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剧编导教程
14256400000034

第34章 广播剧的结构(2)

【解说】引擎平稳地工作着,他的心情也很平静。

〔出现不平静的表现激光的音乐前奏。〕

【解说】突然,左边的机翼上出现了一道锯齿形的闪电。

〔激光音乐出现。〕

【解说】这清澈的空间,哪来的雷电?左引擎开始燃烧,飞机拖着长长的火舌急速下降。在这紧张的几十秒钟里,陈天虹尽量控制飞机平稳滑翔。他赶忙穿上救生衣,把装在怀里的电池紧一紧,在飞机冲到水面上的一刹那,他跳出舱外,落入水中。

〔陈天虹跳海声。〕

〔音乐延续……〕

〔海水波涛声。〕

【解说】海涛汹涌,波浪托着陈天虹,海流很快把他冲出了出事地点,一架直升机来了,下来了两个蛙人。

〔直升机声。〕

在场景设计上,还有一种是短场景。以前的广播剧里很少有短场景的场面设计,近期的一些广播剧里出现了短场景戏的设计,它使场景处理显得灵活多变,丰富多彩,而且层次清楚,脉络分明。通过短场景的声音叠化、组接,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被清晰地表现出来,人物性格进一步得到了揭示,比起使用单纯的解说进行交代、描写要生动、活泼得多,给听众留下的印象也较为深刻。

关于场景设计,我们选择了以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说明,旨在使剧作者在写剧本时明确设计场景的一些方法,剧作者在结构剧本时可以灵活地使用。

第二节 场景转换与衔接

一、场景转换与衔接的重要性

广播剧的场景设计安排好了之后,并不等于全剧的结构已经完成。因为结构的紧凑、连贯、顺畅,还要通过场景转换与衔接的艺术手段来完成。话剧和戏曲艺术都用幕来分隔场景,一道幕和二道幕分别拉开、合上,表现了场景的转换。这种方式在舞台上可以使用,观众能够理解并耐心等待。电影用蒙太奇的手法转换场景,即使出现了黑幕、空白,观众也可以原谅。而广播剧不行,它靠声音来转换场景,衔接时不能出现空白的无声,尤其是过长的空白,否则听众会认为节目中断或是发射台出了事故。一般来说,广播要空播30秒就算是事故了。所以,广播剧的场景转换与衔接是很重要的。

“衔接”在广播剧中是把场与场之间的转换连接起来的桥梁,它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一部广播剧如果有几处衔接得不好,就会使剧情显得混乱、层次不清,造成听众听不懂的后果,特别是当运用回忆场景、回叙场景以及梦境、幻想等时更应该特别注意衔接的使用。当然,全剧的情节结构是否紧凑、流畅,还不能完全依赖于衔接的手法,如果场景或情节安排的本身就有很大问题的话,那么,衔接的手法即使再巧妙,也难以弥补剧本的先天不足。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必须从情节安排上去考虑了。

二、场景转换与衔接的几种手法

广播剧的场景转换与衔接一般有以下几种手法:

(一)运用语言转场

广播剧语言包括解说词和对白两个方面。在广播剧中,运用解说词转换与衔接场景是较为常见、方便的手法。运用语言转场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交代,听众也能迅速了解戏已经从这个场景转到另外的场景中去了。

例如《沙海魂》中第二场转入第三场时就是用解说词进行的:

【解说】第二天,刘沙蓬和陆岚陪着司伯纳,随着熙熙攘攘赶庙会的人群,来到了莫高窟。他们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画和一座座精美生动的塑像前面流连忘返,啧啧称叹。后来,他们在一个洞窟内攀谈起来。

这里解说词把时间、地点的变化都向听众交代清楚,并且把两场戏衔接起来了。在《二泉映月》中,从序幕转到第一场,也是用大段的解说词进行转换与衔接的。

【解说】阿炳妈妈被地主恶少抢走了以后,受尽折磨而死。失去了母爱的阿炳,由于生活所迫,就跟着父亲华雪梅,进了雷尊殿道院,出家做了道士。华雪梅是江南丝竹的名手,具有多方面的音乐才能,琵琶弹得最为出色。阿炳就是在父亲的音乐熏陶和精心抚育下长大的。父子情深,相依为命。可是,在严酷的道教清规和封建礼教面前,阿炳,连喊一声“爸爸”的权利也没有!他们只能以“师徒”相称。这在阿炳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莫大的创伤。消逝的岁月,宛如淙淙泉水。转眼,20年过去了,正当阿炳在艺术上不断长进的时候,一个严重的打击,又来了……

时间过了20年,人世沧桑的变化用其他的表现手法是难以完成的,用这样的解说词却可以把两场戏有机地连接起来。当然,用解说词转换场景也不可滥用,否则会显得累赘。

用人物的对话转换场景、衔接剧情要比用解说词来得生动活泼。比如广播剧《三个孩子去蛇岛》中有这样一段戏:

马小光 ……我还是有点后悔。

马小亮

李大千 (同时)后悔?

