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剧编导教程
14256400000024

第24章 广播剧的音响效果(1)

学习目标:

·认识音响效果在广播剧中的重要性。

·了解音响效果在广播剧中的作用。

·了解音响效果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音响效果”,是戏剧艺术中的专用术语。它以声音形象参与戏剧艺术的创作,是广播剧用声音表现内容的三种因素之一。

自然界无处不存在着声音,人类就生活在这个充满声音的世界,而且对自己周围的声响非常熟悉和习惯。法国艺术家苏利昂曾在《艺术的暗示》一文中对声音做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人们对声音的单纯感觉,存在着艺术的因素,因为声音会给人带来想象。[1]这个艺术的东西就是各种声音的含义。“谁都知道,开枪一定会有枪声,吹军号一定会有军号声。某种物体的动作产生了某种声音,这是正面的过程;反过来,它还有个逆面的过程,这就是某种声音能够代表某种物体的动作。心理学上证明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由感觉而形成知觉,由知觉而在意识中出现对象的映象,这是我们日常经验中最习见的事情。”[2]比如:我们在繁忙的交通要道上听到一声急刹车声和人们的尖叫、惨叫声,表明发生了车祸事故;船舱里异常的破裂声和冒水声等暗示船碰上暗礁或遭到鱼雷的袭击。这些声响都传达出一定的含义,当这些富有含义的声响被戏剧工作者选择、使用,就成为戏剧艺术创作的一种因素,这种因素成为“音响效果”。广播剧是听觉的艺术,是依靠声音因素完成的戏剧。因此,研究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声响,也就成为广播剧艺术工作者的又一项重要的任务。

第一节 音响效果在广播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响效果是在广播剧中仅次于人物语言的一种艺术表现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戏剧演出过程中,可以没有音乐,但不可没有音响效果的配合。在舞台上,如果没有音响效果的配合,戏剧就会像没有生命一样,不但影响对观众的感染力,而且,演员的表演也好像不真实了。试想在舞台上当一个演员举枪射击的时候,如果枪声不响,就会惹得观众哄堂大笑,而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表演,破坏了戏剧的效果。银幕上放映的电影也少不了音响效果的配合。曹禺同志说:“据说有声电影初兴时,卓别林觉得无声电影是打不倒的,因为它是哑剧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但事实的发展证明,卓别林错了。”[3]卓别林自己也否定了原先的看法,并逐步拍摄有音乐和音响效果的影片,到晚年还拍摄了有对白的故事片《舞台生涯》等。无声影片逐渐被淘汰了。哑剧艺术虽然不用对话,完全靠夸张的动作表现某一事件的内容,但它却使用音响效果来帮助体现动作的含义。例如:前捷克斯洛伐克哑剧团来华演出时,有几个剧目就使用了音响效果,有的剧目还运用了大量逼真的音响效果,如开汽车声、关门声、打电话、开电视机、放留声机等等丰富的音响效果。中国的哑剧小品《流逝》为了表现剧中人物把大好时光都用在喝酒、打牌上,生命的价值在时光中悄然流逝,通过运用音响效果丰富所表现的内容,深化主题,劝诫人们要珍惜时光。从以上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中外的哑剧艺术都没有忽视音响效果的运用。

正确地运用音响效果,即使没有演员出现,也能起到奇妙的作用。电影《生死恋》的结尾处,夏子死后,大宫怀着惆怅的心情,来到与夏子初次相遇的网球场,天正下着雨,网球场空无一人,大宫倚在栏杆上痴痴地凝望着。导演在这里却设计了一组清晰的、带有颤响的“嚓嚓”的打网球的音响效果。这个音响效果在大宫的脑际,也在观众的耳边萦绕回荡着。几声“嚓嚓”的网球声勾起了大宫的多少回忆,同时也触发了观众的情感。导演在这里运用音响效果代替了许多回忆的镜头,使影片既含蓄又富有感染力。

话剧《雷雨》第三幕中,电闪雷鸣的音响效果贯穿于整幕戏,它对四凤的内心情感的变化进行了渲染和烘托,音响效果和演员的表演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因此说,在视觉艺术中,没有音响效果,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都将大大地削弱它的艺术魅力。无声影片之所以比有声影片逊色,恐怕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听觉艺术的广播剧更是离不开音响效果了。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的作者理查德·休斯在着手写《危险》一剧时,就是先把各种音响效果排列出来,然后才开始结构故事。广播剧在发展的进程中,有不少剧作者使用音响效果代替了解说词,甚至代替了对话。如英国广播公司在1978年6月1日播出的20分钟没有任何对话的广播剧《复仇》,即完全是用音响效果来表现的。没有对话的广播剧虽然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它通过音响效果能组织成一个“剧”,这不能不说具有一定的价值,起码是有益的尝试。

广播剧的音响效果比舞台剧的音响效果更重要。舞台上的演出,音响效果差些似乎还无损大局,用人物表演可以弥补;广播剧则不行,音响效果能不能给听众造成明确的印象,唤起联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有的广播剧理论工作者说,广播剧音响效果的重要性仅次于语言,甚至超过了音乐。广播剧可以从头至尾没有音乐,但不能没有音响效果。可见音响效果在广播剧中的重要性。

音响效果在广播剧中的地位是由它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决定的。广播剧是一门听觉艺术,它要让听众的想象构成一幅画面,给听众以现场感和真实感,这除了需要演员演播的真实外,还要靠音响效果来体现。音响效果在广播剧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写时代背景、环境、季节和时间

