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剧编导教程
14256400000022

第22章 广播剧的语言(6)

(三)描绘景物,揭示人物心情

广播剧中的规定情境和人物的内心种种活动,用对白、独白、旁白等人物语言难以展示的时候,解说词可以承担起把听众引进剧中的规定情境,揭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帮助听众了解剧情的作用。比如广播剧《二泉映月》中的一段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解说】夜阑人静,万籁俱寂。月亮从惠泉山慢慢升起。徐徐的清风,吹散了浮云。皎洁的皓月,给大地洒下了一片银辉,一切都明亮起来了。天下第二泉清澈的水面上微波荡漾,漂浮的月影时扁时圆。阿炳,独自坐在二泉旁边拉琴……月夜景色美,心情格外悲凉。国难当头,岁月艰辛,虎狼当道,民不聊生。在这漫漫长夜,他只有用琴声来抒发埋在心头的愤懑和不平!就在此情景中,经过数年之久的酝酿和试奏,阿炳终于创作出了优美动人的乐曲《二泉映月》。琴声凄切而委婉,像呜咽的哭诉,又像思念流落远方的亲人。时起时伏的旋律,仿佛抒发潜藏心底里的深情,无限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憧憬着祖国的未来,就像当空的圆月一样的光明。

这里的解说,把听众引进惠泉山月夜幽静的规定情境,使景与人物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阿炳的心境,揭示出他内心的情感和向往,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

还有以动作的激烈变化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的解说词。例如广播剧《爱迪生的后半生》中几段连续的解说词,对规定情境进行描写,刻画出剧中人物在这一规定情境中内心活动的激烈和情绪的失态,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我们把这几段连续的解说词摘录如下:

【解说】试验室里的胶片在火里猛烈地爆炸起来。火势越来越大,转眼七幢大楼变成了一片火海。一切装置都烧毁了。一切材料都化为灰烬。

……

这突如其来的灾祸,使爱迪生完全失去了控制。他在黑暗里,胡乱拣了一条路,疯狂地往前奔跑。一会儿,他来到了荒凉的田野,踏进了草原。东一处西一处地出现了一些小柏树,这是靠近森林了。他闯进了林子,才走了几步,就扑倒在一棵树下。

……

爱迪生痛苦地号叫着,两手紧紧扯着林中的杂草,热泪不住地淌着。过了好久,他才慢慢爬了起来。想回去,可是又走错了路。

黎明的时候,他倒在一片草原上,只觉得痛楚、难忍,没法呼吸。他一动不动地躺着,似乎已经离开了活着的人们。

一幢价值300万美元的试验大楼毁于火海,这对一位科学家来说是莫大的打击。这种强烈的打击在人物内心将是怎样的呢?解说词描述爱迪生那失态的动作,从他的动作中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心境,也起到了感人的效果。

(四)评述和议论的作用

在近几年的广播剧作品中,解说词出现了评述和议论的写法。这种议论性的解说,对帮助听众理解主题,揭示人物性格是有帮助的。比如广播剧《镢柄成亲》中解说对韩宝山的评论:

【解说】在我们那地方,遇上谁的脾气过于耿直、倔强,认死理,好抬杠,人们都爱骂一句“镢柄”。就是说,他的脾气倔得像个镢头把。按说,耍个倔脾气,被人骂上一句“镢柄”,这倒没什么;可是,谁要落下个“镢柄”的外号,名声一大,可就麻烦了,那会连个对象也相不上的。你想,谁家的姑娘喜欢那认死理、好抬杠、硬邦邦的“镢柄”呢?叫人纳闷的是,韩宝山这个小伙子,闹了个“镢柄”的外号,可人家不光娶上了媳妇,还是个如花似玉的媳妇……

这段解说词不是那种叙述式的语言,而是夹叙夹议地把韩宝山的性格揭示给听众,而且还设置了悬念,引起听众的兴趣。评议性解说写得较为突出的是广播剧《彭元帅故乡行》中的一段:

【解说】在彭德怀同志的故乡湘潭鸟石寨,当初,这里知道彭老总真名的人并不多,都喊“真讶子”。“真讶子”,这是多么亲切、响亮的名字,又是多么名副其实的称呼呀!古往今来,真善美三种,美德以真为首,由真而善而美。彭老总就是个真人,他沉默寡言,不讲则已,讲必真话;他毕生奋斗,不做则已,做必认真;他坚持实践,追求真理,把一片忠心无私地献给了党和人民!