马小光 爸爸公出了,应该给妈妈说一声,我真怕她急病了。

马小亮 告诉妈,咱们就走不了啦!

李大千 我若告诉我爸,他非说我胡闹不可,还备不住……

马小光 他们非找我们不可,一会儿给妈妈写封信,不然她们以为咱们丢了呢?

马小亮 咱们也没丢哇,这不在火车上了吗?

李大千 让他们找去,反正没丢。

〔列车声渐隐。〕

〔马家。〕

丁主席 反正丢不了,现在我们把几个孩子最近的活动情况兜一兜,找一找线索。王老师,你先介绍介绍孩子们最近的情况好不好?

用对话中的“反正没丢”和“反正丢不了”中的“丢”字把场景转换过来,如果用电影的术语来说,这里使用的是“切换”,或叫语言的“蒙太奇”。

用人物对白转场还有一种是移动式的对白转场,类似于电影中的跟镜头。例如:《南宫玲霞》中有两处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转场与衔接的。一处是方团长和谢文从办公室走到花园凉亭找南宫玲霞谈话,正式通知她被京剧团录取了。另一处是小李把谢文导演从排演场叫到方进的办公室,准备辞退南宫玲霞。这种移动对白式的换场听起来自然,场与场之间衔接得不露痕迹。场景虽然变化了,但剧情并没有中断而且也体现出戏剧的运动性。在这样的转场中,如果再加进解说,就显得累赘了。

(二)运用音乐转场

运用音乐转场,要选择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音乐旋律或有形象性或代表性的旋律,这样能使听众听得明白。例如广播剧《二泉映月》中,用《二泉映月》的乐曲转化为《松花江上》和用《二泉映月》的乐曲转化为《解放区的天》都是从乐曲旋律的变化表明了时代的推移和地点环境的改变,起到场景的衔接作用。运用音乐转场一定要选择那些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区、民族特征的乐曲,对比要明显,熟悉的听众能从乐曲的变化中了解到场景已经转换。

用音乐形象做场景转换,如广播剧《皇帝的新装》中,两个外地人到皇宫门前向武士说明他们是为皇帝做新装的裁缝,武士把他们从宫门外带到皇宫内拜见国王,就使用了富有形象的音乐来转场,表示地点的转换和两个场景的衔接:

武士 太好了,我们国王就是喜欢这样的人。我们远方来的客人,请,我马上就去通报国王。

甲 走吧!……

乙 走……

〔走路节奏的音乐化为既威严又略带滑稽的音乐。音乐终了,余音未绝。〕

国王 嗯,在我的王国里,最尊贵的人就是裁缝,因为他能给我带来美丽和威严。你们肯给我出力,这很好。

(三)运用音响效果转场

运用音响效果转场在广播剧中也是常用的方法。音响效果对环境的描写比音乐更为具体,地点特征也最为明显。舞台剧的布景可以表现出环境和地点,而广播剧看不见实物,往往借助于音响效果唤起听众的想象,因此,运用音响效果进行转场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例如广播剧《南宫玲霞》中:

〔湖畔音响渐隐。〕

谢文(自语) 多么难得的人才啊!得马上向方团长汇报。

〔京剧团排演场杂音。〕

〔敲门声。〕

方进 请进来吧。谢文。

用一个音响效果和另一个音响效果相衔接,表示地点的转换。如《二泉映月》中,用水浪声化出山泉的流水声,表明地点的转换。还有,用打电话转场,如《南宫玲霞》中,方进团长拨电话机的转盘声,与电话铃声和拿起电话机两个声音衔接,使场景从方进的办公室转到范大姐的办公室。

不少剧目用音响效果代替解说词实现了转场,起到衔接剧情的作用。

(四)综合转场

在广播剧的转场与衔接中,除了上面所说的单纯使用一种方法外,还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转场。也就是说,把解说词、音乐、音响效果综合使用,使场景转换并衔接起来。这不单单是为了听觉的丰富需要,也是为了使剧情发展更真实的缘故。

比如,在广播剧《南宫玲霞》中从“花园凉亭”一场转到“月明湖畔的夜晚”一场戏就综合使用了多种方法:

方进 怎么样,谢文?时间不早了,南宫玲霞,咱们就谈到这儿吧。上班的问题可就这么定了。

玲霞 好,就这么定。

〔鸟叫声转欢快的音乐。〕

〔街道上的汽车声、自行车清脆的铃声。〕

【解说】南宫玲霞跨上自行车,直奔林荫大道。她像一只燕子,展开矫健的翅膀,在金色的阳光里飞翔!路旁高高的白杨仿佛在向她招手,月明湖畔烂漫的鲜花好像在向她微笑。春天多么美好啊,南宫玲霞感到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获得了新生!