广播剧是由许多声音场面组成的,就艺术效果来讲,能够使场景丰满的就是音响效果。音响效果能营造出色彩斑斓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剧中的时代背景、气氛做很好的烘托。例如,广播剧《红岩》第一部的开头就是由各种音响效果组成的:卖报声、留声机放出的流行歌曲及大拍卖的喊叫声等,既描写了重庆街道的环境,又烘托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那种杂乱无章、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又如广播剧《南宫玲霞》的开头,湖水荡漾,鸟儿欢唱,音响效果同解说一起勾画出一幅湖边清晨的美景,引起了人们的联想:薄雾缭绕,阳光透过晨霭照在湖边岸柳和绿草茵茵的地上,树下有打太极拳的,有练武术的,也有练声吊嗓子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该剧的结尾处,通过嘈杂的人声和脚步声、火车站特有的电铃声以及广播员报告开车的时间等音响效果,渲染了火车站所特有的环境。

音响效果不仅能描写出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而且也能显示出环境中的季节时间。蝉鸣可以描写出盛夏中午的炎热;蛙声告诉听众这是夏秋之间傍晚的河边或湖畔;听到蟋蟀叫声能使听众联想到夜晚静谧的环境;呼啸的风声能使听众感受到冬季的寒冷;电闪雷鸣肯定是暴雨集中的季节;钟表“嘀嗒”声说明时间在流逝;几声鸡啼报晓,能制造出晨曦日出的气氛;流水潺潺,鸟语虫吟,显示出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汽笛长鸣、沉重的起锚声、轮船起航声由强渐弱到隐,说明货轮离开码头开走,渐渐远去;军号嘹亮,战马嘶鸣,表明部队在发起冲锋;工厂里的机器声表明生产的繁忙;街道上的车马人流声显示出繁荣的景象;电闪雷鸣、狂风呼啸,则给人以风云突变和气氛紧张的感觉等等。音响效果在广播剧中,形象而又准确地渲染出各种气氛,起到加强剧情真实感的艺术效果。

二、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渲染情绪

音响效果在剧中不单纯是为了描写环境气氛、表明季节的时间,而且也有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渲染情绪的作用。广播剧《二泉映月》中,“赶出道院”的那场戏,阿炳被清源法师从雷尊殿赶出之后,“寒春风”的乐句强烈地推出,接着音乐转入悲凉的情绪。在这悲凉的音乐声中,萧瑟的风声夹杂着群犬狂吠声,这里,展示了一幅冷漠的、凄凉的画面,揭示出阿炳这个正直、富有同情心、颇有艺术才华的青年为恶势力所不容。他走出道院,茫然四顾,不知何以为生。这里的风声虽是冬季自然条件的音响,但是,由于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使风声获得了鲜明和强烈的情感内容,烘托出阿炳的凄凉心境,群犬狂吠也表现了恶势力的嚣张,专门欺侮善良的人们。这风声和狗吠不仅揭示出阿炳的思想感情,也加重了感人的色彩。

广播剧《南宫玲霞》中有这样一场戏,方进团长看了南宫玲霞的档案之后,知道她的父亲是个右派,而且“自决于人民”自杀了,决定不再录用她。他同导演谢文商量辞退南宫玲霞,结果两个人发生了争执,被南宫玲霞听到,这时窗外响起了一声炸雷,紧接着是风雨大作,南宫玲霞告辞了方团长和谢文冲出门外,音响效果渲染了剧中人物受到了晴天霹雳般的打击,哗哗的雨声似南宫玲霞如注的眼泪,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

声音可以直接参与到情节之中,对情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贝拉·巴拉兹说:“当声音的效果能对剧情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时候,声音的剧作意义就变得更深刻和重要了。这时,声音不仅出现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并且还进而影响整个过程。”[4]广播剧《李自成闯石门寨》中,李自成身染疾病,坐山虎勾结官府趁机准备哗变,投降官军,当李自成得知此消息后,亲自来到石门寨处理坐山虎。坐山虎聚众要挟,摆出各路兵马,阻拦李自成进寨,而李自成从容不迫,提出了条件,只要坐山虎手中的鬼头大刀能砍得动他手中的宝剑,他就不进石门寨。坐山虎利令智昏,跃跃欲试,双方在这一瞬间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给听众制造了强烈的悬念。身体虚弱的李自成手中的剑能否经受得住坐山虎的鬼头大刀的劈砍呢?只听“当嘟”一声,坐山虎的鬼头大刀被李自成的剑碰了一个大豁子,而李自成的剑却完好无损、纹丝未动。这一音响效果很有戏剧性,双方对峙的冲突得以解决,剧情急转直下地向前发展。李自成闯石门寨的“闯”字就从这一音响效果中表现出来了,对平息坐山虎的哗变,安定石门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又比如广播剧《夜总会的新节目》,这个剧的故事情节是表现一名失业的女青年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冒险去跳仅有1.5米深的浅水池,而且水面上还倒上汽油,用火点燃。在高台上往下跳入这熊熊燃烧着汽油的浅水池,美其名曰“美女跳火海”。这个节目的名字能给那些有钱人士带来刺激,为资本家招徕更多的生意,然而对跳水的女青年而言却充满恐怖与危险。剧中的音响效果是倒汽油、点火、从高台上往下跳水的声音,给听众造成强烈的悬念,这样的音响效果可以很好地表现情节,塑造人物,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与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