、专业化教育的必备资源;

第二,也可以从NGO团队的发展规模和活动入手,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网络所依托的不同NGO组织,间接地扩充网络的影响力;

第三,还可以从个人兴趣和业务交流入手,开拓更多利于互动的平台,提供个人充分参与网络的机会;

第四,以网络为纽带整合培训、研讨和各种活动,联合不同行业背景、教育背景的人才,将网络、社会与个人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冯媛:《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国大陆新闻媒体中的NGO》,《中国发展简报》2005年第6期。

王云仙:《吸引女性的是NGO本身存在的意义》,《公益时报》2006年7月6日。

卜卫:《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成见——兼谈女性的社会性别》,《妇女研究》2000年第3期。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