〔音乐扬起,歌声〕

都说春天来了,

我今天才见到。

山清水秀冰雪消,

桃红柳绿花枝俏。

那欢乐的是春燕,

那歌唱的是小鸟。

小鸟啊小鸟尽情地唱,

快把春的消息传遍天涯海角。

啊…… 春来了,春来了!

【解说】南宫玲霞借调到京剧团以后,这些日子一直都是在紧张的排练中度过的。由于她的聪明和坚强的毅力,很快就恢复了基本功。这天晚上排完戏以后,由于她进入了角色,心情感到特别舒畅。谢文导演也感到十分高兴。在回宿舍的路上,当他们走到月明湖畔两人初次见面的地方,不约而同地停住了脚步。

〔蛙叫声、水声。〕

〔音乐描写月明湖夜色美景。〕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转场与衔接的过程中,综合地使用了各种声音手段,使剧情更真实,声音更丰满,色彩更多样,艺术上的美感更浓烈。但是,使用综合手段转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有明确含义的声音,否则容易造成听觉上的混乱。

(五)渐隐、间歇、渐显的转场

运用渐隐、间歇、渐显的方法转场,往往是在一场戏的结尾与下一场戏的开头并没有什么紧密联系的情况下,或者说在上一场戏告一段落后,下一场戏又重新开始的时候使用。前一场戏的声音渐渐消失,出现了短暂的间歇,后一场戏的声音渐渐显现出来。这种方法像是电影中的“淡入”、“淡出”的手法,它虽然起不到上下场戏之间的连贯作用,但能给听众留下回味的余地。

比如,广播剧《红岩》第一部的第一场与第二场之间的衔接就使用了这种方法:

郑克昌 不准动!

甫志高 (喊出声)你……郑克昌!

郑克昌 哈哈,是我,是我。铐上他!

〔戴上手铐的声音。〕

郑克昌 把他老婆也带走!

甫志高 (不知所措地)她……你们不要抓她……她不是啊……

郑克昌 她不是什么?

甫志高 (歇斯底里地喊出)她……不是……共产党……

〔特务们猛地打他一拳。〕

郑克昌 他妈的!带走!

甫志高 她不是共产党啊!

〔音乐——恐怖的旋律。〕

〔报时钟缓缓地打了九下,转化为茶园场景。〕

〔茶园跑堂的声音。〕

〔卖小吃的叫卖声。〕

〔卖报刊的声音:“请看《和平日报》,剿灭共匪华莹山游击队的消息!《商务日报》最新的经济新闻,股票行情……”〕

【解说】第二天早晨,新生市场乱哄哄的茶园里坐满了人。在这些茶座中,有一张精巧的茶桌上面对面地坐着两位顾客,一个穿着蓝衣袍,一个是戴黑边眼镜、穿咖啡色西装的中年人。这是许云峰和地下党市委副书记李敬原。

另一种是通过音响效果的渐隐、渐显进行转场,比如《三个孩子去蛇岛》中的一个例子:

扳道工 跟陈叔叔上车去吧。

三人 爷爷再见。

〔车启动声。〕

扳道工 再见,哎,再见!(疼爱地)三个虎羔子!

〔火车急驶,由近到远。〕

〔由远到近,火车进站。〕

〔站台广播声:“鞍山车站到了,鞍山车站到了!”〕

〔车渐停。站台上熙熙攘攘的人声。〕

(六)意识流转场

意识是指我们的思维活动,除了清醒时,也包括梦境、回忆、幻觉、想象、闪回,等等。“意识流”这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这篇论文中提出的,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段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最自然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4]

近年来,广播剧的题材范围扩大了,表现手法也出现了许多创新。比如,采用回忆的场景、梦境的场景、回叙的场景、声音闪回场景等来丰富广播剧的剧情。运用意识流的手法进行转场对刻画人物、加强情绪、发展情节、突出主题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使广播剧更加新颖、活泼,更富有感染力,与前面提到的几种方式都不相同。用这种手法一定要为听众做引导工作,使听众有思想准备。引导语言一定要自然、贴切,绝不能牵强生硬。

【例1】广播剧《裂缝》中有几处都安排的是回忆场景,在这些场景出现前,剧中人为听众做了自述式的引导。剧中的第一处是李平在火车上回忆她与郭一滨热恋时的情景。引导式的语言是这样写的:“记得1959年的冬天,也是这样一个繁星璀璨的夜晚,我从省政治学校回到东海市……”

〔敲门声。〕

郭一滨 请进。

李平 郭牛子!

郭一滨 啊!平平!你怎么一下子就冒出来啦!

〔二人笑着。〕

听众随着李平的叙述,思维跟着也进入了回忆的场景,并不感觉这种回忆场景的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