这段解说词,不仅形象地刻画出彭德怀的人物性格,也对剧本主题起到揭示的作用。这种议论性的解说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要画龙点睛,避免说教。

解说词还有连接场景,概括地介绍剧情,引导剧情向前发展等作用。这里不再一一详述。总之,解说词是广播剧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往往贯穿全剧的始末。我们在编写广播剧的时候,要充分运用这一艺术手段,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广播剧的内容。

二、解说词的人称

广播剧中的解说词分为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综合人称三种。通常来说,广播剧中使用第三人称的解说词比较多。这类解说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以不超出冷静的观察者的范围进行叙述、描写、评议、引导等等。第三人称的解说词在正剧、喜剧、悲剧中都广泛地使用,因为它比较方便、灵活、自如。前面我们所列举的例子中也大都是第三人称的解说词。

(一)第一人称的解说词

第一人称的解说词往往是剧中的某一个人物同时又兼任着叙述的解说者,以当事者的身份,向听众讲述他亲身经历和目睹的事情。一般来说,第一人称的解说词会使听众感到亲切。但是他必须具有自己的人物性格,因为在全剧里,他除了担任解说,又是剧中的一个角色,不像旁观者那样冷静、客观。

第一人称的解说词应当加强剧情的紧张性,或者是引出即将发生的事情,或者是给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作最后的总结。总之,第一人称的解说者应当成为戏剧线索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广播剧《金鹿儿》中的王淑娴,在剧中她既是党委委员、团委书记,又分工负责顾客自由投票选举优秀售货员工作。《金鹿儿》这个剧的中心事件就是评选优秀售货员,自然王淑娴是这个事件的当事人,通过她的观察、思考、调查研究,向听众介绍她的见闻。广播剧《裂缝》中的人物李平,既是信访组的组长又与主人公有过一段不寻常的交往经历——主人公的初恋情人。通过她的回忆,她把过去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一一向听众叙述、介绍,展示其内心活动,使听众感到自然、亲切。总的来说,在第一人称的解说词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叙述式

这是第一人称解说词常用的方式。解说者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听众随着他的叙述了解到剧情的来龙去脉,剧中的各场戏也随之串联起来,引起听众的兴趣。比如《裂缝》的开头:

列车在茫茫的夜色中向前疾驰。车厢里的旅客都已沉沉入睡了,然而我却无法入眠。(长叹一声)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会遇上你料想不到的巧合,好像命运故意捉弄你,或苦或甜,或辛酸或遗憾,我遇到的却包含了这一切。昨天,省委王部长把我找了去——

这样的叙述提出一个小悬念,又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一场戏,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第一场戏过后,解说者又叙述了自己与郭一滨的关系:

郭一滨,这个曾经深深埋藏在我的记忆中的名字,从昨天起,一直苦苦地折磨着我。20年前,我曾把少女的热情和燃烧的心奉献给他,而后又痛苦地离开了他……现在我多么想见到他,可又多么怕见到他。1959年的冬天,记得也是这样一个繁星璀璨的夜晚,我从省政治学校回到东海市……

这段叙述式的解说又提出了第二个悬念,并引出了第二场戏。第一人称的叙述式解说,往往用来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之间的关系,设置悬念,引起听众的兴趣。

2.描述式

第一人称的描述式解说往往是为了让听众明确剧中人物的外表、行为,使听众产生明确的印象,引导听众的想象。例如在广播剧《金鹿儿》中,担任解说的是王淑娴,她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听众描述金明露的外表和她的行为举动:

第二天一大早,我骑车来到了商场,在车棚里,我一眼就看见了金鹿儿那辆招人耳目的宝石红色的轻便女车。她来这么早,干什么来了?但是糖果柜、阅览室,四处都找不到她。人到哪里去了呢?(远处传来“迪斯科”舞曲)顺着这怪里怪气的舞曲声,我气喘吁吁地找到了屋顶平台。天哪,只见金鹿儿随着录音机里放出的音乐,全身扭动着在跳舞!我闪身藏在烟囱后面,看着她来回扭动的姿态,我耳根发烧,闭上了眼……(一阵脚步声)金鹿儿跳着跳着,猛然间,踉跄地扑向平台栏杆,像是要跳下去似的。我的心一下子缩紧了,正要去拉她,她又猛地回转过身来……

这是怎么啦?她昨天还那么高兴,现在遇到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痛苦绝望?哼,这只能说是她灵魂空虚的大暴露!这样的人还能做先进、当模范?(舞曲渐隐)我生气地扭头走了。(稍停)当天上午我了解了糖果柜的账目和月盘点的情况,和糖果柜组长谈了很久,没有发现金鹿儿有任何问题。下午,我特意站在拥挤的顾客后边看她卖货。当我瞧着她那用金色发卡挽住的一头浓密的卷发,还有那发卡薄子的一端缀着的几条金链子,在她耳朵下面荡来荡去……我心里又添了一把火……

这段描述式的解说,以王淑娴的观察向听众描述了金明露的外表、举动,使听众对金鹿儿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这段描述式的解说还安排了两处伏笔,为后面的戏做了情节上的铺垫,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尔后,王淑娴又对金明露卖货时的举动做了描述式的解说:

顾客们多少双眼睛望着柜台啊,关切、好奇、焦急、等待……刹那间奇迹出现了,这时的金鹿儿改变了售货方法,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她用左手拿一叠小纸袋放在身边,右手灵巧地依次从奶糖柜里抓一把糖往秤盘上放,一放一个准,不高不低,正好一两半。在右手拿货的同时,左手迅速捻起一个纸袋,顺着风势一抖,纸袋口立即鼓起来了,真像变魔术似的。糖入纸袋两手一推一合,糖袋一转绳扎包,十字编花,美观牢固。不仅小伙子们看得目瞪口呆,顾客们都看得满心喜悦,直咂嘴……

这段描述式的解说,帮助听众更进一步地了解到金明露熟练的工作技能,更好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